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2-04-29 15:20:10陈广猛
科教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运用教学法课程

陈广猛

摘 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其与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联系紧密的特性,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本文即致力于探索“研讨式”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概要叙述“研讨式”教学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开展程序;接着重点介绍“研讨式”教学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上的运用;最后分析该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研讨式 教学法 国际政治经济学 课程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

CHEN Guangme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plomatic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Its close contact with the hot issues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continually update course content,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explore the pedagogy of "seminar-style "in the teaching: First, a summary of some basic concepts of the seminar-style teaching and conducting program; and then highlight the use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a number of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practice.

Key words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 course; application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是国际社会中各类行为主体的对外政治和经济行为,以及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①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跨国公司等的活动日益频繁,国际政治经济学已然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术研究领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专业的教学中,均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途径和形式,提高其对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等全球性政治经济问题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为此,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在2010-2011学年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语言表达训练,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开展程序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研究性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以科研促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改革实践;同时允许学生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创新和发明,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教师启发式创造性式地教,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伴随着师生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最终教学的目标得以圆满地实现。②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新模式,“研讨式”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具体来说,该方法的整个教学活动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指导选题。教师简明扼要地讲清全课程的基本线索、主要观点,然后提出一系列代表性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研讨课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分析研究该课题的论文,然后逐个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或者知之甚少,而要走上讲台作学术报告更是前所未有,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独立探索。这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过程。他们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方法,围绕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去图书馆、资料室,查找各种中文电子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全国中文报刊索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的论文索引,以及ProQuest和EBSCO等英文数据库。编制该专题的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进而利用该索引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和有关论著,了解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概况,然后经过独立思考,选定论文题目,并撰写成文。

第三步,小组交流。在个人独立探索,各自完成论文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讲课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必须制作PPT,走上讲台,报告自己的研究情况与结果,主要是说明选题缘由、结构安排、主要观点、创新之处等,报告时要求尽量脱稿。

第四步,大班讲评。小组交流之后,由各组推选出优秀者,到大班进行讲评。全班学生必须参加,认真听讲并参加讨论,表扬、批评、质疑、问难,报告人还要进行答辩,教师则给予现场点评。

第五步,总结提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篇文章“评学议教”,对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利弊得失进行评论,题目自定,篇幅不限,实话实说,评头品足,旨在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同时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助于认识和完善自我,有助于提高对事物的评价能力,也有助于树立改革的观念,这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会有所启示。③

上述五个步骤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又被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学科,而运用于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等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少。由于“研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种种特点,使得它在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时受到了格外的关注,经过多方比较权衡,最终成为了大家共同的选择,而本项研究正是围绕该教学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而展开。

2 “研讨式”教学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四川外语学院2010-2011学年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有外交学和英语(国际关系方向)两个专业共8个班,每班约30人。课程所选取的教材是复旦大学樊勇明教授主编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该教材具有体系架构完整、理论与事实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是国内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自2001年初版以来,一直很受国内相关高校的欢迎,2006年又出版了第二版。④以下“研讨式”教学,将主要根据该教材的结构安排而展开。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会参考一些国内外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著作。

2.1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作些整合,以适应接下来 “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复旦版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2版)原著共有十章,考虑到整个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要在一学期内完成)和教学的方便,将其整合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学习意义、学习方法、学科发展史等等;第二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支柱: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和依附论,在此过程中也会穿插讲授一些非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如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等;第三部分是四大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即国际贸易问题、国际金融问题、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问题、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等;第四部分是对前面的内容作一番总结。按照这一划分,第二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支柱”和第三部分的“四大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是整个课程的重点,“研讨式”教学的分组讨论也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2.2 正式课程的开展

首先,教师用两周4个课时的时间,集中讲授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考核办法。具体来说,内容有三:

(1)讲授“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即全书的导论部分。具体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机制、学习国际政治经学的方法、西方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脉胳等等。这其中,对于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机制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特别重要,这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一把钥匙”。

(2)讲授关于研究的方法。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具有“研讨式”性质,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单纯授课式教学,督促学生自己展开研究和讨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实际上,有些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真正的学术研究,因此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方法论的训练。具体来说,包括教会学生如何拟定一个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如何利用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如何运用PPT的形式展现其研究成果等。

(3)关于课程考核方法的说明。针对本教学法的特点,教师在课程的开始即要对学生强调积极参与的重要性。整个课程的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占据重要比例,约为40%,具体与学生开展专题研究的深度、用PPT展示其研究成果的表现,以及对其他小组的研究专题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情况综合作出评判。

接着,用14周约28个课时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研讨式”教学,具体方式采用教师授课与学生作报告(Presentation)的方式交替进行。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本项教学改革的最有价值部分。具体分成三个步骤展开:

(1)教师的授课。教师对于课程基本内容的讲授仍然是本项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正式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有所不同(见本文第一部分,该方法在进入正式的“研讨式”教学阶段后几乎全由学生来自己学习和研究课程的内容),考虑到本校该课程的参与者主要是外交学和英语专业(国际关系方向)的本科生,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需要同时兼修两个专业)、以及本课程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国际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实际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经济学方面基础知识几乎空白)。因此,本项教学改革在此阶段采取了相对折衷的改革方案:适当增加教师在“研讨式”教学阶段的授课时间,以减少学生理解课程基本内容的负担。

具体的做法是由老师先对《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几个主要专题作简要的讲解,然后在每个专题的授课结束时布置相应的研究主题,由指定的小组来完成相关的研究和探索,然后在下次课堂上报告其研究成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后研究专题的选择,应力求体现本门课程的特色:需要将课程的内容与当今世界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教师最终选择的一些相关讨论专题示例:

(2)学生的参与。学生对于课程的直接参与是本课程的另一个中心环节,也是本项教学改革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在教师完成课程一个专题的基本内容讲授、布置相应的研究主题给某小组之后,被选中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之下,围绕该主题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协调和沟通,完成任务后还需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最后上台讲演。其它小组中的成员,虽然无需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也要在课前作出相应的准备,以便在别人讲授研究成果时提出问题或质疑(作报告的小组成员每人PPT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然后留出约8分钟的时间给其它组的同学提问),而这些表现最后都将作为衡量他们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指标。如在实践中,对第二个专题“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某小组就将其分成了以下几个子专题进行了解答:

(3)师生的互动。在以上“研讨式”教学的两个环节,尤其是第二个环节的实践过程中,师生的互动非常重要。具体来说,首先是小组成员对分配给他们的专题进行“破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的“解题”及子专题的最终设定给予指导,以使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保持一个基本的水准。同时,在学生查找资料、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同他们的联系,随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另外,研究小组在完成研究专题、课堂上用PPT讲授其成果,其他小组提问和相互讨论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论。

最后,用两个课时对前面的课程作一番总结。

在本课程的最后,教师要对前面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同时对以往各小组完成的PPT及讲授的情况作出总结。

3 教学效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思考

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法在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选修该课程的外交学和英语(国际关系方向)专业共204名学生的评教结果来看,总体上学生对于此项教学改革还是比较认同的。如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共有114名同学的评价是“优秀”,其余多为“良好”;而在“根据教学实际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和“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等方面,绝大部分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优秀”和“良好”;学生对于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平均值为85.4%(四川外语学院教务处统计数据)。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中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概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和现实意义:

首先,“研讨式”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其三大理论支柱:相互依存理论、霸权稳定论和依附论的讲解有时略显枯燥。如采用传统的方式讲授,学生接受起来较为不易,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沉闷。而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教师基础知识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课后研究相结合,就可以大大延伸课堂的学习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研讨式”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针对分配给他们的研究课题,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才能努力尝试去解决;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虽与教材和教师的授课内容相关,却并不完全在书上,它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总结。通过对本课程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去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将研究成果用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过程正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第三,“研讨式”教学也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研讨式”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和团队的形式开展;每个小组在接到课题之后,需要进行内部的讨论与合作。它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一种团队意识。此外,在小组研究的最后,还要求各个成员上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其研究成果,这实际上让他们由一个知识的“输入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的“输出者”。在课堂研讨和作报告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这对于一个未来可能从事国际交流和外交事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本项教学改革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准备分配给他们的研究课题时周期较短,导致其研究成果不够深入;各小组过于关注自身的研究课题,而对其他小组的情况了解较少;还有就是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有些同学的思想和观点无法完全表达出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和教改实践中进一步去解决和提高。

注释

① 宋新宁,陈岳著.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之思考:在2004年两岸校长论坛上的发言[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③ 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④ 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运用教学法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集约化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6:45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