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景山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使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指导学生组织学习活动. 但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 本文就“有效预设”、“有效参与”、“有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有效预设,创造互动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1. 分析教材,创设互动
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才能激活和用好教材,为课堂互动铺设通道. 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日历中的方程”时,我让学生自己带日历,编制日历中的数学问题考考老师.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这几个数的和是什么,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的是哪几个数. ”同学们开始不信老师有那么大的本事,便拿出如下图的日历争先恐后地考老师,结果老师都一一准确迅速地作出了回答.
同学们感到纳闷,接着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亮出底牌,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魔术,而是日历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帮了忙. 大家注意到了吗?同行的数有什么规律?同列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兴奋地发现:同行的数是连续正整数,同列的数,下一行的数比上一行的数大7.
老师总结归纳:“利用这两点规律,然后运用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上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2. 分析学生,诱发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课堂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设计有效的提问,诱发问题意识. 这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互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二、有效参与,再创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可设计如下:
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土豆.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件事——切土豆. 把你们准备好的形状为正方体的土豆用小刀随意切成两块,接着在切出来的面涂上颜色,再往白纸上一按,你发现什么了?
(学生动手切土豆……)
生1:我在纸上按出来的是三角形.
生2:我按出来的是四边形.
生3:我按出来的是五边形.
生4:我按出来的是六边形.
……
师:很好,你们看到是一个“截面”. 就是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来的面叫做截面,现在请问有哪一名同学截出的面是七边形?
(学生再一次切土豆,并且同学之间进行了激烈争论……)
生:我认为不可能切出七边形的截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正方形是由六个面围成,而切面最多只是与六个面都相交,所以最多只能切出六边形的截面.
师:讲得非常好.
设计说明:一次简单的切土豆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了探索活动中,他们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交流,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评价,升华互动
新课标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评判,还要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和谐的“人情味”,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碰撞,从而激起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升华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