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三基地一窗口”“历史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2012-04-29 00:44:03张微微
四川党的建设 2012年8期
关键词:阿坝州灾区纪念馆

张微微

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也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以及蕴含其中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

2010年6月,李长春同志在四川视察时作出“把重建后的灾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以下简称“三基地一窗口”)重要指示后,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作为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内容,迅速研究部署,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建设“三基地一窗口”的重大意义,科学制订规划,扎实快速推进。

为全面展示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展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疆大爱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三基地一窗口”的震撼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四川坚持把道路交通重建等重大工程、汶川水磨镇民居等重要民生重建项目、东汽等重要工业重建项目、北川新县城建设等重点建设现场作为展示亮点,把地震遗址、地震纪念馆、抗震救灾纪念园等作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主要门户。

两年过去,我省“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展开,已初步构建起以“一馆三地一展”为龙头、以317个陈列室(馆)为支点、以13条参观线路为纽带的宣传教育网点体系,成为铭记艰苦卓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斗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灾区各族人民“感恩奋进”的重要载体。

回顾救灾历程 重塑激励人心的坚定力量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那是危难之际激励人心的坚定力量,也是回荡在每个人心中的声音。

走进简约方正、庄严肃穆、气势宏大的大邑“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参观者钱先生正在留言簿上用工整的笔迹写道:观看此馆,体会很深,没有党的领导就办不到这样的大事,我们永远铭记党恩;缅怀空间门前,一群来自河北的夏令营小学生正聚集在建馆募款箱前争先恐后地捐出自己身上的零花钱;地震科普厅里,一阵剧烈地晃动,背景墙上霎那间天崩地裂,飞沙滚石,一种真实的现场感令正在体验的一群观众不由得惊声尖叫。

“暑期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比平时多出了一两倍,很多是学校组织或者家长带领下的中小学生,有的学生和家长一边观看一边落泪,深受教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大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是中央确定的国家级纪念设施,也是“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龙头项目之一。它全面回顾了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历程,反映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努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纪念馆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内设主题展厅、科普体验厅、缅怀空间、临展厅、游客接待处、纪念品销售厅等。

纪念馆在原临展基础上大大扩展了主题展览的面积,充裕的展陈空间使得内容与空间结合更加合理,展览节奏疏密得当,内容主旨更易传达,极具感染力。

展示災区新貌传承大爱无疆的感恩文化

“大爱无疆”“因为有爱,这里变得更美丽”“大难见真情”……在阿坝州“三基地一窗口”参观现场,“大爱”与“真情”是电子屏幕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爱”回荡在灾区每个人心间。

“这些变化让人震撼!”震后,来阿坝州参观“三基地一窗口”的嘉宾和游客都会发出如此的感叹。“三基地一窗口”成为阿坝州对内展示凝聚力、对外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工程。

两年时间过去,阿坝州“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展开,已初步构建起以“一馆三地一展”为龙头、以74个陈列室(馆)为支点、以8条参观线路为纽带的宣传教育网点体系。展示着灾区真情关爱之美、奋进之美、科学发展之美。

“祖国万岁!”“你们辛苦了!”“我们的恩人!”……一块块匾牌陈列在灾区各个展馆,那是灾区人民感恩社会主义伟大祖国,感恩全国人民的由衷之情。

孩子走进新校园会心的微笑,群众搬新家时憨厚的笑脸……一张张质朴的笑脸定格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照片被挂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陈列室的墙上,向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向世界讲述着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灾区人民的感恩奋进。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手足之情!援建阿坝州8个灾区县的援建省市干部职工,把灾区视作第二故乡。这段历史通过实物、图文、声光电、沙盘、雕塑等方式记录下来,保留在茂县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

茂县牟托羌寨村民刘兰斌每天的“工作”——把自家墙上书写的“勤劳感恩、苦干报国”8个大字擦得干干净净。

在阿坝州地震灾区,藏寨羌乡,家家插着党旗和国旗,表达了各族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的一片真情。

一份份动人情怀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参观者。多少人在参观中久久驻足,多少人在参观中潸然泪下,灾难洗礼中和重建大考中锤炼并展现的精神、意志和情怀,是对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力宏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这样的诠释通过“三基地一窗口”这一载体得到集中展示和广泛传播。

铭记党恩 迈出奋发自强的豪迈步伐

“初二新学期开学报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学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阳七一中学学生朱星玥兴奋地说,“全新的教学楼、标准化塑胶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全的图书室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功能设备,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轻松,更生动。”

通过“特殊党费”援建,从板房教室到重建一新的校园,德阳七一中学全体师生惊喜地感受着学校的变化,强烈地感受到全国各地广大共产党员的无私大爱。

铭记党恩,如何付诸行动?去年以来,德阳七一中学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铭记党恩·奋发自强”感恩教育,开辟“三基地一窗口”专栏,对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各班级在教室开辟“感恩墙”,以黑板报、手抄报的形式抒发感恩之情;利用升旗仪式时间,进行“铭记党恩·奋发自强”主题思想教育……

在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一名来自鞍钢集团的参观者默默伫立在东汽地震遗址原主机一分厂前,留下了泪水。他说,这不仅是怀念的泪水,更是钦佩的泪水。站在这里,看到新旧照片对比,才能更深刻地感悟东汽集团震后12天便举行誓师大会正式恢复生产的悲壮;才能感悟3年来,东汽不仅如期完成恢复重建的任务,而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豪迈,从而对灾区人民穿越灾难,自力更生、奋进不止的伟大精神感到由衷钦佩。

北川、映秀是我省羌、藏民族聚居区,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四年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走进即将开馆的北川地震纪念馆,主体工程、铺装、景观绿化以及配套工程已完工,看着纪念馆对未来的谋划,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四年来的一幕幕再次闪现……

最好的纪念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青川地震博物馆中,讲解员为参观者解读广元和青川重建关键词——低碳重建,当地把低碳重建和科学重建相结合,将全域生态理念贯穿到重建规划之中,发展农村沼气池、农村太阳灶,采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营造生态公益林等方式增加森林覆盖率……“灾区重建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参观者频频点头。

从大邑到德阳到绵阳,从汶川到北川到青川,我省“三基地一窗口”工程,运用地震和抗震救灾陈列室、纪念地作窗口,以精品参观线路作串连,紧密结合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特殊里程,从发生在本地最具有纪念性的重大时间、重要场景、典型实际、重建成就和发展变化中,精心萃取主体,充分展示全貌,让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宏伟实践可听、可看、可触摸、可体验,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这一人间奇迹的政治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

猜你喜欢
阿坝州灾区纪念馆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萧军纪念馆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数据篇:阿坝州60周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
四川省情(2013年9期)2013-04-29 0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