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散文诗欣逢复苏机遇。当时涌现
了一批新锐的年轻写手,韩嘉川、李松璋、谢明洲等。是其中最
活跃的几位,且都坚持多年,而今已成为当代散文诗的实力派
骨干。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吸取了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意
识和现代技巧,为这一文体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生机。近期。
嘉川推出了他的第三本集子:《蓝色回响》。我欣喜地发现,他
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在适度运用现代技巧方面,有了更
成熟的调度,而在拓宽题材,注入时代思考,强化现代意识上,
则更见深邃和精确。我想选出几章略加评论和介绍。
先看他的《墓碑》。“战争结束后,所剩下的惟有墓碑了。”
一句口语化的话劈面而来,便简练地切入了主题。这使我想起
了“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古代诗歌对战争的一个“总结”,读来
使人心颤。接下来的一句“女人和鲜花站在一起”,恰与“墓碑”
对应,是和平对战争的一个“反击”。而“斜阳搭在右臂上,如同
一条围巾”,如此轻松而随意。都是最美的语言。生活化、质朴
中的美。诗学不必靠繁琐与堆砌或过分雕琢取胜。嘉川写出这
样朴素美的诗句。是他的一大胜利。
紧接着的一段尤其出色:“飞机。弹片。”不过两个孤立的
词,便浓缩了战争。墓旁的老妪是对战争的控诉,守着布娃娃
的女孩儿是对和平的期盼。凡此种种,高度凝练、跳跃和跨越,
均是散文诗文体特有优越性的发挥。善于发挥这种特长,胜过
那散文化的啰嗦铺陈多矣。
“战场上那些梦想随着硝烟散尽”。包括了多少人的人生
梦想幻灭的悲哀,而“弹片击伤的天空”被乌鸦的翅羽涂成了
“夜色”,那弹片化作“星星”,成为“供后人窥视战争的风毛膦
角”。这一句在构思上可谓匠心独具,十分深刻,也很形象。
“教堂的钟声依然在回荡”。然而,鸽子们依然有“子弹向
它飞来”的隐忧,诗人深知战争的阴云依然在人类的头顶上盘
旋,“立此存照”,此时的思想深度,因之而更具穿透力了。
如果说《墓碑》是对人为的战争悲剧的揭示。《窥望楼兰》
则是对自然灾害的遗迹的慨叹。位于新疆的楼兰古迹在古代
有过繁华一时的胜景。而今则是一片沙疆和大自然被摧残的
废墟。这章散文诗的简洁和精炼达到了极致。你看,“那声含在
口里的呐喊,久久地在绿阴的围困中沉淀”,曾几何时,就沦为
“生命的枯骨”,而这一切如何演变的呢,什么也不说,惟“谜
语”二字展示了“从繁华到衰亡的距离”。这种手法,充分显示
了散文诗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多少历史的变迁,人世无常的慨
叹,含隐在这短短的“百字文”中了。
《谎言》更短,不足百字,却浓缩了一个故事的“影子”,比
微型小说还微型。“椅子在等待谁?”不知道。“旋转的都市”和
“旋转的玻璃门”暗示了它的“时代背景”。“竹影在台阶上诱
惑”点出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姑娘,等人而落空,其内心
的迷茫则以“秋千”的“悠悠荡荡”来表述。“风的桨在轻轻划
动”,是一句尤为出色的铺叙,仿佛“局外”无事人似的“观光景
者”冷眼旁观,益增了这诗的那个关键词的分量:“委屈”。
《樱花记忆》是一章构思独特的作品,写樱花,不以观赏者
的视角描述。那是一个太多人沿袭的路子。嘉川从樱花的视角
描述,让樱花以“主体”的身份来回忆不同时空的镜像,这就有
了蒙太奇镜头推移的效果,所有的感受全是樱花的感受,十分
新颖。清明时节的清风苦雨,四月花期正盛的时光,以至于花
瓣凋谢中的一缕愁绪,随着角度的推移,樱花的美姿以及生命
的不同时段,便有了多面性的展示,不再是单调画面的重复
了。而在所有这些展示中,樱花都得到了人性化心理的呈现,
语言也很美。可见,在散文诗中,“出新”是何等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