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杨
说到北京的水,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城中间的那些,像北海、什刹海,或者是京北的几个水库。古时的人们都是择水而居,为了生存选择生活在适合自己的河道周围,或者人为的给河流改道,让水流为人类服务。然而在北京城的南边,有这么一片水,一来不做漕运使用;二来也不用为京城补给水源。其实它是为一种动物专门供给水源的,而且因为这种动物,这片水域也是备受关注。到底是哪一片水和哪一种动物有这么深厚的缘分呢?
南海子 为麋鹿而生的一片水
在北京的南五环边上,有一片深深浅浅的湖泊沼泽,这里因为一种特殊的动物而名声响亮,这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北京的家——南海子麋鹿苑。
麋鹿苑里用原生态的方式散养着100多只麋鹿,它们有着传奇的身世。几百年前,它们就是南海子里资深住客。后来到了清朝末年,麋鹿因为兵荒马乱,数量在中国越来越少,仅存的几只被传教士带到了欧洲,饲养在了英国的乌邦寺动物园,就这样,麋鹿当了一百多年的海外华侨。1985年,麋鹿重新回归,20几只又重新选择住在了麋鹿苑。
麋鹿苑因为麋鹿而得名,这个好理解,但南海子这个名字就需要追问一下了。众所周知,“海子”是古人对“水域”的昵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城里的中海、南海、北海、什刹海,这些曾经都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海子”。但是它们的的确确是片水面,这南海子麋鹿苑充其量算是个动物园,为什么它也叫“海子”呢?
话说南海子这个地方,历经辽金元明清,一直都是皇家猎苑。辽金的都城在现在的莲花池附近,离这里不算太远,这里自然就成了“城市后花园”;而元朝时,这里叫“下马飞放泊”,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元朝皇帝的活动项目:骑马、飞鹰、游水泊。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当时的南海子确实有水,而且足够人们进行游水活动的;于是,明朝管这里叫“南海子”,并且把这里增补进了“燕京十景”,取名“南囿秋风”;清朝更加重视了,把这里更名为“南苑”,是皇家专属的游猎度假村。
皇帝围猎对动物的要求非常高。动物太少,跑半天没猎物,没劲;动物太多跟动物园一样,也没劲。动物太凶猛,伤了皇上不行;动物养得太乖,没了野生的乐趣也不行。在南海子里,麋鹿并不是唯一的住客,更不是皇帝唯一的猎物,园子里还有老虎、梅花鹿、黄羊等不少飞禽走兽。古代的宫廷画师很多都以南苑围猎作为题材,把动物画得栩栩如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这里是先有南海子,后有麋鹿,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前南海子的水很丰沛,水深有五六米。六十年代的时候,当地人每年都能打上来一万多斤野生的小鱼。在八十到九十年代期间,由于南海子上游的涞水水源永定河断流,再加上周边环境的过度开发,这一系列的海子不是干涸了就是被污染了。
1985年,曾经背井离乡、远赴欧洲的麋鹿重返中国,但麋鹿苑的糟糕环境却令人堪忧。90年代中期,由于南海子这片湿地的污染和干涸,所以麋鹿几乎都生活在了干地上,它们的营养状况差、繁殖率低、死亡率高。更为严重的是,周边的非法垃圾场的存在,造成每年都有麋鹿因为误食塑料袋而死亡。
2008年,麋鹿苑重新整饬湖底,在原有干枯的湖盆上开凿了弯弯曲曲的水路,同时截断了污水,引附近水厂处理过的中水,重新为麋鹿造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海子。因此,现在的南海子这一片也算是为麋鹿而重生了。
麋鹿百年之后重新回归,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家的感觉,南苑恢复了几百年前波光粼粼、芦花飘荡、水草丰美的一派景象。可咱们北京有北京动物园,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都有自己一片小的天地,为什么单单麋鹿的待遇这么高呢?
麋鹿 怎么都来跟我抢地盘?
为什么古今的人们都选择在南海子养麋鹿呢?这就跟这种动物的一种特殊习性有关系了。
麋鹿在古时候和大熊猫一样,都是中国的特产。早在春秋时期,史料里就有关于麋鹿的记载,在长江南北都有它的踪迹,古时候出土的麋鹿骨头和猪骨头数量差不多。《北齐书 李绘传》里写道:“麋有四足,走便入海”,这“海”指的就是海子湖泊。
麋鹿和一般的鹿有一个区别——会游泳,所以它喜欢在湖泊沼泽一带生活。而择水而居的这种生活习性,恰恰和人类一样,于是人类跟麋鹿抢地盘的事件时有发生,获胜的肯定是人类。于是麋鹿的生活圈越来越小,以至于到了元明清,野生的麋鹿几乎绝迹,北方仅剩的一些被围进了南海子,从而成了最早一批被保护起来的濒危动物。
虽然南海子是皇帝围猎的地方,麋鹿也是射猎目标之一,但明清两朝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猎杀麋鹿、偷吃麋鹿肉要受八十鞭刑。于是那时候的南苑,也成为了最早的麋鹿保护区了。
咱们往往只看到南海子给麋鹿提供了不错的生活环境,却很少意识到,恰恰是麋鹿为咱们保护下了南海子这片特殊的水域。说它特殊是有原因的,因为南海子不是普通的海子,而是一片湿地。究竟这湿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湿地有一个雅号,叫做“地球之肾”,它有着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如今的南海子麋鹿苑利用湿地的这种优点,利用芦苇、荻花这些挺水植物等几道天然的湿地净化系统,使中水为麋鹿提供清洁、安全的水源。
南海子不仅是麋鹿的家,野鸭、天鹅甚至是周围的鸟类都不约而同的把这里当成了栖息地。在北京城的南边有了这样一片水域,对于人们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处公园、一道风景,更是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麋鹿有的人可能没听说过,但“四不像”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是早有耳闻,其实这“四不像”就是麋鹿的外号,可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
四不像 都是自然惹的祸
“四不像”这个名字如今已经跟麋鹿画上了等号,不过它可不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民间叫法,而是在麋鹿出国之前被临时编出来的。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的一个秋天,一个叫爱尔温·大卫的法国人在南苑发现了一种自己从没见过的动物,顿时眼前一亮。
这个叫大卫的博物学家,当时看到的正是全世界仅存的一群麋鹿。因为麋鹿只在中国出现过,外国的科学家从没有见过,所以大卫买通了当时看守南苑的軍士,以20两白银的价钱买下了一对鹿骨和鹿皮。当时大卫操着不流利的中文问军士:“这种动物叫什么呢?”不耐烦的军士哪儿研究过动物学,胡乱说了一个名字:“这个,这个叫四不像。”可大卫就当真了,后来他在西方发布消息说,发现了新物种,一时间引起了轰动。按照外国以发现者名字命名的规矩,麋鹿的英文名字就叫“大卫鹿”了。
麋鹿长得怪全世界都知道,可它为什么会与普通的鹿区别这么大呢?其实一切都是自然惹的祸。麋鹿,角似鹿非鹿,一般的鹿角分叉是向前长的,这样才更有攻击力,而麋鹿的角分叉在主干的后面,就跟人梳了一个大背头一样。这是因为麋鹿要经常在水边的芦苇荡里穿行,这种鹿角的长法不容易勾到植物;脸似马非马,因为它生活在湿地,为了便于在水里捞水草,同时眼睛还能够露在水面上观察四周情况,保持警惕性,所以它的脸很长;蹄似牛非牛,这全是为了在水边沼泽行走方便,这样的蹄子在河边行走,如履平地,甚至在游泳的时候当蹼来使用;尾似驴非驴,这则是为了防蚊,麋鹿的尾巴非常长,能够长达膝盖以下,湿地多蚊蝇,所以到了夏天就看出来了,它用长长的尾巴不断地驱赶蚊蝇。
无论是哪种特殊的长相,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应自然的选择。正因为麋鹿依水而居、选湿地为家的特点,才让它们在自然的选择之下慢慢地长成了“四不像”。
法国人大卫当年听信了南苑的军士随口编的一个名字也不足为奇,好歹这个人是在园子里当差的,没理由连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个军士,因为在清朝后期,麋鹿这种动物的名字已经因为乾隆皇上的“博学多才”变成了一桩说不明、道不清的公案了。
制造混乱 乾隆皇帝的麋鹿论文
乾隆皇帝是南苑围猎的常客,一向自恃博学多才,没事儿也写一些动物科普文章,彰显一下自己的才华。乾隆二十七年,他就率先发表了一篇研究麋鹿的论文《鹿角记》,批驳古代的观点。在《礼记·月令篇》里有这么一句“仲夏之月鹿角解;仲冬之月麋角解”,意思是一般的鹿在夏天脱角而麋鹿要到冬天才脱角,但乾隆皇帝却说:“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
到底谁的研究成果正确呢?其实麋鹿真正的脱角时间在农历十一月,也就是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很显然古书上得记载一点错都没有,反而是乾隆皇帝错了。不久之后他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耿耿于怀,五六年之后的一个冬天特意派人到南苑视察,果然发现了冬天脱落的角,这只角如今就收藏在麋鹿苑的博物馆里,上面还有乾隆皇帝特意写下的另外一篇科学论文《麋角解说》,专门澄清自己的错误,“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意思就是知识无穷多,身为皇上也有疏漏,得活到老学到老。人们常常因为这句话夸赞乾隆皇帝知错能改,但殊不知,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本質,反而把当时的科学界搅得越来越混乱了,此话怎讲呢?
乾隆皇帝在文章里特意说了,“月令之误,误在以麈(zhǔ)为麋,而不在冬之有解角之兽也”,意思是我当初是说过错话,可古书月令错的更离谱,脱角的这种动物应该叫麈,可古人却把它认为成麋了,大错特错。为了宣传科普知识,乾隆皇帝还特意颁布诏令,全天下都去改古书里的错,这种冬天脱角的动物统一叫做麈。实际上乾隆皇帝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麈”指的并不是某一种鹿,而是指麋鹿群里的鹿王。结果这种冬天脱角动物的名字彻底混乱了,是鹿?是麋?还是麈?大家彻底迷茫了。在清朝后期,麋鹿到底叫什么更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