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摘 要:采用下乡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查阅、多因素分析等方法,以山东省17个地市的1 694名远离城镇的基层农民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锻炼频数、体育消费观念、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与价值取向、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及在余暇时间选择的活动内容等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省广大基层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的运动健身观念如何,以求探索出一条提高该省最基层农民整体体育人口比例的道路,为促进山东省基层农村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东;基层农民;体育健身;观念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29-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决议早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也随后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在诸多农民问题中,农民的体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山东省最基层农民开展健身运动的现状怎样,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与价值取向、健身观念如何,是笔者要了解、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东省17个地市,58个县(市、区)的89个乡镇168个村的1 694位基层村民(不含在校学生和常年在外打工人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30余篇。(2)问卷调查法:请有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其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通过委托学生、走访调查、邮寄等方式,对58个县(市、区)的89个乡镇,168个村的1 694位基层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1 837份,回收率为91.9%,有效问卷1 694份,有效率92.2%。其中,男性农民问卷896份,占有效问卷的52.9%;女性农民问卷798份,占有效问卷的47.1%。(3)访谈法:拟定访谈提纲,由课题组成员和作者本人选取部分基层农民进行面谈,并详细记录访谈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基层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与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山东基层农民对体育价值层面的认知水平,我们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必要”进行了问卷调查,有72.4%的基层农民认为开展体育活动是有必要的,另有14.2%的人选择“无所谓”, 13.4%的人选择“没必要”。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基层农民都是认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的,但这似乎与基层农村的体育人口比例和现状不符。在对“劳动能否代替体育锻炼”、“阻碍你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的调查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有57.3%的人选择了“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28.2%的人选择“不好意思,怕人耻笑”,另有19.1%的人感觉“没有兴趣、不喜欢”,有21.4%的人“想锻炼,但无法克服自己的惰性”。 在对“除劳动、学习、饮食、睡眠、家务以外的选择”的问卷中得知,基层农民在余暇时间选择看电视的最多,占被调查对象的46.6%,其次是闲聊29.3%,打麻将、打扑克、棋类12.4%,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1.7%。由此反映出基层农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知水平较低。原因在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基层,远离城镇,余暇文化生活贫乏,经济相对落后,生活压力大。另外,受农村多年来的村民村风、劳作习惯、村民受教育程度和传统的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基层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仍然存在,这都是导致基层农民体育人口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2.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频数。通过调查得知,山东省基层农民中有12.1%的男性农民和11.3%的女性农民达到中国“每周参加3次,每次参加30分钟,活动强度为中等”的体育人口衡量标准,这个比例虽高于中国农村体育人口7.13%的比例,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分析认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留守的大多是既要照顾学生上学,又要承担农田劳作和家务管理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很难有余暇时间锻炼身体。另外,基层农民体育观念较差,许多人认为体育活动是闹着玩的事,蹦蹦跳跳也跳不出钞票;干活就是锻炼;体育活动是城里人的事,是富足无聊人的事,不符合农民的身份和举止等。另外,教育差异、经济差异及文化差异也是导致87.9%的男性农民和88.7%的女性农民体育健身频度较低,体育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3.阻碍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除劳动可代替体育锻炼占被调查对象的61.3%以外,缺乏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客观因素中占比例最高的,为57.4%,庭院、空地、路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有41.5%的人认为缺乏组织指导导致他们健身方法单一;另外,有44.2%的被调查对象感觉没有时间和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基层农民家庭面临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巨大经济压力,不得不承认部分基层农村的不少家庭仍然生活在低收入线以下,人们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维持生计这种基本的需要上面,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来满足体育健身。这也是阻碍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党的富民政策为广大农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活奔小康”成为农民的物质追求,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成为宝贵的资源,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基层农民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是显而易见的。
4.基层农民体育消费观念。山东是个农业大省,远离城镇的基层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在对其“家庭收入余额的用途”的调查中发现,用于医疗和子女教育的占54.7%;购置家用电器占13.5%;盖房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占20.5%;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仅占家庭收入余额的11.3%。基层农民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数额分别是,零消费占40.5%;1—30元占29.2%;31—50元占10.9%;51—100元占11.7%;100元以上占7.7%。由此反映出,基层农民收入水平低,体育消费数额少,在这种低收入,低消费的条件下,体育消费对基层农民来说就是奢侈品。而对其“购买的体育用品”的调查看,购买运动服装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3.6%;买运动器材17.1%;买体育书籍4.2%;买体育彩票5.1%。购置运动服装的如此多,说明运动服装在基层农民的生活中最为实用,一年四季、随时随地,无论平时还是劳作都可以穿着,反映出基层农民需求的是物美价廉、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消费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大多数基层农民对体育健身价值和体育的功能有一定的认知,但存在认知和参与行为的不一致性。(2)由于留守农民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未形成有规律的健身习惯。(3)因缺乏场地设施和组织指导,他们大多选择一些不受场地设施限制且技术难度较低的项目,导致健身方法单一,体育人口较少。(4)受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基层农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较少。
2.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调查显示,在基层村镇至今没有成立任何体育协会,没有专、兼职农民体育工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基层农村体育处在无组织、无管理状态,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即便是农民有了闲暇时间,其选择的活动内容依然是看电视、闲聊、打麻将打扑克等。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基层农村的体育工作,建立健全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体育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真正从各方面、多角度不断扩大和发挥体育功能的作用,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动起来,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基层农民的身心健康水平。(2)多搞体育活动,加强引导和技术支持。农民需要体育,但农民又缺乏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完整的体育价值观,加强体育健身和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提供技术支持是农村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根据农民劳作比较分散、平时忙于生产、劳作的季节性和农民对民族、民间及新颖的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向农民宣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他们,正确引导农民的农闲、余暇和节假日时间,通过形式新颖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表演、活动和简便易行的趣味项目,把体育的文化、思想和科学健身的方法、知识送到农民身边,提高基层农民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育健身意识,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搞好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健身器材。缺乏场地设施和器材,这一问题无论在农村或城市,都是开展体育健身运动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同时也是个难题。有限的财力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都十分困难,几乎没有经费用于体育活动。另外,基层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又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加之农村体育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差异,使得农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较少,甚至有40.5%的农民还是零消费。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动员企业赞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基层农民的生活方式,营造小规模、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体育活动、竞赛模式,引导基层农民的体育消费,建立适合基层农民参与的体育健身平台,逐步使基层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为基层农村体育健身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蒙蒙,赵蕾.全民健身热潮背景下农村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内江科技,2010,(4).
[2]陈灿.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广东农村体育的建议[J].南方农村,2006,(3).
[3]吕树庭,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吴建伟.特色体育乡镇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5]王冬,李青山.“新农村”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1).[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