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的发挥学生合作的效能,可采用一系列竞争方法,如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每月让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队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让学生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并且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2.要注意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它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问题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而脑也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问题相联系。
三、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因而教师在刚刚引入合作学习策略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竞争则可以加以诱导,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四、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先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可以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学会协调矛盾,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定期调换角色。
五、注意合理组织调控
教学实验表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经常出现三种情况:闲聊、对主题以外的事情争执不下和冷场。此时肩负引导使命的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有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却在小组里交头接耳,这并不一定是开小差,很可能这正表明学生已开始对讨论感兴趣,并真正尝试讨论,此时教师也同样要进行合理的调控指导。
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还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学习中不仅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还使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