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音乐家名字冠名的指挥赛事,由文化
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文化厅、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于2012年6月18日至2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和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青岛市副市长栾新等出席了于23日晚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举行闭幕式暨颁奖音乐会,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焦阳和辛辛那提大学的景焕分别荣膺比赛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第一名空缺),并指挥了当晚的颁奖音乐会。
本届比赛自2月22日启动以来,共有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的68位中国籍选手报名参赛,其中男选手46名,女选手22名,平均年龄26岁。比赛分预选、现场比赛两个阶段。预选以评委观看音像材料的方式进行,现场比赛包括初赛、复赛和决赛3个部分。
据悉,文化部艺术局(现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指挥学会曾先后于1993年和2006年举办过两次全国性的指挥比赛,现在活跃于指挥舞台上的一些指挥家如邵恩、李心草等,就是从这两次指挥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此次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对于发现、鼓励优秀指挥人才,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是第一次举办,这一赛事还是表现出了高规格、权威性以及科学公正的特点。作为指挥领域的政府最高赛事,文化部高度重视这次比赛,在赛事筹备之初,就多次邀请音乐界的专学者家围绕参赛标准、评选要求、曲目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赛事章程,真正达到发现和鼓励优秀指挥人才的目的。因此,比赛在全国引发了热烈反响,报名情况十分踊跃。参赛选手中,既有专业艺术院校指挥系的学生和老师,也有各艺术院团推荐的指挥人才,还有不少游学海外的中国籍选手。
本次比赛的评委阵容也相当强大,除聘请作曲家吴祖强和指挥家黄飞立担任艺术顾问,还特邀俄罗斯指挥大师格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担任评委会主席,郑小瑛、张国勇、俞峰、谭利华、李心草、梁大南担任评委,这种老中青三代结合,演出、教学、演奏等不同领域专家合理搭配的评委构成,充分体现了比赛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比赛结束后,评委张国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次比赛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比赛的规格、评委的质量等,而是大赛所体现出一种良好的气氛。大家似乎更把它看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选手与评委之间、选手之间都有积极地交流与互动。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的相关人士也踊跃前来观摩,仅上海音乐学院就来了30多人。得益于这种良好的氛围,整个比赛过程都非常顺利,很多比赛中都会存在的门户、派别等不公平因素在这里也几乎看不到。
对于大赛第一名空缺的问题,张国勇表示,其实第一轮一结束时,评委们就在议论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尤其是罗日杰先生在很多国际比赛中都担任评委主席,对于选手们的整体表现基本上了然于胸。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评委们对比赛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是第一届比赛,还要为赛事留出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张国勇认为,指挥比赛区别于其他音乐比赛,具有选才能、成才难,淘汰率高的特点。这次比赛不仅给选手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他们走出校门、走向广阔音乐天地的一个预演,同时也检验了我们当前的指挥教学的水平。比赛中选手们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与乐队接触的太少,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其次就是选手的话普遍太多,罗日杰先生就开玩笑说,有的选手应该去上戏剧学院。指挥是要用手讲话的艺术,而不是用语言。因为作为一个指挥家,没有掌握排练节奏的能力,没有吸引演奏家的人格魅力,就很难胜任演出任务。选手们都很聪明,都很有想法,但是手上出去的指令却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这些问题也折射出我们当前教学中的一些弱点。整个比赛下来,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当前中国的指挥教学跟实践离得有些远。
要改善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新的观念。不仅教师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甚至职业乐团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责任,要耐心、宽容,为年轻指挥家提供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国外很多乐团都会定期给指挥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甚至有很多国际指挥赛事,并不会为获奖选手设置奖金,而是给他们提供与一流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这种“以演代练”的模式,是科学的、符合指挥艺术发展规律的,对青年指挥家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年轻的赛事,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在赛程的安排、初选的形式等方面尚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其促使优秀指挥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的意义无疑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可。
(本版照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卢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