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
【微企创业】
——重庆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不但开辟了“穷人变富人”的新通道,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就业压力。
2010年9月,83家微型企业注册成立,标志着一个新兴企业门类在重庆崛起。
2012年3月,重庆已经拥有各类微企五万多家,微企经济初具雏形。
在这项成绩背后,全市微企工作者功不可没。
重庆市工商局微型企业发展监督管理处处长聂刚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搭台探路
凌晨3点,闹钟尖叫起来。
聂刚翻身起床,坐到电脑前。
键盘“噼里啪啦”响起来,直到天边露出鱼肚白……
2010年夏天,为给重庆微企事业“探路”,聂刚和同事们日均睡眠不到六小时。
这年6月7日,市政府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重庆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正式启动。随即,市工商局组建了微企管理服务部门——微型企业发展监督管理处,36岁的聂刚任处长。
“2010年9月份要完成第一批200户微型企业执照发放,10月份要完成3000户试点……”一上任,聂刚就接到了任务。
当时,对于“微型企业”这个概念,国内工商业界知之甚少。至于怎么帮扶培育这种企业,人们更是摸不着头脑。
作为全国首个针对微企的政府部门,聂刚团队决定自己“探路”——以相关理论文章为根据,结合重庆实际情况,调研草拟出符合重庆实际的微企帮扶政策。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时光。白天,聂刚和同事们密集走访街道、乡镇、企业、市场,进行了大量深入调研;晚上下班回家后,他们又聚在QQ群上,开会讨论、汇总协商,撰写出几十份文件草案、几十万字调研材料……在海量调研和论证后,一个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微企扶持体系显出雏形。
2010年8月,微企处顺利完成首批200户微企创业培训;同年9月,首批86家微企注册成立;到12月,重庆微企群体壮大到上万户。
与此同时,聂刚和同事们也投入了另一场战役。
全面动员
2010年7月,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三组。
“政府出台了微企优惠政策,您不如办个微企……”破旧的农家院坝里,聂刚拉着老农邓满全说。
看到邓满全的贫困生活,聂刚劝邓满全创办微企致富。可无论怎么劝,老人始终对创业风险有所顾虑。
邓满全的顾虑,揭示出重庆微企工作的另一个难题。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重庆创业精神明显不足。”聂刚说,“这直接影响了微企创业的参与度。”
难题当前,聂刚和同事们没有气馁。
在桐元村,聂刚在三天内走遍全村每个角落。经过高强度的调研,他发现当地水土适宜猕猴桃生长。一个依托猕猴桃种植的微企创业计划随即出炉,引起了广大乡亲的关注。
在微企动员的其他战线,聂刚团队也如法炮制——首先,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密集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出台针对性极强的创业计划,提供全程帮扶指导。
有了政府部门“全程护航”,民间创业热情喷薄而出:“我们办微企,自己当老板!”
看到不少乡亲都申请了微企,邓满全也心动了。
邓满全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儿子,申请了一家绿色农业微企,专营猕猴桃。2011年2月,邓家顺利拿到政府扶持资金。
然而,要壮大微企经济,仅靠“出生率”高还不够。
企业“媒人”
李敏是一个白领,她上班的公司位于解放碑商圈。每天中午下班,李敏都会参加一场“挤饭”大战——由于解放碑企业众多,一到中午,大量白领就会涌到街上,在瞬间挤满商圈附近的大小餐馆。
“中午吃饭太不方便了!”李敏经常这样抱怨。
2012年,李敏不再抱怨了——市微型企业协会和著名快餐企业乡村基合作,推出了“微餐”计划。这项计划由相关微企参与,为消费者配送乡村基外卖。
这次“巨人”和“婴儿”的合作,只是聂刚和微企处同事牵的“红线”之一。
“我们订单太少了!”微企工作启动之初,不少创业者向微企处诉苦。
“微企诞生初期,资金、人脉、技术等资源稀缺,仅靠一己之力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聂刚琢磨着,“这就需要整合行政和市场等资源,为它们提供营销保障。”
为了这个目标,聂刚和同事又开始了忙活——
他们联系了宗申等汽摩巨头,为部分工业微企争取到了零部件外包订单。
他们找到“新世纪百货”、“沃尔玛”等连锁超市,希望它们能腾出一定数量的柜台,专营农业微企的产品。
他们又联系了乡村基,为一些服务行业微企带来了外卖配送的订单。
…………
聂刚团队仿佛一群“媒人”,将多赢的“红线”牵系在大小企业之间,保证了重庆微企80%的成活率。
追求完美
2011年7月的一天,微企处办公室。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进门,摸出一叠皱巴巴的文件,递给聂刚。
老人名叫刘道全,有着几十年的园林从业经验,他的“人造假山”等新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重庆出台微企优惠政策后,老人也想创业致富。可是,一条“硬杠杠”却横在他面前——申办者年龄必须在60岁以下。
“我想办微企,我能行的……”老人紧握着聂刚的手,反复念叨着,“我身体好得很,你不信?我马上下楼,再爬上来!”
老人的创业热情感染了聂刚。他立即针对潜在老年创业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刘道全的情况并非特例。
随后几天,聂刚和同事日夜奋战,拟出一份“放宽微企创业者年龄限制”的请示,直呈市工商局领导。
一个月后,重庆微企新规出台:为了鼓励年龄大的“熟手”参与微企创业,对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或在专业领域具有20年以上从业经历者,申办微企的男性创业者年龄放宽到70岁,女性年龄放宽到65岁。
政策修改后,刘道全如愿以偿。
“随着微企经济不断壮大,创业者需求也会不断更新和变化。”聂刚说,“要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就必须不断改善各种优惠手段,使服务更加周到。”
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重庆微企经济缔造了传奇——截至2012年3月,全市已经催生微企5.46万户,解决就业40多万人。
在这一成就的背后,聂刚和微企处同事功不可没。
2011年12月,由于对重庆微企经济的辛勤付出,聂刚荣获2011年度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公益奖。
百姓心声
“政府的扶持政策,使我们这些草根创业者,如同饥饿的人突然得到了一碗粥喝,感激是不言而喻的。”
——重庆“创办微企第一人”胡音
“要不是县政府送来一份大单,我的企业早就垮了,太感谢了。”
——微型企业、铜梁欣意制袋厂创办者周均
“投入十万元,政府补贴几万元,再贷款十万元,启动资金不用愁了。再加上十万元退税,几乎相当于零成本创业。”
——垫江县杠家镇微型企业创办者徐代全
“不但场地免费,办公桌椅免费,办公设备免费,连会议室也免费。最让我动心的是‘一条龙服务:每月缴纳300元,做账、报税、招聘、缴社保等事务,就可全部交由孵化基地打理。”
——重庆掌脉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旭
“如何计算成本?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规避风险……政府免费培训平台教授的这些课程,对我们这种没有创业经验的人帮助太大了。”
——铜梁县龙绣刺绣加工厂厂长陈洁
“牛机械有限公司对我进行培训,给我带来了技术。骄骥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将我作为定点维修点,给我带来了业务。政府若没有推出‘以大带小措施,我的微企早就夭折了。”
——长寿区云台镇农机维修站老板程阳
大事盘点
2010年6月7日,市政府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微企发展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12月,重庆市工商局微型企业发展监督管理处正式成立。
2010年9月6日,重庆市首批83家微企注册成立,市长黄奇帆亲自为首批微企颁发营业执照。
2011年7月13日,重庆市微型企业协会正式成立。
2011年7月至8月,重庆市微企办开展“双月行动”落实“1+3+3”扶持微企政策。
2012年3月21日,全市金融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为完善微企金融扶持政策提供指导和保障。
重要数据
截至2012年5月底,全市累计发展微型企业5.91万户,其中大中专毕业生8049人,占13.6%,返乡农民工22595人,占38.3%;注册资本达57.94亿元;实现产销值近200亿元,上缴税收7139.01万元;发放财政补助资金17.2亿元;返还微企税收奖励1133.4万元;解决就业46.01万人。
截至2012年5月,全市共建立了市级和区县级微企特色孵化园、创业基地119个,入驻微型企业366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