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数”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教学参考给我们提出了三个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数数等活动,理解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位名称和顺序,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能正确读、写整千数和一万;能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2)使学生在认识整千数和一万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利用已有的认数经验进行类推,进一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增强用数描述或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我也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但是在看到想想做做:这是女子一万米决赛,已经跑了8000米,还剩下多少米?我困惑了:一万米究竟是多长?要跑多久?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不能跑一万米?如果你去问学生,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会说:我能跑. 而事实呢?值得反思.
学生虽然知道了一万是由10个一千组成的,也知道了一万的读写,但是不知道一万究竟有多大,也就是说缺少对一万的大小体验. 四年级数学认数单元,在认识了一亿后专门有一节课研究“一亿有多大”,可是三年级的教材中几乎就没有提到一万有多大,试问:不知道一万有多大谈何一亿有多大?一定程度上,我认为研究“一万有多大”比研究“一亿有多大”,无论从生活价值还是数学意义上,都来得更有价值.所以我不得不认为这是教材的一次失误. 这节课除了要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以外,必须让学生体验“一万有多大”,建立“一万”这个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
那如何体验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与二年级教材中认识几百和一千这一课进行衔接,再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楚一万从哪里来?
1. 出示1个小正方体. 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操作:在个位上摆一颗珠子.
2. 动画逐步演示:一列小正方体有十个. 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
学生操作:在十位上摆一颗珠子.
3. 动画逐步演示:一百个小正方体摆成一层. 现在有多少?怎么数出来的?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
学生回答: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学生操作:在百位上摆一颗珠子.
4. 动画逐步演示:一千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现在有多少?怎么数出来的?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
学生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学生操作:在千位上摆一颗珠子.
5. 老师问:为什么四个不同的数在计数器上都可以用一颗珠子来表示?
学生回答:这四颗珠子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就不同. 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放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放在千位上,表示1个千.
6. 出示下图:一千一千地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数: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指出:10个一千是一万.
老师: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
学生:在万位上摆一颗珠子.
设计意图 通过数小正方体让孩子感知“一千”,一列10个,一层100个,10层1000个,体会1000有多少. 由于小正方体数量的不断增多,产生了几千甚至于一万. 课件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数学中满十进一的数学概念及数的产生,对于认识体验“一万”这样的大数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除此,我在教学中还加入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
一、一万有多大
1. 出示一张学校食堂图片:这个食堂能容得下10000人吗?
通过计算座位数,证明容不下.
2. 出示一张操场图片:你能跑完10000米吗?
操场一圈400米,10000 ÷ 400 = 25(圈),三年级的学生估计跑不动.
3. 出示一张黄豆图片:数10000粒黄豆大约要多长时间?
数一粒黄豆约1秒,数一万粒需要10000秒,10000 ÷ 60 ÷ 60 ≈ 3(小时).
设计意图 在教材上有这样一张图片:
以及这样一句话: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 也许三年级的学生见过一万人的体育馆,但到底有多大?他肯定想像不出. 因此,在选择体验一万的大小上我宁愿选择学生天天所见的食堂、操场,学生所熟悉的黄豆,从时间、空间、长度等几方面同时震憾学生的感观,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估计一万元够不够
张阿姨刚装修了房子,所以想购置一些家电,看中了以下四样,请你帮忙估计一下,带10000元够不够?你是怎么估计的?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适合放在整节课的最后. 它不仅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了一个整体概括及检验,更对下节课“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有了一个延伸. 因为有生活经验,对于这些价格学生有的已经会读会写,但估算水平还需要锻炼,即数感还未达到期望水平.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价格进行接近几千的估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调整,学生对“一万有多大”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对培养学生数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感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地反应.教师要抓住生活及教材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日常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