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陈东
【摘 要】接受美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虽然不同概念的,但是实质相通。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对接受美学进行完整的应用、进行透彻的理解,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完美的应用呢?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理念与特征入手,分析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并探讨如何接受美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教学;联系;特征
接受美学和语文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方法,他不仅符合当代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有利于改变我们语文的教学思想。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接受美学是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所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文学鉴赏方法。其理论核心是:读者是文本阅读的主体和中心,文学作品是为读者的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不是作者首先预设的,而且是不定的,变化的,因此,只有通过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来实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寻找文本中的“空白”或“不定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不过是符号的组合,这些符号不过是意义的载体,而意义是“空白的”或“不确定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环境以及阅读个体的不同而改变。文学不具有唯一的解释,只有读者的参与并把它具體化,它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无限的和随意性的,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它遵循着沉淀在审美原则的形成与变化中的特定逻辑。
我们知道,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东西是我们未知的。因此,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猜想”、一种创造、一种再生产活动。作品“真正的价值就在于读者所作出的种种不同的解释”,这也许就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魅力所在。比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我们一直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但有的学生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其实是象征了诗人的一种理想。对于学生的这一解说,我们应看到他实际上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一结果体现了一种创造性。我们应给予肯定,切不可以己代人。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交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单一的语文知识传授体系。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许多文本常常会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是牵强附会。比如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鉴赏中,有的教师只是看到了马蒂尔德心灵和性格中渴慕虚荣、追寻毫无价值的浮华生活,因而遭受到生活的嘲讽和惩罚这一层面,而不能带领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社会文化的腐朽和对更重要的生存价值的丢失,不能从这一层面上使学生受到更为深刻的教育。教师没有从能不能从其他方面去解读、学生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些角度去考虑,这种教学理念违背忽视了文学文本的特点,违背了鉴赏的规律,抹杀了人与人认识的差异性。
当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则不同。它既承认了文学文本的知识性,也承认文学文本的文学性。特别是当代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理念,承认了人的认识的差异性,强调了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特别的阐发,主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因为任何一篇文学文本都包含了语言组织、形象系统和审美意蕴三个层面,但由于人的差异性,人对这三层次的解读是不同的。当代语文教学的这一理念充分尊重了人的认知规律,尊重了文学文本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个性的、研究性的、自己的阅读。
对照接受美学的理论和当代文学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有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文学文本的读者,在语文教学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的阅读不能代替教师的阅读。
第二,既然教师的阅读和学生的阅读不能相互代替,这也就承认了文学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承认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也就承认了文学文本中存在意义、价值的“空白”或“不确定性”。
第三,既然我们承认了文学文本中存在“空白”或“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尊重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既然文学文本的鉴赏以读者为中心,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方式,教师就不应该以一成不变的答案去约束学生,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或者参考书上认为的文本预设和结论。
三、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教与学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鉴赏的方法,其理论充分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旦我们将这种方法转换成一种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并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本”为本的封闭、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利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单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改变我们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理念的改变,必然会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变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贯彻这一美学的思想方法呢?
1.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接受美学强调的是文学文本的解读以读者为中心,文本的意义、价值的产生只有靠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才能实现。文本本身的价值和视域是有限的,而读者的具体化结果和充填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读者的视域可以是永无止境的。语文学习的主体与文本解读的主体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教师的角色、分工与学生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对文本解读的目标和任务也就不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文本解读的主体,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文本解读的主体,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他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对文本的意义、价值的解读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只能鼓励、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阅读的个性,授之以“渔”。让他们从文本找到自己认可的东西。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挖掘出文本的“空白”或“不确定性”。文本的“空白”或“不确定性”给学生质疑提供了背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天地。接受美学认为,文章的意义、价值是两极化的,一是文学文本的未定性,一是读者的具体化。文本的未定性要靠读者的具体化来完成,而要完成它必须靠学生去质疑,去找那些“空白”或“不确定性后面的东西。语文教学作为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没有质疑,是不可相象的。如在阅读童话《灰姑娘》时,就要鼓励学生发现原文中的漏洞和与现实缺失紧密联系的部分,并鼓励学生怀疑作者、反对作者,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不以作者的思维为思维,而以自己的思维为思维。
3.鼓励批判性阅读
由于文本的“空白”或“不确定性”,从而使文本解读的结果可能呈现出多样化。别人的解读只能代表别人的思维结果,代表别人的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是需要我们去判断的。接受美学的这一理念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鼓励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要迷信前人、专,。要敢于批判,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理念贯彻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去,那是大有裨益的。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接授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本身只是一些符号的排列,而这些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它的下面隐藏着什么,除了要大胆质疑外,还要我们去想象。因为对文本解读的答案不是预设的.它是读者在自己生活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而想象、创造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想象填补文本“空白”,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王宁. 沃夫尔冈·伊瑟尔接受美学批评理论[J]. 南方文坛,2001(5)19—21
[2]张霞儿. 空白点与未定点需要体验教学[J]. 中国教育报,2005(3)
[3]王国均. 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的新阐释. 中国语文教育,200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