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壮 胡代兵
2012年5月20日,一个明媚的日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坝子坎组青年农民张玉华起了个大早,他要到村里去递交入党申请书。
来到村党总支(现已改为党委)办公室门口,张玉华心里有些忐忑。
“张玉华,找我有事?”村党总支书记符佐仲一眼认出了他。
“我……我……”有些紧张的张玉华一时不知该如何说。
“进来说。”符佐仲将张玉华让进屋,倒了一杯水给他。
张玉华从上衣口袋里摸出入党申请书,鼓足勇气说:“符书记,我想入党。”
“好呀,欢迎!”符佐仲接过申请书,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群众质疑
今年31岁的张玉华,在外打过工、经过商,在村里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2010年春节,张玉华从外地打工回来,目睹家乡的变化,感触很深:“党员们不谋私利,每天都在为群众的事忙碌,我很受感动,于是萌生了入党的念头。”
倒回去几年,在兴隆坳,党员远不如现在风光。
那时,提起党员,许多村民都不以为然,“党员不党员,不就多个三毛五嘛”,“挣钱才是硬道理,入党不能当饭吃!”
“前些年建渝怀铁路时,因占地补偿问题,部分党员还与群众一起去轧马路。”老党员刘永绍说,“有的党员甚至比普通群众还落后,在群众中根本没有威信。”
“那时,兴隆坳治安乱、条件差、群众穷。”党员杨小军感叹,“谁要是想入党,还会被人嘲笑,被认为脑壳有包。”
2003年10月,兴隆坳村由原来的凉水井、杨柳、兴隆坳三个小村合并为一个有3000多人的大村。
就在这年,符佐仲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一些群众在私下议论:“换汤不换药,原来村小都管不好,现在村大了,要管好恐怕更难。”
面对群众的质疑,符佐仲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群众对党员的看法。
能人兴村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找谁作搭档,至关重要。思来想去,符佐仲相中了头脑精明的唐祥。
唐祥是个党员,当过民办教师,也曾在政府机关工作,如今在县城做生意,在群众眼中是个能人。
请唐祥出山,符佐仲颇费了一番工夫。
第一次到县城请他时,唐祥很意外,委婉推辞:“一天这么多事,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选村主任哟!”
第二次去县城,符佐仲对唐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磨了整整一天的嘴皮子。
第三次去县城,唐祥终于被符佐仲的诚心所动。
扛着简单的行李,唐祥跟符佐仲回到了兴隆坳。
同唐祥一样,还有九个能人也先后被符佐仲请回来参选村组干部。
按照选举程序,通过群众代表推荐、党员代表推荐、村干部推荐,唐祥不负重望,当选村主任,另外九人也分别当选村组干部。
唐祥当选村主任后,经过一番走访调查,确立了招商引资、以特色产业立村的发展思路。
目前,兴隆坳村已引进各类企业17家,涉及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养殖、粮油加工、文化影视等8个领域,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解决村民就业220人,全年临时用工达1.5万人次,村民务工收入达560万元。
“没有这些能人的辛勤付出,兴隆坳的发展哪有这么快哟!”刘永绍感叹说。
分类管理
“你好,专业合作社已对你的承包田全部实施机插秧作业,请放心在外务工。”5月21日,在重庆主城务工的党员肖波又收到了来自家乡的短信。
肖波家里只有一位年老体弱的母亲。今年3月,肖母从秀山县医院治病回家。由于肖波在外务工,村文书刘立明跑到县城,替肖母报销了1340元医疗费。
而今,又是村里组织劳力,帮助他家栽秧上田。感动之余,肖波给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回了一条短信:“非常感谢组织的关心和照顾。”
肖波不知道,这一切皆源于村党总支实施党员分类管理的结果。
2008年,兴隆坳村成立党总支部。从党支部到党总支,固然可喜可贺,但如何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让符佐仲很费了一番脑筋。
经过对全村党员年龄、特点及分布的详细分析,符佐仲决定实施“1+4模式”的分类设置——在一个党总支下面,设立专业合作社、绿健公司、劳动力转移协会、老龄协会四个党支部。
“我们对这四个支部实施分类管理,让支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组织生活。比如,老龄支部侧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保持党员本色,发挥余热;其他三个支部侧重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在经济主战场带领企业和群众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符佐仲说。
通过分类管理,效果立马显现。
“以前觉得老了没啥用,现在我们这些老党员成了‘香饽饽,村民们很喜欢我们去宣讲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老龄协会党支部书记周明万兴奋地说。
劳动力转移支部利用电话、短信、QQ聊天的方式,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与管理,引导他们参与村务管理和决策。在党支部的倡议下,全村112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40人回乡创业。
调查显示,全村108名党员,100%都参加了组织生活,党员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今年7月1日,秀山县首个村级党委——梅江镇兴隆坳村党委正式挂牌成立。
党员效应
“是身边的共产党员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来,为兴隆坳的发展尽职尽责。”
这是火石坳组24岁的青年农民龙志州在入党申请书里吐露的心声。
不仅是在家的青年,远在他乡打工的青年也表达了入党的愿望。
“通过学习党章和一些党员创先争优的先进事迹,我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前不久,村文书刘立明在与外出务工人员通过QQ群聊天时,远在上海务工的符志敏这样说。
“今年,我们通过村信息平台发送短信321条,通过QQ聊天和信件方式,发送创先争优、《雷锋日记》等学习资料5期,收到外出党员合理化建议7条,已有5名外出务工人员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刘立明说。
兴隆坳村出现了一股入党热潮。
符佐仲掰着指头说:“今年1月至5月,全村已有31名青年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愿望。其中,17名青年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