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肯,让教学更丰厚

2012-04-29 16:28:58章春燕
考试周刊 2012年78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老师

章春燕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题记

这是一堂语文课。学完字词读完课文后还有十分钟,老师说,我们来玩个文字游戏,可好?学生顿时精神振奋,侧耳倾听。老师把黑板上的词语卡片取下,问:你还记得刚才学的词语吗?你的大脑第一反应的是哪个词?每人只有一次机会,每次只能说一个。学生说一个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十多个后老师再问:除了这篇课文里的以外,难道你没想到其他的?马上学生站起来,说得那是一个天花乱坠,什么的都有,褒义的贬义的可笑的甚至难听的,老师写得满满一黑板,说,太多了,也太杂了,有的还不太雅,我们来把它归归类,删繁就简,同一类型的词只留一个。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为了某个词是不是一类而起了争执,互不相让,最后把眼光投向老师,当老师擦掉了这方的意见,那一方还不服气,反问为什么。当删掉了一大部分后,老师又说,这些留下的还不算精华,有的太口语化,有的太不雅,用在文章里可不太美,是不是我们也把它们删了?学生又开始找,一一否掉。最后剩下了互不关联的十个词语,老师让学生读后说,谁有本事把这十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或是编个故事,让它们有关系?……下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这词用得准不准确、这故事编得合不合理”中不肯罢休。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告诉我,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习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接受”,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体验”与“积淀”,这种教学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调整、取舍、重构,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思、质疑和实践。这样的过程同样告诉我,洞山和尚“半肯半不肯”的故事也在继续着,我们的思考仍在延续着……

思考一:“老师只需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句话一直被我们视作至理名言,认为只要老师储满了“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那是绰绰有余,以后可以一劳永逸。殊不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学高可为师,但断不可好为人师。因此,老师只需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一堂课,老师对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深挖卓见,唯恐少讲了,唯恐讲漏了,可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毫无兴趣。一堂课下来他到底收获了多少呢?谁也不知道。在老师们不放心的心态下,你不懂的,我告诉了;你不会的,我也告诉了;课文里的知识,我都告诉了。可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得到的“一杯水”是真的“一杯水”吗?

因此,走进课堂之前,我们要科学解读教材,合理取舍。有经验的果农,在果树开花之前,总要把旁枝剪掉一些,以保证剩余的枝条有充足的营养,果实结得多了,总要用棍棒打掉一些,以防止压断树枝。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如同果树,仔细研究,能从中挖掘很多的训练点,字词训练上的、语言感悟上的、情感体验上、写作指导上的等,如果这些训练点都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势必贪多嚼不烂,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

在走进课堂之后,我们在课堂上要少一点“自我”,多一点“他人”;少一点“说教”,多一点“点拨”;少一点“告诉”,多一点“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他们自学,能让学生思考的让他们思考,能让学生讨论的让他们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他们总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才能真正获得“一杯水”,直至“一桶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少教多学,不教而教。反之,教得多,就学得少。庄子的“无为才能有所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做的也是给学生指明方向,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悟自得。

思考二:“尽信师,不如无师。”。

孟子在他的《尽心下》中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孟子对儒家经典之作《尚书》的挑战。它告诉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正确地去理解它。在那个时代,《尚书》是权威著作,孟子能对它独立思考、勇于怀疑,难能可贵。

可在今天,学生对老师的话是言听计从。还记得一位法国心理学家给中国孩子出的一道题吗?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的年龄有多大。结果90%的学生回答是86-34=52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孩子都认为“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错”、“做了题才能得分,不做一分也没有”。这样的结果难道我们不该深思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不仅要“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要“尽心师,不如无师”。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也期望学生能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观点等不全部认可,也不照单全收,而应持质疑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去追问、去怀疑、去批判,产生独特的见解。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有个性的学生,也是我们要追求的半肯教学。

如果伽利略尽信书,哪里会有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真理?如果哥伦布尽信书,哪里会有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如果陈景润尽信书,哪里会有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于是我们尝试课前预习老师布置的内容只作参考,具体做什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于是我们尝试课内前五分钟的美文介绍由学生自己准备好了文章自己来介绍,同学相互进行评价,并对文章进行鉴赏;于是我们尝试课中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对同学进行反驳;于是我们尝试课尾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在这里,没有老师的一言堂,有的是一群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学生;在这里,没有灌输,有的是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老师就是学生,学生就是老师,自信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是自信的,是充满生机的;这样的教学是灵动的,是丰厚的,是人性化的。

“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让我们怀揣“半肯”的教学理念,一路前行,去追逐春风的颜色,去体验教育的发生,去感悟孩子们的灵慧。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老师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词语欣赏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