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一点不假。
由于爱读唐诗的缘故,每打算去一个地方时,我总是事先把这些地方的唐诗再温习一遍,以期这些古诗词能对自己的旅游有所帮助。
去年“十一”前夕,与友人去了一趟山西的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总共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可是,当我知道了唐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时,突然发现小时候就会背诵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怎么解释怎么别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有的教科书都把“白日依山尽”解释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可是唐代的鹳雀楼在河中府最西边的黄河中间,中条山在它的东南方向,站在鹳雀楼上往东南看,太阳怎么能成了“落日”呢?总不至于唐代的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从东边落下吧。
回来后又查了不少书籍和资料,方知王之涣这句诗写的并不是“落日”,而是“山”,他以正午最高的阳光来衬托东南面中条山的山高。这一点,章燮在注《唐诗三百首》中也说得非常明白:“日之所至,无所不见,所不见者为高山阻隔,故曰‘依山尽。”由此可知,由于当时诗人看景色时立足点太低,只能看到阳光照到的这边的山,山那边的景色诗人是看不到的,为了“欲穷千里目”,只能“更上一层楼”。
从此,再到外地旅游时,我就多长了个心眼,刨根问底了。对于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勇敢地提出质疑,再从书本上或者实践中寻求答案,这样无论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都能让自己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更能增强自己“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