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之空间结构分析

2012-04-29 23:25张俊峰
经济师 2012年8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集群

张俊峰

摘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是调整城市新一轮产业布局的有效动力。文章在深入分析上海市服务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区位商指数和E-G指数,对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金融业、物流业集群分布集中,而其他现代服务业集群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但集聚趋势日趋明显。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群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200-0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伊始,上海就确立了“三二一”优先发展服务业的战略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服务业突飞猛进,到2009年底服务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9.4%,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1%,服务业正迅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上述快速发展在空间上的体现便是服务业的集群,尤其是以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行业集群现象日益明显。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城市新一轮产业布局的有效动力。因此,深入分析服务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并给以量化的准确判定,对于上海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分析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源起于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之后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上千家外资企业以及外企办事处入驻,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金融、物流、商贸及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涌现出一批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南京西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跨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并采用集聚区方式承接国际转移。2005年底出台《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结合《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提出的“结合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战略部署,专门编制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划、着力品牌建设的新发展期。2009年3月国务院提出上海率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将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为国家战略,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科学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于是,政策的焦点就集中到了集聚区的形成和培育上来,这首先要求我们对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在理论上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追根溯源,Scott{1}率先将“服务业集群”概念化,认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指的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性服务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Wood{2}在产业集聚框架下考察了服务业增长,但并未直接研究地理集聚及其决定因素的问题。Camagni{3}、Keeble{4}等实证研究了伦敦等地的服务业集群,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Humphrey(1995)等根据不同标准对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分类等。在国内研究方面,杨亚琴(2005){5}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赤峰路一条街为例,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机理。乔妍菁(2008){6}借鉴国内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上海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模式。代文(2007){7}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诚然,以上研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服务业集群的认识,但是鲜有学者从动力层面展开对服务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分析。基于此,笔者认为根据集聚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从“内生和外生”两个层面来理解现代服务业集群区的形成机制。就内生机制而言,它指的是当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共同作用于服务企业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相应的边际成本时,即便没有政府力量的推动,相关的企业也会不断趋于集中,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市场自然演化的特征,此类集群多见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或集聚于商业中心的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以外生机制而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引导培育型。在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的地区,政府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给予税费优惠,提供资金和市场开发的支持,引导服务企业进入,从而促使服务业集群产生。这类集群多见于金融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等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2)强制培育型。在不具备区域优势和集聚效应的地区,政府为了实现特定规划的目标,建立政策性壁垒限定特定对象的具体区位和活动范围,形成制度落差收益,从而诱发服务企业主体向预期收益高的地区移动。伴随着若干核心服务企业的发展,关联产业及相关机构逐渐向该区域集聚,最终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这类服务业集群常见于产业园,制度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6}必须指出,上述两种划分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现实中的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源于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混合作用。

对于上海来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和外资推动,因此,外生因素起着相对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城市的核心城区因为具备较强的人才、地理、交通优势,容易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往往率先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区。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熟练工人的集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分散化程度加大,集聚区内拥挤成本会上升,且现代服务部门于区域间的交界处形成强烈的吸引力,由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增长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此时,由于服务业集聚区内相关企业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通过网络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地理上的接近,集聚区内人力资本的流动和知识的扩散就非常容易,知识在集聚区内由内向外的传播速度也比较快,进一步促进外围服务企业间的合作和新企业的衍生,最终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定量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空间分布结构可以通过各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来反映。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指数和E-G指数等。区位指数是传统的衡量经济活动地理集中度最为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企业规模的影响,而且没有区分随机集中和源于共享外部性或自然优势的集中,而Ellison和Glaeser提出的E-G指数可以弥补上述不足。鉴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数据计算的可得性,本研究选取区位商和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上海服务业集群进行了识别,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地域划分方法。第一种方法最为简单和直观,即按照上海的行政区进行划分,共分为黄浦、卢湾、徐汇、静安、长宁、闸北、虹口、杨浦、浦东、普陀、闵行、南汇、奉贤、金山、松江、青浦、嘉定、宝山和崇明共19个区县,区位商分析使用了这样的地域分区方法;第二种方法主要是按照上海的工业园区进行划分,所选取的用于现代服务业集群分析的各园区如表2。本次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是《2007年上海企业名录数据库》。《名录》中共有以四位代码的细分行业1047个,涵盖了上海所有三次产业的各类型企业和组织。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的分析使用了这样的区域划分方式。

(二)实证分析

1.区位商指数分析。区位商是用来衡量区域内部的某一部门专业化水平的系数,是对区域某一产业相对集中程度的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Li=■

在本文中,ei为某区(县)i部门职工人数,et为该地区(县)总职工人数,Ei为上海市i部门职工数,Et为上海市总职工人数。Li为区位商,当Li>1时,说明该区(县)该产业在上海市具有比较优势,Li>2则优势十分突出。计算结果如表1。

根据计算结果,上海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静安及其周边卢湾、黄浦、长宁等区县,教育及科研主要集中于杨浦区,金融则主要分布于黄浦江沿岸的黄浦与浦东及周边的静安区和卢湾区,长宁区卫生医疗业集聚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区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知识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静安、徐汇及虹口区。整体从集群分布的区域来看,黄埔、浦东、卢湾、徐汇、长宁及静安等区域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较其他区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宝山、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区的各行业的所有区位商指数低于1,尤其崇明区的区位商指数最高的也仅达0.41。

从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子行业来看,金融、商务服务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三个行业来看,此三个行业占据了现代服务业总体收入的80%以上。这三个行业在地理上具有明显的集中现象。从金融业地理集中程度分析,区位商体现该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为静安区、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例如陆家嘴金融服务区已经初具规模,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纷纷在陆家嘴的商务楼宇中设立办事处。商务服务业是上海近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现代服务业,从地理分布角度,明显存在集聚的为静安区,其区位商达到2.42,而最小的崇明区仅为0.41。但是,与金融业相比,商务服务业的各区区位商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基本在1.0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聚集于虹口区和静安区,在长宁、徐汇及卢湾等区集聚程度也比较高。

2.E-G指数。假设某经济体分为M个地理区域,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这N 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那么产业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

γ=■

式中G代表空间基尼系数,G=■(si-xi)2,此系数越高,表明产业在地理上愈集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H代表赫芬达尔指数,H=■zj2=■(Xj/X)2,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其中,X代表市场总规模,Xj代表j企业的规模,z=(Xj/X)2代表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γ表示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根据Elilsion & Glaeser将地理集中度指标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2,表示该产业的区域分布是分散的;第二区间为0.02≤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均匀;第三区间为γ>0.05,表示该产业区域分布的集聚程度很高。在计算该指数时我们按照上海的工业园区对经济地理区域进行划分,所选取的各园区如表2。

在做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时,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分为商务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物流服务、设计创意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共5大类、每1类选取4个具体行业,共计20个具体行业,实证分析结果如表3。

从表中可以看到,商务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物流服务、设计创意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这五大现代服务业行业中,所选取的20个行业中的5个行业E-G指数大于0.05,表明商业银行、沿海及远洋运输业、计算机软件及科技推广交流服务业集聚程度很高,即这些行业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另有6(下转第203页)(上接第201页)个行业如信用合作社、测绘、广告、仓储等行业的E-G指数也趋近于0.05,集聚趋势日渐明显。选取的五大现代性服务业行业从平均地理集中指数排名来看,物流服务排名最为靠前,均值为0.0937,金融保险业为0.0517,其他三个行业均大于0.02但小于0.05。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迅速并初具规模,金融业、物流业在上海的空间集聚特征非常明显,信息、商务服务、文化等服务业集聚趋势日益明显,尚未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但是某些产业在小范围内集中度的提升已经为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陆家嘴中央商务区(CBD)为中心的浦东、黄埔、静安及卢湾沿江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占据明显优势,这与上海发展定位为国际金融城市的战略是分不开的。而其他区域的服务业集群发展则相对缓慢,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尽管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规划和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更多地处于规划和建设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及各区政府都已对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做了规划,但是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也未能从根本上做到适时调控;另外,尽管各区域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定位是有所侧重的,但是各服务业集群间的特色区分不是很明显,这样必然会出现资源的浪费和同城客户方面的竞争。因而,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应科学规划,配套好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来进行,考虑地域优势、依托科技战略发展,进一步优化集群结构,使得现代服务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如人力资源优势、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尤其是机会和品牌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这必将给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均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企业和资源集聚上海。总之,上海具有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巨大动力及强有力的条件,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力量,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合理引导集群分布,优化集群结构,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注释:

{1}Scott,A.J.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ise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12):171-186

{2}Wood.P.A.Flexible Accumulation and the Rise of Business Servic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2,(16):160-173

{3}Camagni,R. Local Milieu, Uncertainty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Towards a New Dynamic Theory of Eeonomic Space in Camagn[M].Belhaven Press,1991

{4}Keeble,D.,Wilkinson,F.ed.High-technology clusters,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C].Ashgate Aldershot,2000.1-20

{5}杨亚琴.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机理——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赤峰路一条街为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57-63

{6}乔妍菁.基于集群的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7}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52-56

(作者单位:中国建材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北京 100097)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集群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