王馨
摘要: 本文探讨了应对风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注重问题的应对风格是有利于健康的;在压力事件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情况下,注重情绪的应对风格是有利于健康的;作为适应环境的手段,大多数应对都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 应对风格心理健康情绪问题
应对是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1]。在各种应激情景中都可能会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人特点的应对方式的组合形式,就称为应对风格[2]。当面临生活压力时,人们会使用各种方法应付压力事件,而应对能力的高低则体现了个体是否能灵活地处理压力事件。本文主要探讨了应对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应对风格的类型
1.注重情境(问题)的应对风格
注重情境(问题)的应对是指当事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所面临的问题或压力事件上,考察分析应激的情境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一般通过解决问题、求助别人来改变与事件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此类型的策略多用于当事人认为压力事件可以改变的时候。
2.注重情绪的应对风格
情绪取向应对,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上来,努力减轻焦虑等情绪反应,努力消除障碍所引起的苦恼情绪(重新评估障碍,对情绪加以管理)而不是直接处理造成的焦虑等情绪反应的应激源,一般而言,注重情绪的应对多见于承受着强大压力并认为压力事件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情况下。
二、应对风格与心理健康
1.注重问题的应对风格与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注重问题解决的个体具有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人格特征,会以正面的乐观心态坚持努力,设法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逆境。通过逆境的考验和磨炼最终达到理想目标,成就事业。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注重问题解决的个体能积极地面对、应对困境,如理智应对、制订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或寻求客观上的帮助或情感支持,如通过别人的帮助来克服困难、向有经验的亲朋好友求教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紧张是由应激情境(问题)引起的,问题解决以后,所伴随的情绪紧张也就随之消失,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是健康的应对策略,注重问题的应对风格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时,如果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反而会引起情绪痛苦,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时的条件下,愚公和他的子孙是不太可能把整座山搬完的,但他非这么做不可,不仅他很痛苦,连子孙也很痛苦(如果子孙继续搬的话)。在一个人不能直接面对现实的时候,暂时的否认、回避和逃避是必需的,至少可以缓和情绪应激,为当事人赢得必要的调整时间,从而可以对问题的最终解决产生有益的影响。否认、回避、和逃避只有在极端地、毫无变通地作为应对手段而使用的时候,才是适应不良的。还有,失去亲人的人,在减轻情绪痛苦之后才能面对难以应对的处境。注重问题的应对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适应的、有利于健康的。
2.注重情绪的应对风格与心理健康
注重情绪的应对风格注重减轻由应激源引起的情绪紧张,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问题应对帮助个体降低应激水平,所以是积极的,而情绪指向的应对(如否认、退避、发泄等)风格是消极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即情绪应对具有适应意义。如邓丽芳等的研究认为,合理的情绪表达有利于身心健康。情绪表达能改善对应激源的适应、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情绪释放有利于机体的恢复与精力的累积,从而增加压力适应的远期效果。另外,情绪表达有助于建立一种更让人满意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社会支持。例如,一位身患重病或失去亲人的人,可能需要先减轻情绪的痛苦,之后才能继续解决现实问题[3]。由此可见注重情绪的应对有时具有积极意义的,甚至是必需的。当然,注重情绪的应对有时是有害的,例如,一个人因不得不做出困难的决定而感到痛苦,他发觉这种情绪痛苦简直难以忍受;为了减轻痛苦,他草率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这里,用来减轻情绪痛苦的策略干扰反而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三、结语
作为适应环境的手段,大多数应对是有价值的。任何应对方式都是对当时环境的适应方式,所以不能说哪一种应对风格是积极的,有利于健康的,哪一种应对风格是有利于是消极的,不利于健康的。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应对资源(应对能力、经验和应对技巧、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也包括社会支持和可用性和质量)才能采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应对风格才是适应的,所谓“艺高人胆大”,拥有较高的应对能力和多种技巧,一个人就不会将问题看得太严重,而刻板的应对风格会让一个人产生不能有效应对的认知评价,从而可能对个体适应环境有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1-5.
[2]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项目基金:文山学院校级课题项目“文山学院在校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09WSYQ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