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
癌症等疾病肆虐。大国缺良药。
一群有组织的海归,鲜为人知的百华协会,正在深刻改变中国新药研制生态。
“在中国,真正有效而安全的药,大部分都是进口的。
基本上,也就是极少数中国病人能够用得起这样的药。”
和黄药业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苏慰国接受《创业家》采访时说。
这位哈佛大学化学博士,有着辉瑞中央研究院16年、和黄7年的工作经历。
苏博士带来的另一个消息是:“肝癌、胃癌在国外很少,很多学者很有兴趣,但很难开展研究,因为找不到病人。”
在中国,排名前10的致命疾病中却有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4种癌症。
空气污染和食品质量等现实或许有助于理解这一“中国特色”。
与欧美“研发过剩”不同,中国对各种药物,包括治疗“特色病”新药的需求都极为旺盛。
它吸引了一批国际大药厂和华人科学家来到中国。
中国需要自己的药物研发力量。
原因很简单,国际大药厂研制出的新药价格居高不下,而患者需要买得起的药物,投资者和创业者也需要在这个行业中寻找到市场机会。
一年前,凯美纳在中国问世。这一治疗肺癌的药物与现有同类进口药疗效相仿,但价格大大降低,被视为中国制药进入高仿药阶段的标志之一。
听起来,这是一个充满幸运的故事:一个从未生产过药的团队,在政出多门的中国做出被卫生部长陈竺誉为“民生领域两弹一星”的药;每当资金链断裂,地方政府、银行就伸出援助之手;这颗神奇之药一次次打破常规,最终以此前完全无法想象的速度来到病患手中。
事实上,这是一次历险记。凯美纳的创造者丁列明有多幸运,在中国研制新药的路就有多艰难。比凯美纳团队更早或同期回国做新药的人,很多已成为这个行业的“先烈”。
中国政府在加大新药创制的资金投入,但是显然,它最缺乏的是一套简洁有效、鼓励创造的体制。
这是百华协会(The BayHelix Group)努力的目标之一。
这个并不知名的民间组织在硅谷成立逾10年,500余位“全球生命科技和医药健康领域的华人杰出人士”先后加入 ,其中将近一半正在中国工作,包括苏慰国。有可能,在中国,“凯美纳”的出现将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