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恒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需要具有探求精神、创新思想、创造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难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面对这种要求,国家已经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改革,随着这种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组织者,有效地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笔者就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提,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被教师批评;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现代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教师只有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勇气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解惑,首先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但是有些教师自己备课不充分,害怕学生的提问,唯恐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威信.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教师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丢脸的事情.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部回答上来.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胡乱搪塞过去,而是很友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案,顺便让你自己也继续思考,看谁先找到答案,好吗?”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老师的,而且会更加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比赛.
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 高中生往往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思想比较单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调动,上课气氛往往死气沉沉,都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据此教师就要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数学枯燥无味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等,使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等等,应用这些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想提问,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改进教学方式,培养顽强的质疑精神,让学生会“提出问题”
不能否认,部分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教师习惯于讲解或学习现成结论,不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新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心理和依赖思想.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如何问.
首先要确立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选择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多方面的假设,并多方思考才能解决.
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提问的常用方式,让学生模仿.如:
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根据是什么?”等,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2.“你能找到别的或更快捷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吗?”培养学生求异、联想、发散、创造等思维能力.
3.“如果这样的话,应该怎样改动?”培养学生假设、想象力.
4.“你能归纳这一类题的做法(或一般规律)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平时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自然潜移默化,学会向教师或同学发问,在发问的同时,自然把学习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在答问题中学会提问题.回答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的灵感,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在问题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