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妙龙
[内容摘要]“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课改实验中,课堂中的差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应立足课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教学材料来源于学生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灵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差错;课堂教学;绽放奇葩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学生经常出现教师预测之外差错,这是学生的准经验,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的宝贵教学资源。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后继教学,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充分利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被尊重、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差错,引领差错,使孩子从差错中走出来,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的特质;让差错焕发出光芒,变成美丽的课程资源,绽放奇葩。在新的课程标准当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合作与自主”,但是往往对于这些方式的运用,相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差错”,如何才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合理的、巧妙的运用差错,是笔者与大家共同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差错”资源的认识
在目前的教学设计的准备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预先的设想到可能在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教学课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一个过程,影响课堂教学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差错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这些差错呢?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差错”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应当如何正确的认识“差错”二字呢?我们针对教学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学生对于差错的理解就是失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只要出现了差错,就变成了正确的反面。差错的出现,往往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教学中教师对“差错”的认识
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需要辩证的理解课堂当中出现的“差错”。因此,需要将传统的、旧的观念抛弃,将出现的“差错”看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将其利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在化解差错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也解决了差错问题。
对于课堂中的“差错”来说,它属于课堂中的一种特殊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课堂中容易出现的“差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交往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我们需要从思想上认识与重视“差错”,并且积极的将其化成为我们需要的、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的资源。
二、关注错误,巧妙点拨
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的本身是真理达到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差错就是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学当中值得我们去开发的珍贵资源,有效利用,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在课堂上,学生的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法,往往非常容易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而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自然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差异。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是难免的。有的教师通常只看到“差错”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而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事实上,教师是不可能解决每一个学生出现的所有“差错”的,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当堂解读学生“差错”以及判断其与教学相关性的能力,有选择地关注“差错”,巧妙点拨,点石成金。
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课时,老师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1/2。于是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1/2,这时,有的学生竟然折出了1/4。老师不必责备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问学生是怎样折出来的?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老师接下去说:“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就已经能创造出1/4”。这时,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于是大家纷纷动手,很快又创造出了1/3、1/6、1/8、1/16……等许多的分数,自然而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上述教学过程,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折出1/2,很显然是文不对题,老师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了学生的过错,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折法与众不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同学信心百倍的投入学习当中,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分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孩子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含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学生差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特别是以后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24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也可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这里,错误在老师的巧妙转化下不仅被活化为教学资源,而且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巧妙点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寻找对策,正确引领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学生的错误,应该主动寻找对策,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追根溯源去思索,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其次,还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除了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调整学生学习情绪等。再次,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化优良的学习品质。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认识了角之后,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两个角(角的大小相等,只是边的长短不同。)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一时间争论开始……
师:“好像意见不是很统一,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
我想学生一定会用活动角这个工具来比较(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玩活动角时,已有渗透)。生1:“老师,我有一个好方法,我可以用三角板来量一量”。
这时我心里想着正好把用三角板比较的方法也引出来了。我连忙请他上来演示,只见他拿了三角板后,开始测量了,生1:“刚才我们知道了角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所以我量了一下,第一个角边长是9厘米,而第二个角边长是14厘米,所以我觉得是第二个角大”。
这个错误的出现,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否定他的想法,但还是问了一句:“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心里希望学生们都给出否定的答案,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有大多数的学生同意他的想法,嘴里还说“我也是用这种方法的”。我心里很矛盾我能直接否定吗?这时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方法来比较对第一个角来说不是很公平,你们看第一个角的边短,而第二个角的边长,你们能想一个办法,如果用刚才这个小朋友的方法来量,怎样能做到公平、合理呢?”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相当活跃。
反馈:生2:“要公平、合理,我们想到了可以把边变成一样长的情况下量一量,这样就比较公平了。”
师:“那你们想出方法怎样量了吗?”(生2摇摇头,组里的同学也摇摇头。)
生3:“我觉得可以这样,先量一量第一个角的两条边是5厘米,再在第二个角的边上也量到5厘米,再量一量就知道哪个角大了。”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得出结论,纠正了差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创造性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了正确引导。
四、不同差错,因错制宜
学生解题能力实际上是知识的迁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利用学过的知识,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学生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老师经常呼唤:“这道数学题我讲了这么多遍,学生还是做不对,还是出错。”造成这种差错的原因,可能是知识性差错或方法性差错引起的,也可能是习惯性差错和偶然性差错派生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和理解不能期望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就能达到,主要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并以学生主体内在的“观念冲突”为主要前提。对于前者我们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深入分析原因,找到病症。因为无差错者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单凭正面引导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困惑,合理利用差错制造一个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促成“自我否定”的教学场,让学生从知识源头予以杜绝,并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至于后者,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尽量不犯同样的差错。其次可以适当施以批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样褒贬结合、因错制宜,让学生从正反、成败等多角度观察、体验、行动,最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不同差错或再次差错的出现。
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新课开始,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造出对称图形来引导学生感悟对称,让学生玩撕纸游戏,引导学生从自己撕出的对称图形中,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课前,没有预设到有学生会撕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当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学生把自己撕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展示出来了。这时,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因为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教材安排在后面的环节中,把这一环节调整到前面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巧妙地运用学生提供的课堂教学素材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生感觉到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习效果更佳,自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看出,课堂教学就像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河,学生差错就是小河里激起的朵朵浪花,或晶莹剔透,能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辉;或撞上堤岸,破裂成万千零星碎片。同样是课堂生成的差错资源,同样是学生的灵感闪现,但是金是石?教师不仅要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还要利用有效资源,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达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要有点石成金的教学手腕,让看似错位或极易擦肩而过的差错资源绝处逢生,收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培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吴亚萍.论小学数学的互动生成[J].小学数学教师,2005,(10):166-176
(责任编辑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