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2012-04-29 00:44卞祖善
人民音乐 2012年8期
关键词:马思聪协奏交响乐团

关于作品创作年代的种种说法

1.2007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马思聪全集》第二卷第117页的说明:“1954年创作,1956年8月第一届音乐周上]。校订样本: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2.“……‘大跃进时期1958年创作的《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马思聪全集》音乐作品录音文字说明第6页,环球音像公司录音,广州新时代音像公司2007年出版。)

3.“马思聪在完成其《第二交响曲》之后,接着进行了这部作品的写作,于1960年完成。”(同2,第7页。)

4.“到了1960年,他完成一部《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第44号)……”(徐迟《马思聪》,见《论马思聪》,马思聪研究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

5.“五十年代马思聪的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写出了……《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960)等”。(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7页。)

6.“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他又写出了从《欢喜组曲》到《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等一系列大约二十多个编号作品。”(陈聆群《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与一个音乐家的历史命运》,《论马思聪》第373页。)

7.2002年,马思聪诞辰90周年纪念音乐会节目单:“《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世界首])创作于1960年。”

8.据马思琚教授回忆这首大提琴协奏曲“肯定不是大跃进或随后的困难时期,好像是情况已经有些好转的时候,也许就是1962年(创作的)。”(见金毓镇《马思聪的大提琴协奏曲》一文,2009年,未发表。)

9.马思聪“未编号作品”:“大提琴协奏曲,钢琴伴奏,一九八零年”。(颜廷阶编著的《中国现代音乐家传略》,台湾绿与美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52页。)

10.“关于出版拙作,兹把我在这里写的目录列出如下:……大提琴及管弦乐:协奏曲……”(1985年4月23日马思聪致苏夏函,见《论马思聪》第413—414页。)

针对第一种说法,大提琴]奏家金毓镇先生在其文中指出:“这是一段用于《山林之歌》的介绍文字,被张冠李戴错放到了这里。”

而第3、4、5、6、7种的提法似乎一致认为这部作品“于1960年完成。”但是缺乏作曲家本人提供的文字依据。因为现存的手抄钢琴谱(首页右端写有“1962.7”的字样)虽不是作曲家的手稿,但至少说明在此之前作曲家已经完成了这部作品的钢琴谱。

笔者曾向大提琴]奏家赵学廉先生了解过当年的一些相关情况,得知赵学廉作为黄源澧教授的高足,1963年就读本科3年级时,曾在马思聪院长的亲自指导下,在学习]奏会上]奏过这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王耀玲担任钢琴协奏:。我们从马思聪先生对这部作品热切关注的心情来推测,它似乎完成于1962年前后,这或许比较接近其完成创作的原始时间。

今年5月8日下午,笔者在马之庸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广州马思聪音乐艺术馆。翌日上午,笔者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陈伟安院长和该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张素娥主任的支持和帮助下,查阅了该院收藏的马思聪的乐谱及文字资料,发现保存完整的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总谱手稿中个别段落的配器作过一些调整。可惜,在总谱最后一页的右下角,作者亲笔标明的日期,已用白色涂改液覆盖了①。

5月11日上午,笔者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资料室张汉珍女士的协助下,查阅了该资料室保存的一套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的乐队分谱(总谱缺失)。这一份分谱是原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的资料,为蓝色晒图本。在第一小提琴分谱最后一页的右下角注有抄谱者的姓名与日期:“Yán qǐ míng 1963.5.3”,足以表明在此之前作者已完成了配器②。因此,马思琚教授回忆该作品的创作年代(1962)是准确的。

1984年3月,大提琴]奏家于光先生受马思琚教授之托,把她在“文革”中费尽心力保存、劫后余生的这部协奏曲乐谱,带至美国面交给了马思聪先生(金毓镇先生在文章中叙述了这一段“充满传奇的故事”)。作曲家在对其作了修订之后,托人把总谱捎回北京。这部浴火重生的协奏曲,终于踏上了它新的艺术征途。

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的历史地位

大提琴协奏曲这一体裁的开拓,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寥寥。

1951年,桑桐(1923—2011)创作的大提琴与管弦乐《幻想曲》,成为在这一领域里最初的尝试。

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叶惠康创作的毕业作品《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三乐章,约35分钟),于同年]出,由大提琴]奏家王连三(1926—1986)副教授独奏,马思琚(1920—)教授钢琴协奏。但此曲“久未完成配器”,后在大提琴]奏家胡国尧的“催促”之下,叶惠康终于将其完成了管弦乐配器(标题为《山河》),并于1987年12月18日在香港首],由胡国尧独奏,香港泛亚交响乐团协奏,叶惠康指挥。③

1960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王强(1935—)发表了她的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由吕其岭独奏,上海音乐学院乐队协奏,樊承武指挥首]获得成功。这是一部单乐章的标题协奏曲(约23分钟),至今仍是音乐会保留曲目和音乐学府采用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大提琴教学曲目之一,并有3种录音制品流传:M-508M-33/1217(1962),吕其岭独奏,上海音乐学院乐队协奏,樊承武指挥;DL-0019.DL-82/0037-8(1982),高龙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曹鹏指挥。修订版:HRP7237-2?穴2003?雪,兰洁独奏,香港小交响乐团协奏,叶聪指挥。

李遇秋(1929—)的大提琴协奏曲《鄂尔多斯》作于1963—1964年(三乐章,约25分钟),未发表。该总谱于1993年遗失,作曲家目前正在根据钢琴谱草稿予以修订并配器。

改革开放之后,这一体裁的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石夫(1929—2007)的大提琴与钢琴双重协奏曲《莲乡情》(单乐章)完成于1979年,系根据作曲家本人于1962年创作的钢琴三重奏《莲乡》改写而成,未发表。

刘念劬(1945—)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漫步》(单乐章,20分钟),于1979年“上海之春”首],独奏:王文欣,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协奏,指挥:张撷诚。(此后还]出过民乐版和中提琴版)

1982年,瞿小松(1952—)创作了大提琴与管弦乐《山歌》(单乐章,约12分钟),此总谱手稿现由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1986年,瞿小松的《大提琴协奏曲》(两个乐章,约20分钟),由胡国尧独奏,中央乐团协奏,韩中杰指挥首]。

1984年,许舒亚(1961—)创作的大提琴与管弦乐《索》(单乐章,约15分钟),由黄甦独奏,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协奏,樊承武指挥首]。1986年由吴和坤独奏,中央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录音。

张千一(1959—)于1987—1988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单乐章,约19分钟),于1988年由胡国尧独奏,中央乐团协奏,胡炳旭指挥录音。

周虹(1956—)1989年创作的《第一大提琴幻想曲——献给我的父亲》(单乐章,约12分钟),同年12月7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周虹作品音乐会”上首],由黄晓龙独奏,中央乐团协奏,韩中杰指挥。

王连锁(1937—)1993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长城颂》(单乐章,双主题板腔体,约25分钟),同年于天津音乐厅首],由董金池独奏,天津交响乐团协奏,王钧时指挥。(另有民乐版)

香港作曲家罗永晖(1949—)于1994年创作了大提琴与管弦乐《飞絮》。

陈其钢(1951—)于1995—1996年为马友友创作的大提琴与交响乐队《逝去的时光》(1998年首],并于2002年由作曲家改编为二胡版)闻名遐迩。

权吉浩(1954—)于1997年创作的大提琴与交响乐队《纹》(单乐章,约21分钟),获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第七届作品比赛(协奏曲)第一名。1999年1月21日首]于台中,由李百佳独奏,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协奏,黄奕明指挥。2004年9月24日,于北京世纪剧院再度公],由鲁心独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协奏,李心草指挥。

陈怡(1953—)的大提琴协奏曲《艾利诺之献礼》(1996,单乐章,约16分钟),应美国新传统音乐基金会委约,为表彰美国罗斯福总统夫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前主席艾利诺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而作。首]于艾利诺以毕生精力为之奋斗并亲自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在联大发表通过50周年纪念日(1998年12月10日),由美国妇女爱乐乐团在当年的联合国驻地美国旧金山上],保尔·图巴亚斯独奏,许静心指挥。2003年,由美国弗吉尼亚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Albany Troy 646)在全球发行。

陈怡的大提琴《叙事曲,舞曲与幻想曲》(单乐章,20分钟),由美国加州太平洋交响乐团委约,作于2003年,并于同年3月10日在该团主办的美国新音乐节首],由马友友独奏,卡尔·圣克利尔指挥。

马友道(1938—2005)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洪湖》(单乐章,约21分钟),于1999年由熊照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录制了唱片(ISRCACN-F10-96-0028-00/A·J6)。

郝维亚(1971—)1999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海的颂歌》(单乐章,16分钟),于2008年由李莉独奏,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俞峰指挥录制了唱片(GCCD0810-2)。

谭盾(1957—)创作的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于2003年2月在美国举行世界首]。此外,谭盾还作有大提琴与打击乐协奏曲《挽歌:六月雪》。

秦文琛(1966—)于2008年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并首]的大提琴协奏曲《黎明》(三乐章,约23分钟),由秦立巍独奏,陈燮阳指挥。

黄安伦(1949—)《F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72号,三乐章,38分钟),于2010年2月完成初稿,同年5月,在“黄安伦作品音乐会”上由张力科独奏(此曲即题献给他),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交响乐团协奏,苏文星指挥首]。2010年8月定稿,同年12月24日于厦门首],由张力科独奏,厦门爱乐交响乐团协奏,郑小瑛指挥。

这期间,大提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在我国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中,亦相当活跃。

关迺忠(1939—)的大提琴协奏曲《路》(三乐章,约28分钟)作于1989—1990年,于1990年在香港首],独奏:韩美敦,香港中乐团协奏,关迺忠指挥。1993年由高雄市立国乐团协奏录制唱片(HUGO HRP772—2),独奏、指挥同前。

关迺忠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997年。

盛宗亮(1955—)的大提琴协奏曲《春梦》(单乐章,23分钟),于1997年1月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由马友友独奏,中央民族乐团协奏,胡炳旭指挥。

赵季平(1945—)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单乐章,26分钟),由马友友独奏,香港中乐团协奏,阎惠昌指挥,于2008年在香港首]。

钟耀光(1956—)创作的京胡、大提琴双协奏曲《霸王别姬》(单乐章,约17分钟),于2011年在台湾首],京胡独奏:姜克美,大提琴独奏:安希卡图恩,台北市立国乐团协奏,钟耀光指挥。同年,钟耀光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蒙古幻想曲》(单乐章,约14分钟),由麦斯基独奏,台北市立国乐团协奏,邵恩指挥首]。

唐建平(1955—)创作的大提琴、马头琴双协奏曲《成吉思汗随想曲》(单乐章,18分钟),于2011年在新加坡首],独奏:秦立巍/那日苏,新加坡华乐团协奏,叶聪指挥。

在上述大提琴协奏曲中,只有少数几首作品的规模可与马思聪的《大提琴协奏曲》相匹配,其余大部分均为单乐章的作品。人们或许从这一现象中,感悟到把握古典协奏曲套曲的结构形式,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正因为如此,才越加凸显了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的开创意义,它作为中国大提琴协奏曲创作史的里程碑,其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与珍惜。

作品的艺术特征

全曲是一首抒情诗。浓郁的民族民间韵律,自始至终充满了歌唱性。非对称性结构的乐句,泛调性、多调式的旋律,展现了大提琴优美的音色。非传统功能和声,而是独辟蹊径的马思聪现代和声结构。④乐曲器乐化的思维与交响思维,超越了作曲家早期音乐创作直接引用民歌的手法,表明作曲家在把握民族风格与创作技巧方面臻于成熟。作曲家虽然采用了标准的双管编制乐队,但整体呈室内乐风格——真正意义上的乐队全奏(Tutti)只有第一乐章最后一个和弦及第三乐章最后的两个小节而已。乐队音响透明,惜墨如金。各声部线条清晰,绝无堆砌臃肿之弊。从而避免了这一体裁通常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即独奏大提琴的音响往往会被乐队淹没的那种尴尬。恰恰相反,独奏大提琴与乐队的平衡令人赞叹,生动地显示了这一乐器的灵活性。作品雄辩地表明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与艺术品位,使其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音乐创作领域里,无可争议地处于先锋领军的地位。

第一乐章,中速,奏鸣曲式。一开始,乐队声部的大提琴、低音提琴弱奏的起拍,仿佛是投入协奏曲土壤中的一粒种子,引入独奏大提琴开门见山的呈示部主部第一主题,这一短句有着鲜明的湖南民间音调的韵律,它又隐约地让人联想起一首云南哈尼族山歌《我的情人比谁都美丽》,旋律建立在a羽调主七分解和弦之上,其后衍生成A宫调式,在明确A宫调主和弦之后,立即又回到了a羽调式,而最后两小节(带有下行半音阶)的补充乐句结束在鲜明的a羽调上。主部第一主题仿佛主人公在吟唱,兴之所至,怡然自得,其中有着些许忧郁,音乐具有鲜明的即兴风格。主部第二主题(第15小节起)音调颇为亢奋,在保留a羽调式的进行中,融入了全音阶的音调,旋律富于激情。5小节之后,旋律开始分裂、伸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切分节奏型成为音乐不断衍化的动力,紧张度加剧,起伏跌宕,内在的戏剧性冲突,通过长达48小节独奏的宣泄,直接引出了长笛独奏的副部主题。清秀优美的副部主题建立在F徵调上,五声旋律亲切质朴而富于活力,呈示部的尾声(第84小节起)转入D大调,音乐豁然开朗,在短暂的清纯而温暖的乐句之后,心潮逐浪高,大提琴独奏的短句节奏愈来愈急促,二连音—三连音—四连音直至连续三小节高声部带六连音的八度进行,引出了本乐章乐队的第一次全奏(第102小节起)旋律为c羽调式,而和声为C宫调以及七连音的上行G大调利底亚音阶,音乐狂躁而执拗,乐队力度首次达到“很强”(ff)。第108小节乐队全奏移高四度,旋律为f羽调式,和声为F宫调以及七连音的上行c和声小调音阶,第109小节旋律为降e羽调式,和声为降E宫调主和弦与c羽调主和弦叠置的复合和弦。其后音乐逐渐减弱进入展开部,独奏大提琴c羽调主部主题增添了不安的二度叹息音调,并使其建立在降A大调的主七和弦之上。4小节之后移至f羽调,建立在相应的降D大调主七和弦之上,经过一系列的转调之后,大提琴独奏明快的、建立在主部主题动机之上的第一华彩乐段,引出乐队的第二次全奏,接着是再现部(第197小节起),再现部的主部主题与呈示部大同小异(独奏大提琴高八度]奏主部第一主题),而副部再现为D大调—B大调,在乐队的第三次全奏之后,大提琴独奏的第二华彩乐段长达50小节(317—367),通过各种调式音阶、半音阶,大、小分解和弦,二声部的对位以及连续六度和弦等进行,在副部主题的动机获得了充分的发挥之后,将华彩推向全曲的最高音(a3)。

第一乐章的最后5小节,在独奏大提琴坚挺主音(A)的同时,乐队声部不停地变化着A大调与a小调的主和弦,而最终以A大调主和弦结束。但不可因此将其称之为《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亦不可称之为《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可称之为《A调大提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小行板,复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优雅抒情,带有摇篮曲风格,音乐甜美安详。和声清淡流畅,以两小节为单位的F大调Ⅰ—Ⅳ7—Ⅰ11—Ⅲ7的和声交替进行,营造了宁静透明的管弦乐色彩,双簧管与独奏大提琴的对答及弦乐队的卡农乐句的亲切对话,引出了乐队吟唱主题,颇引人入胜。中段转入A大调后过度到G大调,独奏乐句转为激情的倾诉,音乐越来越忐忑不安,直至引吭高歌的顶点(第56小节起),圆号和弦乐声部G大调的主音与导音小九度——大七度反向进行的二度叹息音调,痛苦地呻吟着,并在大提琴声部延续了19个小节,其间中提琴声部近码]奏的震音(碎弓)惊恐不安,独奏大提琴(E大调,与乐队e小调并置)的旋律心潮澎湃,恍如经历了一场恶梦。其后,木管齐奏再现甜美的主题,独奏大提琴的扩充乐段,平行多调式的进行,与乐队中大提琴独奏的8小节二重奏(相隔八度的卡农旋律)娓娓动听,仿佛主人公在一次精神对话的安慰之中,心灵恢复了平静。乐章最后15个小节的主音持续音运用得十分巧妙而又恰到好处,音乐余音绕梁,耐人回味。

第三乐章,快板,自由回旋曲式。为在结构上与第一乐章保持平衡,回旋曲的容量较大——相当于同一主题的三首回旋曲的联奏,亦可划分为A+B+A1三大部分,其结构如下:

第三乐章充满民间节日的喜庆气氛。音乐轻快活泼,富于动力感。主题(a)轻巧明快,16分音符的进行带有无穷动的风格。2/4拍的快板贯穿始终,其中仅有一小节(383)为3/4拍。c段民间戏曲风的“紧拉慢唱”(87—174),主题a3与c1段的二重对位(“紧拉慢唱”,282—306)与c2段27小节的钢琴琶音和弦,独奏大提琴“紧拉”双簧管“慢唱”,c3段(457—498)的“紧拉慢唱” 潇洒喜悦,不落俗套。小号独奏(179—195)、短笛独奏(434—441)和木管重奏(269—281)落笔生花,五色斑斓,情趣别致。而a4段(361—387)及a段原型再现时(388—401)的二重调性以及d3段(498—550)与尾声的二重调性,谐谑、幽默、泼辣的风格增添了乐曲的张力。第三乐章为独奏大提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语汇与手段。

金毓镇先生在其文中指出本乐章应用人工泛音的乐句(118—129及482—487)不很理想,“有点遗憾”;大提琴]奏家马雯按高八度]奏,音乐自然流畅,笔者认为无伤大雅。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对大提琴]奏家来说,是一部富于挑战性的作品。乐曲全长1171小节,独奏大提琴的]奏约占78%的篇幅。乐曲全长35分钟,而第一乐章(共442小节)长约20分钟,独奏大提琴共]奏352小节,约占其80%的篇幅,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2002年12月23日,在“马思聪诞辰9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由马雯独奏,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杨力指挥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举行了世界首]。2005年在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上,由张颖独奏、中国音乐青年交响乐团协奏,大提琴]奏家朱亦兵指挥的这部作品。为出版《马思聪全集》,由马雯独奏,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夏小汤指挥录制的CD于2007年出版。200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马思聪《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王强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及桑桐《幻想曲》等中国作品,仅作为A组选手“自选”的曲目之一,而非指定曲目。可见,这部弥足珍贵而优秀的大提琴协奏曲,至今尚未获得业内行家们的普遍认可,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随着《马思聪全集》的出版,在马思聪学术研究活动的有力推动下,坚信经过更多热爱这部协奏曲的音乐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奉献之后,它必将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和音乐学府的教材范本,使其得以推广流传,从而让这部重要的中国大提琴协奏曲文献,在国际乐坛上熠熠生辉。

①此外,另发现一份手抄的大提琴独奏分谱,首页记有“1962”的字样。

②经查阅发现这份分谱是根据作者最初完成的总谱抄缮的,与现存的作者手稿总谱、手抄钢琴谱及全集版总谱对照,其长度和编制均略有所不同(各乐章篇幅均略短,并写有竖琴声部)。可惜这份最早的总谱现已杳如黄鹤。

③近日,叶惠康先生告知笔者:2013年3月,将在香港再度]出这部协奏曲的修订稿。

④例如第三乐章主题(a)原型再现之前,第379—381小节的和声可以解释为a小调降Ⅱ级的十三和弦(bⅡ13),而实际是在bⅡ11和弦延续的基础之上,添加了一条横向ba分解和弦的五声旋律,其效果奇特,手法超前。

(本文为2012纪念马思聪诞辰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而作)

卞祖善国家一级指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荣英涛)

猜你喜欢
马思聪协奏交响乐团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协奏曲
寻找歌剧制作及演出的“新常态”模式——从上海交响乐团版《唐璜》说起
浅析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马思聪的出走
“长江”钢琴携手国家交响乐团高原奏响强音
马思聪为什么没有回来?
马思聪最终未能回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