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妮
摘要:创新能力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中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时代性突出,更容易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它的创新改革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并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之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根据调查及研究,归纳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要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提高的促进者,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长期有计划、自觉地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健康乐观、积极进取,既具有创造性能力,又独具个性。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日界线时,可引入故事:“一个住在俄罗斯的人,在某年8月1日于伊尔库滋克给住在芝加哥的朋友拍了一份电报,朋友回电却写着‘7月31日收到电报一份,难道他的这位美国朋友在撒谎吗?”而在讲气旋与反气旋,因学生容易搞混它们在高压区还是在低压区中形成,教师可以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气旋就是在高压中形成的。”如此妙趣横生的语言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呢?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地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创设地理情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的歌诀传授,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谚语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则可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地理教学过程中,提倡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创新。例如在讲了地图的基础知识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校园示意图;讲授了生态环境知识后,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避免问题的发生。又如,学习“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我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家乐福超市打算在我们镇上新开一家连锁店,镇上已有一家比较大的超市),大家帮忙选定地点。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要学生自己选出最佳方案,因为这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