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红
摘 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迎来一股“老年浪潮”。随着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走出家园,走进自然,老年旅游开始成为大众消费者的强流。在老年旅游日益高涨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成为老年旅游发展的瓶颈。调查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老年旅游发展的瓶颈,提出老年旅游的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地发展老年旅游市场。
关键词:转型社会;老年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28-02
在社会转型时期,旅游休闲已成为城市老年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旅游发展新业态之一。老年人的体质、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心理等特征使老年旅游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这要求企业对老年人的旅游活动要拓宽服务领域,从业人员要创新服务方式。本文将从社会转型视角对老年旅游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推进对老年旅游的服务。
一、老年旅游发展的基础
(一)老年人充足的客源保证
社会转型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议的话题。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人;江苏南通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4万人,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97.29万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成为城市转型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老年人出游活动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二)老年人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老年人物质基础较为雄厚。表现为:一是具有一定可观的资产,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抚养子女的义务”的压力;二是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保险体系逐步健全,降低了老年人的担心,不必将钱存入银行;三是我国推行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收入更加稳定;四是旅游成为社会风尚,子女们资助父母旅游成为孝道的体现之一。所以,追求旅游成为老人健康快乐的享受型消费。
(三)老年人较强的旅游意识
转型时期,我国城市中出现大批“空巢家庭”;另外,老人活动圈子多局限于家庭和小区,所以,多数老人都比较孤独。他们渴望有合适的活动来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据调查,70%的老人有旅游的倾向,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出去走走,看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老年人充裕的闲暇时间
充裕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之一。老年人没有了日常工作的羁绊,也没有过多的家务负担,所以闲暇时间比较多。另外,子女多与父母分居,或远离家乡,到异地去寻求发展。因此,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十分充足。
二、老年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旅游市场缺少规范性
老年旅游产品虽然是旅游市场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可对于旅行社而言,老年旅游产品却是一把双刃剑:老年旅游市场大,但老人出游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对价格敏感,老年旅游团的利润通常比标准团低50%左右[1]。此外,“年龄差别费”是老年旅游市场的新矛盾。现阶段,一些旅行社通过低价招徕客人,企图在旅途中增加购物来弥补差价,而老人一般不购物,所以出现了增收“年龄差别费”的情况。
(二)老年旅游医疗缺乏保障性
老年人外出旅游,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旅行社为老年团配备随团医生是老年旅游的基本要求。但是一些旅行社对国内常规老年旅游团都不配随团医生,认为这样做会加大旅行社成本开支。另,即使配备了随团医生,也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小病小痛,如果遇到突发病症,仍是束手无策。
(三)老年旅游产品缺少针对性
从老年旅游服务看,现在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一般化和浅层次的,许多旅行社在老年旅游产品设计中缺乏考虑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3]。事实上,老人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性强,对出游活动安排比较慎重。过多的景点和过长的时间安排会使老人体力透支,影响老人的旅游心情和身体健康,使老人产生后怕,对旅游产生恐惧感,影响老年旅游的长远发展。
(四)老年旅游服务缺少专业性
目前,我国老年人出游东部沿海大于西北内陆,城市大于农村,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全国专业老年旅行社约40家,老年旅游服务体系中缺少专业性服务人员。我国导游多为青年,其与老年游客年龄差距大,思想不相同,交流沟通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不高。
三、老年旅游解决的策略
(一)做好老年旅游的营销策略
1.宣传营销,提高老年出游的自主积极性
发展老年旅游,要做好对老年人的宣传。如日本,大力宣传新的老年消费观及生活观。创造出一个“熟年”名词,即老年并不是人生的衰败和结束,而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所以老年人应该以积极的热情,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在宣传营销下,“熟年”使日本老年旅游走向成熟。因此,我国要加强对老年旅游的宣传力度,要把“银发旅游”变成“朝阳产业”。
2.针对营销,激发老年出游的子女支持性
在我国,老人消费习惯与子女有很大的关系[4]。因此,旅游企业应该让子女知道旅游可以拓宽老人的生活圈,可以改善老人的人际交往;出游可以使老人身心更健康,精神更愉悦,晚年更幸福;要使老人子女在思想上支持父母出游观念,在行为上出资给父母出游。
3.价格营销,推出老年出游的消费适销性
受“勤俭节约”观念的影响,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比较受老年人的欢迎。因此,针对老人的旅游项目要讲究“经济实惠,薄利多销”适销策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采用低价。目前,鉴于老年旅游具有出游时间充裕和不受限制的市场特点,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季节性特点,在淡季时,给老年人优惠的价格,以此来吸引老年游客,提供针对性服务。
4.渠道营销,畅通老年出游路径的熟知性
发布信息是激发老人出游的路径之一,旅游企业在老年旅游市场宣传中一定要重视营销渠道。如电视中的老年健康、夕阳红等老年节目;老年人经常翻阅的杂志、报纸等。或者设立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推荐多样服务的旅游咨询中心;或者赴老年人群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联合地方老龄协会、老年体协等老年协会组织等,目的是拓宽老人出游的路径。
5.目的营销,深化老年出游益处的意识性
旅游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胸襟,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愉悦人们的精神,提升人们的品味。出游可以使老人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紧张与烦恼,可以对血糖、血压、心跳有微妙的改变,对有些慢性病症有一定的缓解。老人每次出游,相当于去医院输次软化疏通血管的液药。所以,要让老年人意识到外出旅游的益处,来吸引更多的老年游客。
(二) 规范老年旅游的市场策略
鉴于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行政管理部门应有所作为,具体来说,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总结出经验,进而规范和引导老年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出台与老年旅游市场相关的政策或文本,如老年旅游产品的标准化建设;老年旅游服务质量标准;老年旅游目的地选择指南;老年旅游专营旅行社中国老人出境旅游的经营权优先审批制度等。此外,对于现有企业针对老年旅游开展了规范旅游服务文本,如上海城隍庙旅行社推出的《老年旅游质量规范》,经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应予以确认。这样,可使老年旅游的微观环境得到大的改善,进一步改善老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旅游宏观环境。
(三)开发老年旅游的产品策略
从目前出游的老年人看,大多阅历丰富,并且还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知识,他们一般喜欢回忆过去。因此,他们对一些文化内涵较深厚的旅游地和旅游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如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等地,林州红旗渠、长春伪满皇宫、上海外滩等;又如我国风景如画景区,像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厦门鼓浪屿、敦煌莫高窟等;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节庆游,如庙会、传统集市、历史街区文化活动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现在的老年人更加注重营养保健,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老人认为拥有一个健康身体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所以,老人愿意从事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活动,如温泉疗养旅游、森林氧吧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对于久居大城市的老人来说,他们渴望去体验农家的生活方式,了解农家人的生活环境,所以短期的农家乐游可以使老年人体验农家生活的情趣。对于久居农村的老人,他们渴望去看城市发展变化,去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去看城市的高楼大厦,去体验城里的公园生活。因此,都市观光可使老人增强生活的快乐,提升自己生活质量。
(四)培养老年旅游的服务人才
丰富的生活阅历、恰当的语言技巧、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会拉近导游员与老年人的距离。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旅游企业可以邀请专家对导游员进行系统的服务与知识培训,以使他们能进一步了解老年游客的心理,改变服务方式,提升导游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五)提供老年旅游的服务策略
老年旅游线路,要以平缓的行程、舒适的食宿、健全的医疗体系、陪同的悉心照顾等为特色。首先,应根据旅游团中大多数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旅游线路,尽可能不安排有较大体力消耗的活动。其次,老年旅游团的导游或领队应具备心理以及保健方面的知识。行程方面注意节奏,无论是在行程中还是行程结束,都要留有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使老人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再次,在住宿饮食方面,住宿要求干净、实惠;饮食宜清淡些,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最后,针对特殊客人诸如腿脚不便的要细心体贴、关心照顾。
四、结论
社会转型时期,老年旅游是旅游新态势,对于提升老人晚年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给旅游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作为一个有其发展特点和轨迹的特殊旅游群体,老年旅游发展应以老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量身定做适合老人的旅游产品及服务项目,让老人得到价廉质优的效用。在老年旅游发展中,政府应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秩序,企业应推进老年旅游营销策略,员工应提升老年旅游服务技巧,使老年旅游在我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健.把“银发旅游”变成“朝阳产业”[N].牡丹江日报,2006-01-04(2).
[2]崔化.老年旅游:一把“双刃剑”[N].人民政协报,2005-01-05(1).
[3]杨静,项化平.我国旅游“银发市场”研究与分析[J].消费导刊,2008,(11):1.
[4]杨喜鹏.开发老年旅游市场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47-49.[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