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康 姚晓红 李宁
摘 要 “灌输→接受”教学模式,尤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教育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充分证明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它有切实可行的五大操作流程以及丰富多彩的五大操作策略。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主体性 活动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020-03
一、古老而盛行的“灌输→接受”模式
当时新的教学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然而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十分盛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不少教师仍较普遍地沿用“灌输→接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或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写;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练习;考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质量——学生背诵书本笔记……”这种模式扭曲了教育价值观,“为选拔而教,为选拔而学,人的发展沦为选拔的副产品……脱离学生经验与社会实际;学生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不能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发,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二、鲜活而多彩的“活动→发展”模式
(一)理论根据
什么是学生的发展?赞可夫认为,一般发展指的是学生个性的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不仅包括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是全面的发展观。
哪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做到这一点。没有主体性的发挥,就不会有主体的发展。强调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哲学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范畴,其本质特征是人类主体的生成,通过主体性的介入与影响创造新的主体人格。”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发展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素质的简单相加,应当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人的主体性发展是这个系统的核心与基础……主体性发展得越好,人的发展就越主动积极,效果就越好……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以人的主体性发展带动人的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是现代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从心理学看,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人的意识世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外部影响的客体,而是真正作为主体而存在。教育过程不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是一个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引下不断建构自身心智结构的过程。
从教学论看,“现代教学论是以主体教育观为理论核心,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内容的现代教育意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实践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集中表现,也是其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指出,儿童要“高度活动”,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把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外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的活动是实现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活动促发展是建立“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根据。
如何设计、组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思维空间的活动,是“活动→发展”模式的操作流程和教学策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操作流程
1.呈现材料→分析材料→发现
如: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时,学生最易出现的问题是走极端:只要环境不要经济。为此,我组织了课堂辩论。第一步,呈现材料:辩题——正方: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反方: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通过生动而激烈地辩论,正方摆出了充分而明确的材料:保护环境的必要性、重要性,一味发展经济的危害性;反方也引经据典摆出了充分而明确的材料:发展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性,一味保护环境的危害性。第二步,分析材料:发展经济非常重要,保护环境也非常重要;但是只要经济不要环境人类是死路一条,同样只要环境不要经济人类照样是死路一条。第三步,发现结论:只有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协调进行,才是可持续发展。
2.设疑→求解→深化
至此,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尚不牢固,需要设置疑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于是以漫画的形式将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只要经济不要环境和只要环境不要经济的言行设置疑难。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生动的活动解决了,学生的认识自然就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也基本掌握了。
对于简单的概念教学,运用以上两个流程基本能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较难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观点的教学,还需以下流程。
3.搜寻经验→充实拓展→巩固
如:在教学“尊敬父母”这一内容时,通过1、2流程解决了为什么要尊敬父母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为什么要尊敬父母的心得体会,并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一篇到全班交流。之后,便布置学生课后找资料,开展读书活动,找一个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孝子写成体会文章,在小组、班上交流。学生们介绍的内容上至《三字经》中的黄香温席,下至现代社会的好孩子,从而对尊敬父母的理解也得到了充实和巩固。
4.现实问题→议论释惑→结论
学生在学习理论观点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思维困惑,这些困惑有的来自社会现实,有的来自学生自身认识局限。为了排除困惑,在教学中必须直面现实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使学生得出心悦诚服的结论。例如,在尊敬父母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尊敬父母是不是一切都要听父母的?尊敬父母与不同意父母的一些做法是否矛盾?父母对我好,我就尊敬他;对我不好,我就不尊敬他,对不对?这些现实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5.行为实践→评估强化→升华
学习思想品德的目的在于以知导行,知行统一。通过以上流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身体力行?为此,老师发给家长一份调查表,调查学生在家里的实际表现;同时,布置学生写《我是这样孝敬父母的》文章,让每位同学自我剖析,写出自己在家的表现;并根据家庭调查和自我介绍,评出小组的“孝顺孩子”,被评选者在全班介绍自己是如何孝顺父母的;老师也介绍父母对他们的评价。这样,孩子们受到深刻教育,思想得到升华。
(三)操作策略
1.兴趣策略
“活动→发展”模式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受教育和发展是快乐的。要在设置情境、选择材料、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力求对学生有吸引力。
如:在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时,多媒体播放令人陶醉的、与歌词内容相配搭的视频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放声唱和,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又如,在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沙宣”洗发水的“沙宜”洗发水,仿冒“茅台”的“茅合”酒、“芽台”酒,仿冒“娃哈哈”的“乐哈哈”钙奶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使整个课堂高潮迭起。
2.设问策略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疑是向学生下达思维任务,它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愿望和热情。问题可能是一种情境,也可能是一对矛盾。总之,要善问、巧问,尽量减少死问、直问。要有单项知识的问题,也要有综合性问题;有富含哲理性的问题,也要有富于思想教育的问题。
3.思维强度策略
“活动”能否组织起来,能否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思维强度。所谓思维强度,就是思维的持续性强、过程长。现在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或所参与的活动,几乎总是依据教材的安排而展开,所要求的答案和结果一看便知,或用刚学过的原理、结论等机械套用就能顺利解决,学生没有思考探索的余地,更没有创新的空间,因此兴味索然。
4.多向互动策略
“灌输→接受”教学模式只有师生单向交流,而在“活动→发展”模式中,既做到师与生的交流(师——个别学生、师——小组、师——班级每个学生),还做到生与生交流(组——组、组——生、班——组)。
要有机协调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活动的环境和氛围,增强思维的扩展空间与活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5.积极性策略
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是自信的支点。这样他们才能以最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去,投入到人生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中去。为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设计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动力加速器。其中,近期、中期目标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勾画人生最美妙、最令人神往的“远期目标”。这一目标的特点是:一想起它,就令人精神百倍、干劲冲天;它既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又是不一定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终生奋斗的过程。通过近期、中期目标的实现,为“远期目标”的奋斗积累经验、增添信心。而迷人的“远期目标”的树立,又为近期、中期目标的实现倍增动力。
美国管理学家佛隆的“期望价值论”认为: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与他的期望及其所达到的效价密切相关。可用公式表示为:
积极性=效价灼谕概?
效价是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概率是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
学生对目标的效价看得愈大,估计能够实现的概率愈高,那么激发的力量不是越大吗?在同一目标体系中,既然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都已变成了现实,那么学生对于“远期目标”的实现概率还会低估吗?既然“远期目标”那么美妙而诱人,其效价自然不小。那么,学生还会学得那样枯燥、辛苦、被动而有限吗?
教学实践证明,初中思品学科“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理念,适应时代要求,能实现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缪建东.当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学,1998,(6).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