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批评概述
生态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出现在近代,是自然观念和科学观念发展到相当高度后学科分类需求的结果。生态学首先由德国动物学家厄内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创造,他将其定义为:关于自然的知识,研究动物与其生物有机体和非生物有机体环境的全部关系。此外,还研究动物与其他动物和植物因为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产生的友好和恶意的关系。一句话,生态学研究达尔文所指的物种为生存而抗争的条件所形成的全部复杂的依存关系。
随着生态学的演进,诞生了一种理论批判视角:生态批评。我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批评下的定义是:“生态批评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来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批评类型。”
从生态平衡的视域来观察,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生活资源的适度享用是合理的,这也是天赋人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失去了人类及其消费行为的地球也是不完整的。问题在于,人类这种符号性文化动物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满足于自然的起码需求,而是像席勒所说,他要追逐“审美补充”和“剩余享受”。关于这种消费欲望的趋大化,维柯早在《新科学》中就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在他看来,世界上首先是森林,然后是茅屋,接下来是村庄和城市,最后是学院。与此相应,世人首先是粗野,其次是严峻,然后是慈祥,再下去是精巧,最后是淫逸。消费时代的发展压力和占有快感,使我们陶醉于移山填海的改造性喜悦之中,自慰于竭泽而渔的智力游戏之中,放纵于“只争朝夕”的速度冲刺的狂欢之中,得过且过、耍蛮逞能。鉴于此,上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成长的界限》的报告。其中指出,如不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将由于环境污染和食物不足而在100年内毁灭。此言既出,全球震惊。随后,人类虽然做出了一系列艰辛的努力以延迟那个令人惊惧的“毁灭”预言的到来,但地球和人类“成长的界限”确实异常快捷并日渐尖锐地显露出来,这无疑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伤痛。
生态批评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迅猛发展起来;我国的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三十多年发展,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生态批评学家。一些人认为,“生态批评”纯粹就是外国的产物,我们只是照搬照抄。此言有不符之处;虽然说“生态批评”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用而来,但并不代表我国的生态理论是照搬照抄的。相反,我国的生态批评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在刘文良的《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中就做了充分的解释,如:“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话语资源,这是全球性的生态批评要想获得长足发展绝对绕不过去的宝贵资源”。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胞物与”,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等思想就是经典的生态批评。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生态批评的内涵,有效地拓展了生态批评的批评空间。
现今学术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在探讨生态批评时,很多热衷于以“生态中心主义”作为其理论立足点。但是它的可操作性很让人产生怀疑,即使是在理论层面,它也面临着不小的困境。西方生态批评所倡导的“生态中心主义”这一理论主张是激进的,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应的。而中国传统的生态批评理论,如“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的利益与生态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是相对温和的,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供了良好的立足点。
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演化,引起了不同学科的重视,学术界很多学者利用生态批评的视角,去研究本学科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生态批评所涉及的范筹也在不断扩大,并诞生了一系列的新课题,如:生态文学批评、生态社会学批评、生态哲学批评等。这里,涉及到文学领域的,直接与生态文学批评相关的是自然文学和环境文学。
二、自然文学与环境文学
“自然文学”突出其文学性、虚构性和审美效果,以抒情性见长,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尤以田园诗为主,表达的是作者和一个民族因为长期的人文教化所形成的自然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沿袭古希腊的阿卡迪亚自然观念,主要是指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美德蕴涵于自然美之中。有的受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影响十分明显,寄情于山水,而且认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根植于田野中的每一朵花,每一根草,因为季节更替受惠于神灵的恩赐。在此之后,英国很多诗人不断以田园诗的形式延续并丰富着这些基本的观念和关系;在美国,自然文学自清教徒登陆以来,以描写和体验“荒野”生活为主。自然文学在英美的浪漫主义时期对诗歌和戏剧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在那个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都创作了很多带有田园色彩的作品,并发展成了一个体系。
环境文学关注的是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直接关系,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失衡和生态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恶化,环境文学就审美情绪而言其基调大部分都是焦虑、担忧甚至愤慨。强烈的情绪反映的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计后果的经济发展模式、行为方式、无视伦理的技术进步、拜金主义驱动下的消费主义、毫无精神价值取向的市场主义、缺失理想的实用主义等等做出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其内容大多是围绕环境破坏和人类灾难展开,反思由于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灾祸背后的真正原因,倡导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墨菲在谈到自然文学和环境文学的区别时写道:“自然文学就其描写或者分析而言,是浅尝辄止的,而环境文学是深刻明了的,即自然文学停止的时候正是环境文学开始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文学是自然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如果说自然文学是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愿望,那么,环境文学与同时代的工业和社区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规模、经济政策等因素有关,表达的是对环境的关切并呼吁人们承担对环境的道德义务,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自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对自然认同的单纯性,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默契与和睦,更多的是从正面来看待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环境文学则主要表现的是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类的破坏性,关注的是新的秩序的建立和如何建立。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节奏不断加快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将持续下去。这其中,对生态批评、自然文学和环境文学的研究和实践创作,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从而促使我们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不仅要问人类需要怎样在地球上生活,而且要问人类应该如何与地球生活在一起。
(作者简介:李晟,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