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根源
摘 要:经济互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富裕和怎样富裕”的科学理论,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为了解决面对的新的实际问题,应进行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教育,从而走科学富裕的道路。
关键词:经济互构规律 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24-02
人类社会为什么能源远流长,经济为什么能全球化,这其中必有规律,这规律必然还存在于当今的社会现象中。透视当今的社会现象,发现经济互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富裕和怎样富裕”的科学理论。
一、经济互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经济互构规律的内涵及呈现的社会现象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这种生命的维持和延伸表现为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如要吃食物,要穿衣服,而人本身没有所需要的产品。因此,正因为有这样的消费便有这样的生产;又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生产自己消费的全部产品,进而便有交换。利益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就是人满足自已需要的表现。因此,产品是利益的表现形式,消费产品是利益的实现形式,由此可知,利益的基本属性是: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利益实现途征的社会性。由此可知,产品中的结构由“自我性”和“社会性”两部份组成,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或者说他人利益。例如,苹果这种产品,苹果生产者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把自己生产的苹果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进而又换回了自己所需要的其它产品。这种过程有两方面的要素:一是苹果生产者的自我需要(即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二是苹果生产者须先满足他人的需要,然后再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即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由此可知,苹果蕴含着“自我”和“他人”,是“自我”和“他人”的联系物。这种过程说明:利己(自我性)是逻辑在先,利他(社会性)是时间在先;利已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由此而达到自我利益的实现过程成为增进和实现他人利益的过程,从而呈现社会和谐。苹果会出售给许多人,这许多人在消费苹果的基础上同样会进行各自的产品生产,并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售给许多人,而这许多人又同样在消费他人的产品基础上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售给其他许多人,由此类推,社会经济便由此而产生和形成。个人是社会的组成单元,社会则是个人的存在形式,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会”而相互补充和相互实现;这说明产品具有社会属性,它不可能是任何一个人创造的,它凝聚的是社会的力量。产品出售的越多,就意味着实现和增进他人的利益越多,进而自己获取的利益就越多,所处的社会地位也越高。因此产品实际上是“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占有,“自我”和“他人”在对产品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的利益。
人在天地之间生存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和时间为活动范围,进行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它说明,人的需要的满足又是以自然界为基础和条件的。它向人们昭示:自然界是财富的源泉之一,没有自然界,不但劳动失去了对象,人类自身也无法生存。这说明产品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而且具有自然属性,它凝聚着社会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
以上研究表明:经济是由劳动产品联系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相构成关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自呈现着利益基本属性,并表现出各自利益实现的途径是: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由此而达到自我利益的实现过程成为增进和实现他人利益的过程,从而呈现社会和谐。经济互构规律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及由此呈现的社会现象的归纳和总结。因此,由经济互构规律的内涵可知,经济互构规律的核心内容,是说明了利己与利他的互相构成,及由此而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经济互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互构规律源远流长,并在理论上反映。《易经》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生生之谓易”的天、地、人经济整体论思想和“一阴一阳之谓道”、“利者,义之和也”的经济理论。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具体化了《易经》的智慧,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安邦的经济互构思想。由此可知,“仁”是“道”的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一阴一阳”是指: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利者,义之和也”是指利益基本属性: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西方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揭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这就是让有利己之心的人,实现利人之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巨大作用,但“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8页)。这样,由于人的劳动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然而,资本家为了获取自己的财富,一方面不断掠夺自然,另一方面不断剥削劳动者。劳动者是产品生产的主人,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这样,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劳动者本应富裕,然而,异化劳动和财富异化却是马克思所处资本主义时代的重大实际问题,它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与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贫穷成正比。即劳动者创造了财富,但是劳动者并没有因劳动而致富,反而是不劳动者致富,少数人占有社会大量财富,从而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劳动者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这种违反经济互构规律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于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反映。
纵观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人的经济行为总的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损人中利己,一种是在利人中利己。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第一种经济行为是致富手段和致富途径的异化,它会导致己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甚至是互相残杀,以至于出现己与人都不能生存下去的现象。在损人中利己的实质,就是在损人中害己。因此,人类在这样的实践中认识到,人类的经济行为应该是在利人中利己,这样,在利人中利己便成了致富的智慧。其实,这就是经济互构规律的作用。因此,经济互构规律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控制在损人中利己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在利人中利己的经济行为;这种内在规定性,一方面说明了不仅是“己”富裕,同时也是“人”富裕,即“己”与“人”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二、经济互构规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昭示我们必须走社会主义科学富裕的道路
(一)经济互构规律是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是,在经济持续增长取得奇迹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不顾及环境和资源代价,二是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这两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于是,党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主张经济发展应协调好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关系,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大众。所有这些都是经济互构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这充分说明了经济互构规律是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目前在中国,经济互构规律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由生产力标准向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的转化。从经济互构规律的内涵及呈现的社会现象中可以知道,其实,生产力标准中,蕴含着价值标准。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人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便呈现了价值。利益基本属性就是这种价值的展示,利益实现的途径:利已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就是这种价值的表达;自我利益的实现过程成为增进和实现他人利益的过程,从而呈现社会和谐,就是这种价值的实现。因此,生产力的本真含义是生态生产力,并由此而呈现生态文明;进而可知,生产效率的本质含义是生态效率。
2.由物质富裕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统一的转化。人类不断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而导致的不断掠夺自然的经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物欲横流,奢侈消费,这本身就蕴含着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分离和对立,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它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中表现为个人为了富裕,不惜损害他人富裕,从而违背共同富裕的价值观。由此可知,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基本内涵。因此,只有当物质富裕中凝聚着精神富裕时,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财富才能不断增值。它说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经济互构规律昭示我们必须走社会主义科学富裕的道路
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生产力关系,应该是人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说人要积极参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使人的经济实践活动不断符合自然规律,使富裕之道符合自然之道,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2.人与人的共同富裕。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极不稳定的社会,最终会导致社会动乱。只有人与人共同富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3.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能从根本上保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互构规律,蕴含了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共同富裕”回答了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回答了社会主义“怎样富裕”的问题;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简称科学富裕观)便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富裕”的科学理论,指明了我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科学富裕的道路。
4.坚持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是经济互构规律的载体,经济互构规律展示着国有企业的新理论和新政策;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经济互构规律昭示着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其他私有制企业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维护经济安全,从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让中国经济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这对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结语
(一)应进行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教育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自我性”与“社会性”的结合点,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完整地体现了利益基本属性。它一方面满足了人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而追求个人致富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又促成了个人致富与集体致富和国家富强的结合;个人财富的获得,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能损害生态环境,从而在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经济共同体。然而,众所周知,中国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并由此出现了新的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考验和为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中国应进行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教育,从而走社会主义科学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世界意义
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纵向经济行为和横向经济行为。纵向经济行为源于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横向经济行为源于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并由此呈现纵向经济规律和横向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互构规律。随着人们对生产利润的不断追求,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横向经济行为的活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于是,出现了世界性的交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然而,我们知道,人的经济行为中蕴含着在损人中利己和在利人中利己的两种经济行为,于是,这两种经济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也有了世界性。当今世界气候变暖、人居环境恶化和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等等问题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探寻的出路在哪里?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已经给出了答案。因此,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具有世界意义。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提出与研究”(编号:1107)]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江西南昌 330077)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