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锐
1911年(农历辛亥年)2月24日,梁启超偕女儿梁令娴、好友汤觉顿登上“笠户丸”,开始了宝岛台湾之行。
25日,阴云低垂。瑟瑟寒风中,“笠户丸”驶入马关码头。17年前,正是在这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台澎列岛成为日本殖民地;梁启超在京与康有为等众多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涕泣请命,反对割让国土。触景生情,梁启超不禁悲从中来,留下一首凄婉之作:“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惟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28 日,轮船向基隆港靠拢,台湾爱国志士林献堂发来电报,表示台湾人民对祖国维新名士的热烈欢迎,梁启超抑郁的心情得到一些缓解。这一天,也正好是其爱女梁令娴18岁生日。
不料上岸时遇到日本警察气势汹汹的盘问,幸好梁启超出发前在东京通过关系领取了一封介绍信,才没有被遣返。中国人到中国土地还这样倍受屈辱,梁启超满腔悲愤。
3月3日,台湾同胞出于对祖国亲人的热爱和对梁启超的敬重,特意在台北荟芳楼举行接风宴会,参加者多达百余人。日本殖民当局如临大敌,派了很多侦探、特务监视。梁启超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不能直抒胸臆,只得在会后以诗词来表达他的悲怆情怀,其中有一首诗曰:“劫灰经眼尘尘改,华发侵颠日日新。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余生饮泪尝杯酒,对面长歌哭古人。留取他年搜野史,高楼风雨经残春。”字字血声声泪,闻者无不动容。
梁启超在林献堂、林幼春等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台中、台南等地政治经济情况,不仅亲自领教了殖民者对中国人的敌视,更亲眼目睹了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非人生活,例如殖民当局按照日本人理念改造台北市,大批台湾民众房屋被强拆,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当年台湾首任巡抚刘壮肃所筑“台北故城”也被毁,只留下四个城门。日本资本家在各地兴建新式糖厂,总督府动用警察力量强征农民的土地种甘蔗,收购价远低于市场价,致使大批农民散失土地,无以为生。日本在台湾还大搞经济垄断,致使台湾物价昂贵,为世所罕见……
梁启超终于明白:台湾现状完全不是日本人所美化的那样!他沉痛哀叹道:“吾兹行乃大失望”,“吾旬日来,刿心怵目,无泪可挥”……
这一切不禁让梁启超对曾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非常追慕,欲专程去台南瞻仰其遗踪,但因故未能成行,只好在诗中表达景仰和悲壮之情:“台南南郭路,胜迹郑王祠。萧萧海天晚,沉沉故国悲。”
在台期间,梁启超也深刻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拳拳眷恋之情,他和台湾各地的诗社成员诗文酬答,以诗言志,还改编了一组台湾民歌,形成十首《台湾竹枝词》,借一对恩爱夫妻难舍难分的情景以及女子与郎君分离后的苦痛,表达了台湾民众盼望与祖国大陆团圆的真挚感情,其中有这样几句:“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今生够受相思苦,乞取他生无折磨。”他还在另一首诗《相思树》中,以台湾山水与江南草木连成一片为意象,隐喻两岸同胞密不可分的亲情:“终日思君君不知,长门买赋更无期。山山绿遍相思树,正是江南草长时。”
3月13日,梁启超满腹惆怅离开台湾,“归舟所载者哀愤也。舟中西望故国,直不寒而栗耳”,想起国土沦丧,整个中国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不禁对当时的满清政府深深失望,对台湾和大陆的未来充满忧虑:“千古伤心地,畏人成薄游。山河老旧影,花鸟入深愁。入境今何世,吾生淹此留。无家更安往,随意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