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传统偏好与新视角拓展

2012-04-29 00:44吕钰秀
人民音乐 2012年8期
关键词:音乐史考古美学

吕钰秀

秦音乐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学上,先秦是指中国君主集权体制——秦朝形成之前的时间阶段,包含上古时期,以及夏、商、周等王朝。黄翔鹏在《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1990)一文中,试图归纳先秦音乐特征,认为先秦时代的音乐,为“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并与“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及“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相区隔。①

由于时间的久远性,对一个同在今天我们所住的这块土地上,但时间如此遥远的阶段,我国音乐史学者对其已经进行了怎样的研究?我们对它的了解是否因此更加的深入?还有怎样的研究课题,能让我们对于先秦音乐有更多的认识?

研究范围与方法

音乐史教科书所呈现的,是被广泛承认的研究成果;期刊杂志的先秦音乐文章呈现,则为学术界研究的尝试、偏好与普遍兴趣。因此本论文将首先从此二部分切入,观看先秦音乐的既有研究成果与倾向。其次对于学界近年来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所观察到的发展方向,在此特别关注先秦音乐部分,进行探讨。最后将提出目前为止仍存在的问题性,以及可以尝试的研究新视角。

一、既有内容

(一)教科书中的内容组成

翻开《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博士研究生报考指南》,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的通史著作,②包含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81);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2006)以及秦序的《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2001)。针对这些文献,本论文将从其目次部分切入,进行分析与归纳。

目次所呈现的段落主要内容陈述部分,三份文献都包含了音乐相关神话、音乐考古、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文化生活、乐律、音乐美学,以及先秦较为特殊的课题:礼乐等内容。刘再生更加入特别阐述歌唱与乐器的相关人物及事件段落。三者除了叙述表达方式的差异,内容比例上仅仅有细微的出入。

纵观杨荫浏的著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在考古出土文物仍相对缺乏的年代,在其先秦音乐部分,杨荫浏主要透过大量文献中,音乐内容的截取分析,拼凑当时音乐文化生活样貌。③相较于杨荫浏的内容,2006年修订再版的刘再生著作,除了承续杨荫浏的音乐文化拼图,许多近期考古资料的应用,为其书中的先秦音乐文化内容,寻得更多依据。但以31个不同主题,延伸“上古时期”的第二层次内容,缺乏对于此历史阶段大量知识的归纳统整,使得目录一览,相对显得较为庞杂。④至于秦序的著作,⑤在整体内容上,虽然因为其书属于简明教程,内容显得较为浓缩,但依然可见作者投注了更多的心力于中西音乐起源的神话,以及西方学者对于音乐起源的研究成果上。

除了通史性内容中的先秦音乐部分,1994年李纯一所出版的《先秦音乐史》⑥,内容完全集中于先秦这个阶段,亦受到学界的推崇。⑦李纯一的书中,将考古出土文物及相关的测音数据放在全书的中心地位,而借助文献中记载的音乐]唱与]奏相关人物事迹之刻画,也为先秦音乐生活画面,增加了更多的拼图。

(二)传统偏爱的研究课题

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八千二百多种重要期刊。如果针对其中1994—2011年的文章,键入关键字“先秦音乐”,总共出现298篇资料。⑧依照标题所提示的最主要陈述内容,可往下再细分成探讨音乐思想与审美观的“美学”内容;主要为《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探讨的“文学”内容;包含音乐生活、教育、人物等等的“文化”内容;先秦特殊课题的“礼乐”内容以及“心理学”、“歌唱(歌词)”、“考古”、“乐律及曲式”、“乐器”、“其他”等主题。粗略统计各种主题数目为:美学127篇、文学23篇、文化53篇、礼乐8篇、心理学4篇、歌唱(歌词)10篇、考古13篇、乐律及曲式5篇、乐器24篇、其他31篇。

统计数字显示出国人对于美学课题的偏爱。在先秦音乐的研究内容中,有约42%与美学相关,与名列第二大类的文化相关主题,在此仅占18%,可说相差悬殊。即使将文学、礼乐、心理学、歌唱等内容,一并广义解释为文化内容,其与“文化”内容的53篇相加总和共98篇,在数量上仍无法超越探讨先秦音乐思想与审美等美学内容的127篇。

除了美学偏好以外,统计数据所透露的讯息,还有因为传统上,许多这个阶段的音乐研究课题,并未建立“先秦音乐”这个关键词。“先秦音乐”是一个以文化观点看待音乐的关键词,在这样的关键词下,音乐不仅是一个时间阶段,不仅是一件音乐成品——例如一首诗经歌谣或一件出土乐器——更是一个流动的,包含音乐创作、展]与欣赏层次的概念名词。先秦音乐研究课题中,许多并未利用“先秦音乐”作为其寻找的关键词——例如音乐神话或者音乐考古,二者更多与文学(神话)及物质性(考古)相结合——显示这些主题,较少被利用为架构先秦文化样貌的素材。

(三)近年研究面向的扩大

21世纪初期,中国音乐史学界,掀起了一阵重写中国音乐史的辩论,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批评所引发的省思,也带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把关注点放在摆脱“哑巴音乐史”,重启音响考察思路,由曲调考证切入的写作内容;文献与考古上的新发现;以及对于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反思。⑨此外,中国古代音乐史内容中,对于虽然仅占中国总人口数5.4%,居住面积却占中国总面积50%—60%的55个少数民族的关注,远远不够,{10}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努力的另一个方向。

2005年秦序发表了对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面向范围的文章{11}。文中提及了A.通史性论著;B.音乐史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文献、音响及考古材料的收集整理/古代音乐文献的考订、整理与打印/出版普及性文献注释本;C.专题、断代研究,包括谱的解译研究/音乐考古研究/地方、边疆及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中外音乐交流史研究/其他专题专史研究等课题。

2008年郑祖襄探讨了近十年内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现况{12},归理出四个研究方向与问题,分别为:A.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展,各个研究分支相对独立。例如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制度研究、音乐史学史的分支,渐趋明显。其中例如考古学对于青铜乐器的研究,从双音甬钟深入到钮钟、编铙、镈钟等;音乐文献学则从一种文献,扩大到对于一部史书乐志的研究;B.学术队伍新老更替,学术研究此消彼长;C.文化的研究形成热潮,艺术的研究趋向冷落。此段落,郑祖襄看到了许多架构音乐文化面向的研究,但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则渐趋减少;D.学术综述仍需提高,科学精神更待发扬。

猜你喜欢
音乐史考古美学
仝仺美学馆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三星堆考古解谜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纯白美学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