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纳谏

2012-04-29 02:28曹鸿骞
文史春秋 2012年8期
关键词:郭嘉部属远征

曹鸿骞

曹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为“超世之杰”,但他为人处世却很谦恭,能善待部属之谏。为了广开言路,让部属敢于说话,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先后下了两道《求言令》,规定“诸掾属、治中、别驾”,要在每月初一就所存在的问题各自写出书面意见上报,以供他阅读、善待。

对于部属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来说,曹操都非常重视,只要他认为合理、有价值,往往都能尽力采纳,决不含糊。他平定汉中回到关中后,发现关中有一个叫许攸的将领拥兵自重,不肯归服,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曹操大怒,准备发兵征讨,而以杜袭为首的群僚却向他进谏:“当下应该招抚许攸,共同讨伐强敌才是!”一开始,曹操横刀于膝,作色不听。但杜袭也不退缩,进而说:“如果您的主意对,我们要协助您取得成功;如果您的主意有问题,就要听一听大家的意见,考虑更改。现在我们还没把话讲完您就不让说了,您对部下怎么这样不开明呢?”杜袭的话很刺耳,但曹操不仅没有拂袖而起,而且态度还开始逐渐软化,经杜袭进一步说明,他终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厚抚许攸。许攸受到感动,率兵前来归服,化干戈为玉帛。

对于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曹操更不会固执己见,总是注意倾听部属的意见,往往因此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打算。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打吕布,把吕布的军队团团围在下邳,周围挖了深深的壕沟,但仍是久攻不下。将士们都很疲惫,连曹操本人也有些泄气,意欲撤军,但荀攸和郭嘉却出来劝阻。荀攸说:“我们目前确实有些困难,但对方处境更困难。而且,吕布有勇无谋,长期被困,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勇气;陈宫虽有智慧,却勇略不够。他们现在是兵疲粮缺,人心惶惶,举旗不定,元气大伤,我们可趁机发起猛攻,一举消灭吕布,一劳永逸!”曹操听了荀攸等部属的意见,甚觉可行,旋即发起猛攻,且挖沂水、泗水灌城。下邳被泡在水中,吕营大乱,大将侯成首先率员投降曹操。吕布急了,尽管左奔右突,但再无回天之力,终于被曹操消灭。

对在劝谏中提过一些错误意见的部属,曹操也采取保护和鼓励的政策。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决心清除夷狄之患,北征乌丸,但遭到许多部属的反对。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众人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们认为曹操率大军远征塞外,倘若刘表倾巢而出,恐怕黄河以南不复为曹操所有,而乌丸作为异族,未必就是真心要助袁尚兄弟复仇。就在众人纷纷反对之际,为人“通有算略”的郭嘉在分析了大的政治格局后,认为曹操“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对郭嘉之言,曹操深表赞同。是年夏,曹操率诸将亲统大军北征乌丸,经数月苦战,终获全胜。曹操凯旋还朝,不仅按功行赏各有功将士,而且还别出心裁地奖励了当初反对远征的部属,说他们的意见是“万安之计”,希望以后“勿难言之”。

曹操之所以能宽宏大量,当然是出于他的政治需要。一个政治家,如果鼠目寸光、鸡肚狗肠,不能容人,那是绝对办不成大事的;只有尽量地不计较别人的一得一失,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并充分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郭嘉部属远征
新的远征
远征
节日好礼 臻情表意
拒绝跟随 绽放自我 “双十一”腕表推荐
岁月静好伴你遍迹天涯海角
抬头望明月 腕间致我们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单位、部属高校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
沟通的七大金句与禁语
任务分配以“现状+20%”最佳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