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带进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使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本人创设以下情境,教师分别出示:
(1)桂林到深圳的飞机票,飞机航班:CZ8939.
(2)深圳之窗网址:http://www.sz.net.cn.
(3)《深圳晚报》统一刊号:CN44-0149,
《深圳商报》统一刊号:CN44-0031.
(4)木棉湾小学校车的车牌号:粤B/D5022.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上面4个例子,我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用字母可以表示航班、网址、报纸刊号、车牌号等,除此以外,用字母还可以表示很多东西,例如我们已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今天我就跟同学们一起学习用字母表示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按教材中的例题授课. 我们要创造性地联系生活实际,重新设计例题,使例题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本人在讲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时,把例5改成“第28届奥运冠军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线段表示出这个分数吗?”通过多媒体电脑课件展示,课件播放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说出十分之一表示的是哪一部分的线段,这样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本人在讲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38页“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把例1“113 + 59”改变如下:
(1)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某商场的营业员原有113元,一位顾客买了59元的商品,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找给顾客1元,营业员现在有多少钱?
(2)讨论:
①能列出一个算式计算营业员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吗?(113 + 59)
②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为什么要找给顾客1元?谁能把营业员收钱、找钱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113 + 60 - 1)
③能口算出113 + 60 - 1的结果吗?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到简便算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知道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加,最后把多加的再减去.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的课后练习是为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设计既使学生感觉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 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既来自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