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
摘要: 激励机制早已经被证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信心,提升学习水平。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师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 教学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激励机制
“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激励思想。在现代教学中则更加注重采用激励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其主动地实现学业目标。初中是衔接小学与高中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级中学教育阶段做好激励教学,对于学生充满自信和动力地实现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励机制的运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材改版与教学方法改进的统一性,因此必须在全面了解新教材知识体系及核心思路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激励机制则是新的教学方法下的重要革新目标之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激励机制的作用,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尊重个体差异,实施目标激励
教师通过考核成绩,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从而将学生分成A、B、C三组。教师应根据不同组别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以确保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以较短的课堂时间完成对较高层次的学生的提示性教学,使其独立完成较为困难的授课内容,同时也能激发较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学生暂时所处的学习状态不同,教师应当重视有区别地教学和激励。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出色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进行成功激励,包括精神上的鼓励、宣传和物质上的一定奖励。从而使其自愿增加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但是,在目标激励中,一定要将目标细化,教师应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目标逐渐提高,同时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放低目标,从而适应其能力和经验,以形成一种“分级目标”模式。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就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划分,让C组学生在认识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不变性后,能够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已知图形的平移后图形。而对于B组同学,则还应能够利用所学平移知识认识到平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组同学则要在完成以上两个小组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学会利用平移进行绘图、图案设计等。教师可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诸如此类的教学目标设计。
2.坚持公平原则,实施典型激励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典型激励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外部刺激从而激发其竞争意识。对于优秀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之中进行宣传和奖励,带动其他学生,从而达到相互激励、相互进步的目的。但是在利用典型激励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公平合理,充分考虑到学习能力较弱且从未受到进步表扬的学生的感受。对于同等层次的学生进行同等层次范围内的激励,扩大奖励面,对学生所取得的细微进步给予关注,一定时期内进行阶段性表扬,从而让学生在体会到教师的关注的同时也获得进步的喜悦。同样,学生犯错误也要进行公正的批评,不搞特殊,不要使学生因感到任何不公的待遇而影响学习情绪。
3.适度把握,实施奖惩激励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赏罚分明、有度。惩罚过重或者奖励过轻,都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对于上课总是喜欢开小差、说话、做小动作的同学,应当给予适当的惩戒,这种惩戒既要让学生知道因其不好的行为而导致的不良结果,又要让学生有改正的希望。倘若惩戒过重,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丧失了改进的信心。对于认真听讲、进步较快的学生奖励过轻,则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4.适度延伸,实施课外鼓励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对教师充满依赖和敬畏。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心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倘若教师在课外能充分展示其对于学生的关怀,对待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从而营造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人文氛围,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产生积极的认可,而且可以将这种认可带到课堂学习中。既有严师的气场,又有慈母慈父的胸怀和心情,才能在师生关系之间架起一座互助互信的桥梁。
教师在激励后进生时,尤其应当注重采用积极的期待效应,以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激发他们奋进的潜能。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潜能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期待及关爱,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有利于学生在性情舒畅、情绪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处理个人与学习、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达到成绩提高、身心健康的双重效果。
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能够使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很好地完成课堂获取知识的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还能充分地与学生建立起积极互信的关系,从而不断适应学生的成长要求,实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老师应认真贯彻激励教学机制,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现有的教学方法为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