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内在关联

2012-04-29 17:43:26刘继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关联载体

刘继平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指导和引领大学生生活,既可对大学生群体成长发展提供共性指导,又能满足不同群体、个体不同层次和成长阶段的个性需求。大学生生活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生活;关联;载体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04-02

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内在关联,是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指导和引领大学生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需要认同和接受一种科学的价值体系,并以这种价值体系为指导,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包含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且整合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不仅对大学生群体成长发展有共性指导,同时也能满足不同群体、个体不同层次和成长阶段的个性需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大学生在生活中确立科学世界观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说用马克思主义去取代一切,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凸显当代大学的文化个性,让大学生在多种可能中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高校是一个充斥着各种文化和思潮的场所,也是一个不同文化和思潮之间激烈碰撞、冲突再到融合的场所。大学生所接触的思想观念,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并且相互交织。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想观念,大学生要想正确地辨别和区分,并非易事。从现实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仅是多种选择的一种,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使其可以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确立科学世界观的提供理论指导。努力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实际行动上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并透过纷繁的表象把握事物本质,避免各种各样错误思想的迷惑和影响,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为大学生在生活中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提供目标依据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确立人生理想目标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看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此时,我们要的不是临危不前,而是要迎难而上,要给大学生增加信心,这就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振奋大学生的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使他们看到在重重危机和种种困难背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共同理想能够使大学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为大学生在生活中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提供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从历史的角度,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从现实的角度,这种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指引和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社会发展浪潮的光辉旗帜。一方面,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能够激起青年大学生志愿报国的热情和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帮助他们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在改革中不断创新的社会,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他们思维敏捷,反映迅速,富有创新精神,是改革的主力军。当前,大学生中的许多人都在积极尝试创业,或在为创业做积极的准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成为大学生改革创新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它能够指引大学生成才的正确道路,引导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树立理想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主动研究,努力使思想跟的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为实现科技的创新、完成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为大学生在生活中确立正确价值取向、做出正确道德选择提供基本准则

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荣辱观。但也应看到,由于价值取向多元、道德规范模糊等原因也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拜金主义盛行、不良风气滋长、理想信念淡化、道德水准下降等问题。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有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大学生也都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求学计划,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的精神面貌;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知道应该接受什么,拒绝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在思想上筑起道德的防线。同时,通过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通过发挥大学生身边榜样的作用也可以很好地将荣辱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为,生动案例、典型人物和真情实感都能够很好地感染大学生,教育大学生从追星中走到学习英雄榜样的正确道路上来,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大学生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载体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制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大决策,明确规定在本科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校的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是帮助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各门思政课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密切的教育内容。虽然各门思政课均不同程度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但各自的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总体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应该在从整体上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侧重于课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密切的教育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辅助渠道。

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中均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要根据高校课程性质和特点进行精心设计。一方面,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有着天然的联系。比如,历史类课程可以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哲学类课程可以渗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经济类课程可以渗透时代精神和共同理想教育,等等。另一方面,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不是没有可能,其关键是如何挖掘各门课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关的教育内容。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大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做法。美国在大学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其主修的每门课程,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在学习每门专业课程时,都要回答三个问题,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去关心和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样,在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通过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并在其指导和帮助下,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从而加深对自身专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性的认识。比如,物理类课程可以通过对牛顿后半生转向神学所导致的研究方向的迷失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思考正确、科学的信仰对人生的影响。再如,数学类课程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就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隐性载体。

大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隐性教育氛围。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僵化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体验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参与,要激发起他们参与的激情,高校就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力度,以丰富的文化为素材,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旋律,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广泛地组织融思想、学术、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品位高雅、哲理丰富,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节、报告会、论坛、大合唱、师生运动项目等。让广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对比不同思想流派和文化,以更加了解国情,了解外国与中国,了解历史与现实,最大限度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阵地”。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依托高校校园网,积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网站,为大学生提供资源丰富的信息检索和利用服务,使他们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马列经典著作、历史著作、优秀民族文化著作,用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展多样的网上教育。如,可以通过举办网上专题讲座、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展与受教育者的个人交流,也可以参与学生的班级群聊,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沟通,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关心热点和思想动态,从而充分真正占领网络教育的“新阵地”。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载体。

一般来说,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要经过实际的锻炼和考验的。理论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情感陶冶使他们产生与观念相应的情绪体验,在情感的推动下,要通过行为实践才能把这种观点和信息转化为行动。特别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某些价值观念的内化,有时不一定都是说理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结果,而常常是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体验到的。实践锻炼不仅可以锻炼意志,形成行为习惯,而且有助于形成观念、情感和信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培养感情,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在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载体。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将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转化为对外界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学生的课外、校外、寒暑期活动,逐步将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纳入计划,落实支持措施,逐步形成实习、社会服务、就业指导三结合和产学研三结合的长效机制。要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三下乡”、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转化为理性认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 海 川]

猜你喜欢
关联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0
奇趣搭配
智趣
读者(2017年5期)2017-02-15 18:04:18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19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