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陕北红军创建于1927年。
这支部队为中国工农红军保留了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准备了落脚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部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汾中学子的身影。
1913年,山西成立公立河汾中学;1915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铭义中学,后两所学校合体为汾阳中学。
汾阳位于晋西,与陕北仅一河之隔,河汾中学、铭义中学两所学校的招生范围跨越黄河,进入了陕北。
1925年夏天,中共汾阳特别支部成立。
1930年,蒋、冯、阎大战结束之后,各路军阀的军队退入山西,中共北方局依据山西形势的重大变化,确定山西为北方革命的重点。
当时,冯玉祥带领开封军校和自己的警卫队共千余人撤退到汾阳,驻扎在县文庙。由于军校转移,开封军校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上级党委失去联系。1931年初,大革命时期在铭义中学加入中共的3位同志——中共山西特委特派员王森、军校党组织负责人杨国瑞和吴振江在汾阳聚首,接通了军校党组织与中共山西省委的组织关系。3年后,军校中的共产党员成为抗日同盟军的中坚力量。
军校地下党组织非常重视开展地方工作,在河汾中学、铭义中学及汾阳医院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在组织的运作下,中共汾阳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王芾南出任了河汾中学校长,冯玉祥的秘书、中共秘密党员余心清(安徽合肥人)出任了铭中校长。
1931年5月,山西省委与陕西特委一起组建了晋西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大批的武器弹药经常被隐藏于河汾中学、铭义中学,等待送往根据地,铭中党支部书记杜芳铭的宿舍成了秘密仓库。这支部队后来成为陕北红军的一部。
1933年,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北上抗日,当时正值当局组织全省会考,这种考试束缚广大学生的思想,逼迫学生埋头读书,不让学生关心国事,遭到广大学生的反对。党组织借此机会,号召河汾中学、铭义中学学生参加冯玉祥的部队。河汾中学、铭义中学有100多名学生加入军校,在王芾南等的带领下走上了抗日前线。抗日同盟军兵败后,军校部分战士进入陕北苏区,融入陕北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