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住:从南洋小剃头匠到民国大银行家

2012-04-29 00:53:28赖晨
文史春秋 2012年8期
关键词:三宝华侨蔗糖

赖晨

闽南人黄奕住(1868-

1945),原来是个小剃头匠,在南洋码头为华工剃头,经过一番拼搏,成为民国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他是怎样发财致富的?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剃头匠·走鬼·店主

黄奕住,小名阿住,又名黄住,1868年12月7日,生于福建南安金淘楼下乡石笋一个世代贫困的农家。当时,农民很穷,生活条件很差,加上天灾、人祸相连,婴儿死亡率极高。父母渴望留住这刚出世的、可以传宗接代的孩子,给他取了个单名“住”,乳名阿住。

黄奕住的父亲靠租种5亩公田养妻育儿,勉度生活,一家人生计窘迫。母亲为人纺纱织布,起早摸黑,挣些微薄工钱,弥补家庭的艰难生活。阿住长到五六岁时,家里虽穷,还是送他上私塾读书。但是,随着3个弟弟和2个妹妹的相继出世,一贫如洗的家境使他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辍学回家务农。他年少就辍学帮父亲耕田种地,一家辛劳挥汗,粮食收成缴纳田租所余无几,青黄不接,告贷无门。

幸运的是,黄奕住的伯父会剃头,黄奕住12岁时开始跟着伯父学理发,3年后,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青年理发匠,每天挑着担子,沿村串乡,上门为人服务。

在闽南,不同姓氏的人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黄姓本为大姓,但黄奕住所属的一房人,却是黄姓中的弱房,他所从事的剃头业又属于贱业,这些,使得黄奕住一家受尽欺凌。黄奕住在理发时从人们的言谈中得知,在南洋,就业和发财的机会很多,于是决定去南洋谋生。

1885年,黄奕住身藏父母变卖祖产得来的36个银圆,带着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成为当地人熟知的“剃头住”。而在随后的4年间,他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最后移居中爪哇的三宝垄市。他到三宝垄之初,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暂在乡亲店中“弄帮”。不久,幸得同乡资助,在街头巷尾设一个小摊点替码头华工理发,夜间则借宿在一间妈祖寺庙里,过着半饥半饱的艰苦生活。

三宝垄市是爪哇岛之中爪哇省的首府,地处该岛中心。它不仅是首都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地处西爪哇)和东爪哇首府、主要商港泗水市(今苏腊巴亚)之间的贸易联络中心,而且本身也是良好的港口,成为该岛内外贸易,特别是中爪哇各种土特产如沉香、咖啡、燕窝、鱼翅、海参、豆蔻油、银器、木雕、印花沙笼、西谷米、木薯粉、蔗糖、丁香烟的主要集散地。

黄奕住给人剃头,使他有机会与当地三教九流的底层百姓和华侨进行广泛的接触与交往,他逐渐学会了当地语言,熟悉了不少民情风俗,与各行各业人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觉得剃头发不了财,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并得到老华侨魏嘉寿的同情和帮助,借了5盾(约值10个中国银圆)给他做本钱,他随即把理发工具丢进大海,发誓告别过去,重新奋斗。23岁那年,他开始做“走鬼”(肩挑小贩)。

每天清晨,黄奕住肩挑各种日用小杂货及食品走街串巷,或到附近村镇沿途叫卖。当时广大乡民和华侨普遍贫穷,消费水平低下,因此,他采取了薄利多销、以货易物(土特产)或替他们代购代卖等便民措施,从而逐步取得了乡民和华侨的好感、信任,买卖有所发展。不久,他在三宝垄花旗银行附近租下一个固定摊点,卖咖啡等日用杂货,起早摸黑,从不厌倦,人面渐熟,当地百姓争与买卖,生意日渐发达。

两年后,三宝垄市政府将佐哈尔广场开辟为市场,并在市场内建起摊棚,设有240个摊位。修建摊棚的费用为1800盾,每个租赁摊位的商人出资65盾。黄奕住抓住这个机遇,在该市场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继续经营日用食杂及土特产。由于该市场是三宝垄市两个主要市场之一(另一个是贝达马兰市场),地点适中,加上黄奕住当时又娶了土著姑娘蔡缰,有了帮手,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1890年,他又将该摊位扩展为一家正式商店。随着生意的发展,黄奕住买了一辆马车,亲自驾车到附近村镇地区收购廉价的土特产运回店内销售。

做糖生意取得大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爪哇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继续发展。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蔗糖都运往三宝垄销售,尔后,有的转售输出到欧美各国。爪哇地区成了世界主要销售糖业的中心。

黄奕住意识到经营糖业生意有钱赚,因此,1895年前后,他专门做糖生意。从1895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爪哇糖价维持在每100公斤10—12盾左右,比较平稳。黄奕住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向各中小榨糖者收购后,批发转售到爪哇各地及输出到新加坡、欧美各国,获得可观利润。

1910年,随着生意的发展,原有的店面已经不敷使用,因此,黄奕住在三宝垄繁华的商业街——中街,买了一座较大的店面,并正式成立日兴行,雇佣了中、英文簿记员及店员,进行大宗批发业务。他的糖生意取得了进一步的扩展,先后在雅加达、泗水、棉兰、巨港、八加浪岸及新加坡等地设立了分行,并在纽约、伦敦等地成立了特约通讯机构,远及主要产糖国古巴等地,每日都有糖市行情报价专电。由于信息灵通,黄奕住运筹自如,经营得法,获利丰厚。这期间,他的生意取得了第一次重大发展,到1914年,他的总资产已达300万盾以上,其名字被编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中。

“一战”是个好机遇

1914年夏,“一战”爆发,尽管爪哇离战区比较远,干扰不是很大,但不少糖商仍担心欧战影响出口。黄奕住以过人的胆识、雄厚的本钱,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

1913年和1914年的糖价分别为每百公斤11.66盾和12.10盾,到1915年至1917年,糖价竟涨到16.13盾、18.22盾和18.34盾。因此,这几年间,他获得了相当大的利润。

但是在1917年,交战国损失惨重,英、荷等国将许多货船征召回国。结果,爪哇各地的蔗糖、土特产无法输出,各地仓库里蔗糖堆积如山,糖价一度狂跌。不少华商遭到严重损失甚至破产。日兴行在运输途中的货物遭到巨大损失,一时间陷入困境。有人劝黄奕住暂避,但他坚守信誉,力谋应付债款。同年6月12日,黄奕住和建源公司老板黄仲涵等10家糖商决定组织一个糖业股份公司,共渡难关。公司资本为1000万盾。部分资金原计划向荷兰商业银行贷款,但荷兰银行代表提出苛刻的条件,结果计划流产了。黄奕住和华侨糖商团结一致,连续开会13次,制定了一些合作措施。黄奕住以不动产做抵押向黄仲涵押借本钱,解决了一些困难。不久日本正金银行在该地设立分行,主动向黄奕住放款,他运用大量资金囤积蔗糖,同时,他还用低价标得当时无人敢标的当地大货仓失火后的蔗糖存货数万包,该批蔗糖外表遭水渍烟熏,但内部质量未变,经除去水渍,整改后转销香港、新加坡等地,大获其利。

1918年,“一战”结束,欧洲食品、砂糖奇缺,加上亚欧航运恢复通行,糖价开始回升,甚至一日数升。1919年每百斤蔗糖价升至28.40盾,1920年猛涨到53.45盾的空前水平。黄奕住库存的蔗糖不仅畅销一空,而且他还利用此大好时机,大量收购蔗糖销往欧美各国,获得空前暴利。其资产当时已经超过3000万盾。黄奕住(日兴行)、黄仲涵(建源公司)、郭锦茂(锦茂栈)与张盛隆(昌隆栈)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

业成返国

“一战”后,荷兰政府加深了对印尼人民及广大华侨的剥削掠夺,1917年9月,荷印殖民政府制定恶法,规定从1914年起获利3000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战时所得税”。

战后,荷印当局下令华商补交1914至1918年5年间的“战时所得税”及其他因战争影响而停征的税款。当局要黄奕住补交各项税收1500万盾。实际上,黄奕住等华商在过去5年间都已照章缴纳了应缴的各种税款,当局的行为是明目张胆的掠夺。当时,当局规定凡拥有荷兰国籍者,享有减免税收的权利。因此,地方政府曾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从而可减免交纳“战税”,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乘隙拉拢、分化华商,企图邀黄奕住加入日本国籍,从而可得到他们的“保护”。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黄奕住轻蔑地拒绝了。荷印当局的恶劣行径,使黄奕住进一步认识到,由于中国政府的孱弱,无法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广大华侨华商始终处于寄人篱下的艰难境地。他感到荷印政府税率苛刻,将来辛苦经营所赚来的钱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徒劳无功,于是决心业成返国。

当时有朋友曾劝他说:“中原多变乱,不如这里闲乐。你本钱雄厚,哪里不是好地方?在这里养老,不也是很好吗?”黄奕住坚定地说:“我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忍辱受人盘剥,寄人篱下,隶人国籍呢?天下事主要是靠人为。”同时,他也看到许多华侨在南洋致富,虽一时轰轰烈烈,但寄人篱下,曾几何时,千百万财富瞬间化为乌有。创业难,守业也不易,不如在有生之年,挟资回国,振兴中华,帮助祖国建设,造福家乡民生,这才不负半生辛劳。此外,他对老家的老母亲也怀有深厚的感情。

黄奕住和两个儿子商量处理印尼的产业,将公司另行注册、改易经理,逐步结束了棉兰、巨港、八加浪岸等地的分公司和办事处,把三宝垄的不动产划归妻子蔡缰和女婿接管。

1919年4月5日,他将其所积资本约2300万美元汇回祖国,结束了他侨居印尼35年的生活和事业。

1919年4月29日,黄奕住回到厦门。考虑到厦门离家乡南安很近,地处东南沿海并且是著名的侨乡,他便决定在租界区鼓浪屿定居。他在8个月内做了4件大事:把母亲接到鼓浪屿;为母亲做寿,光宗耀祖;建设新宅,即日后的“黄家花园”;商务调查,确定新的经营计划。

1919年6月,黄奕住为母亲庆祝74岁生日,来贺寿的人超过500人。他搭了两个戏台,在住宅(中德记楼)旁放1个大木桶,里面装有红色的银圆,施舍穷人,规定每人只能拿1个,贪心者想多拿,因手上已沾有红色,不可再拿。当时,贺寿的、看寿星的、看戏的、为了拿银圆的人,络绎不绝地从厦门渡海到鼓浪屿,把中德记楼挤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这样一来,老百姓都知道,富有的黄奕住已经回国了。厦门人说:“过去说一个人富,总爱说是百万富翁,黄奕住不是百万,而是千万、万万!”不久,在厦门和闽南地区逐渐地流传着一句口头禅:“若要富,要学黄奕住。”

创办最大的民营银行

黄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海沉浮中,深刻地体会到了银行的作用。特别是在1917年,华侨糖商遇到困难时遭到荷兰银行家的掣肘和刁难,使他感到建立民族银行的重要性。因此,他从印尼回国途经新加坡的时候,即投资40万叻(新加坡币)入股当地的华侨银行。1919年12月1日,他在菲律宾考察时,与菲律宾侨商李清泉及薛敏等在中华总商会商议后,决定共同创办中兴银行,该银行初定注册资本为1000万比索,先招股500万比索,黄奕住认股100万比索。该行初创时实缴资本为200多万比索,黄奕住持有该行股份的50%左右,因此他担任该行董事。中兴银行业务蒸蒸日上,到1933年时,其资本已增加到600万比索,资本总额达2470多万比索,成为菲律宾重要的侨营银行之一。

1920年,黄奕住来到上海,拜会了《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胡笔江)等人,共同筹划在上海成立中南银行,之所以定名为中南银行,表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该行创办之初预定招股2000万元,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5%。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汉口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银行,也是当时全国可以发行钞票的三大银行之一。中南银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黄奕住当选为董事长,胡筠任总经理,史量才、韩君玉任常务董事。1924年,该行增资至750万元,黄奕住占500多万元,仍然占总资本额的75%。

随着中南银行业务的发展,先后在天津、厦门、武汉、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行,北京设有办事处。此外,国内外各大都会商埠,均专约代理汇兑收付机关,并代客户保管国内外发行的各种公债及契约收据,办理付息取本等事宜。中南银行成立后,还积极扶植国内民族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其中主要有上海新裕纺织公司(占有65%的股份)、上海德丰毛纺织公司、上海普益纱布厂、益中磁电厂、天津北洋纺织公司(占50%股份)、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广州矿务公司。

黄奕住的二子黄浴沂回国后,即担任中南银行协理,代表其父主持该行业务。黄奕住栖居厦门鼓浪屿,但常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巡视。抗战爆发后,总经理胡筠在从香港乘飞机赴重庆时,不幸遇难身亡,黄浴沂随即接任了总经理之职。

中南银行是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银行。

黄奕住还于1921年8月7日,在厦门市(今镇邦路42号)创办了日兴银行,以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其资本的雄厚,为厦门各银行之冠。由于日兴号有良好的信誉,东南亚各地华侨纷纷把他们的游资汇存该银行,以备日后在家乡建筑房屋及兴办实业之用。如印尼华侨李正树,即曾一次汇寄30万大洋存在该行。

厦门房产之父

除了从事金融业,黄奕住还在厦门投资房地产。1919年至1935年,他在鼓浪屿建房160座,建筑面积达4.15万平方米,在厦门占首位。在鼓浪屿,几乎所有角落都有他的房产,而且这些房产,如今九成还在。黄奕住所投资兴建的房屋,有五种:一是住宅类,包括“黄家花园”和观海别墅等;二是所办企业的营业用房;三是所办慈勤女子中学的校舍;四是捐款给有关单位盖的房屋;五是建筑用于出租的房屋,如鼓浪屿日兴街两侧的房子。

据记载,在1934年以前,在厦门私人出资兴建的房屋中,以黄奕住的最多。1930年,黄奕住拥有的黄聚德堂投资股份245万银圆,这在1927年至1937年间厦门的22家房地产公司中,是最大的。

发妻情深伴终身

黄奕住的爱情故事始于他在三宝垄花期银行旁的摊点。紧挨着他的摊子的,是当地土著姑娘蔡缰(蔡缰娘)的货摊。过了一段时间,蔡缰有了特别的想法:“阿住,不如把摊子合在一起吧,你负责进货、送货,我来打点摊子上的生意。”黄奕住点头答应了,没想到如此一来,货摊的营业额直线上升,好得不得了。

胆大直爽的蔡缰又有了新的想法:“不如,我嫁给你吧!”此话一出,黄奕住顿时头皮发麻,因为老家还有位童养媳王时在等着他哩。不得已,他只好写信询问母亲的意见。黄母接到信之后,不知如何对王时开口。不料王时虽然年龄不满16岁,却极为大度,竟然同意了,但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女子只能做妾。”

蔡缰却不在意作妻还是作妾。王时17岁时,黄奕住返回国内,与她完婚。

1945年6月15日,77岁的黄奕住去世了。去世之前,王时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黄奕住曾接蔡缰来厦门,可惜她由于水土不服,只住了两个月就回印尼去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猜你喜欢
三宝华侨蔗糖
我的华侨老师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中药急救“三宝”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1:58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广西糖业(2020年3期)2020-09-25 08:32:44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2:58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41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掺HRA 对蔗糖超缓凝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写人有“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