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红
[内容摘要]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高校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常处于低迷状态。要提高高校化学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验中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丰富实验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校化学课;教学改革;教材;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在高校日常化学实验中,学生的操作技能较差,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较低,这不得不让广大教师思考对传统化学实验课进行改革。本文立足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就高校化学实验课改革进行探究。
一、整合实验教材
在传统的高校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基本延续了“依纲靠本”的教材使用模式。教师教学固守于大纲下的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全部,无论是理论性学习还是实验性操作,教师都按部就班地以教材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执行教学过程的教师和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限定下,只能被动地跟着大纲和教材前进,步伐缓慢。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依靠的媒介,缺少了教材,教学也就无法顺利开展。笔者认为,高校按照大纲、利用大纲下的教材进行教学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执行过程中很多院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因此,教材改革应在大纲的指导下结合院校实际进行整合,如学校自编化学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新增化学实验项目等。
二、丰富实验内容
高校所开设的各个学科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高校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太强,注重学科特点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如生物和化学之间的某些实验就具有共同性,但教学中却将其分为独立的部分来对待。这种做法学生虽然在某一学科方面的知识得到了丰富,技能得到了培养,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却没有较大提高。在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时,一方面要丰富本学科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则要进行交互学科实验时间的整合、丰富。如可以在生物化学中增添“酪氨酸酶的提取及性能分析”一类的实验内容,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能综合利用独立的知识外,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思维得到综合训练。
三、改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校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基本是教师对实验内容和操作规程进行讲解,学生进行实验,最后撰写实验报告的模式。教师为实验主讲和实验总负责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验中的依赖性增强,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操作规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笔者认为以“课前预习、实验前讨论质疑、实验、试验后反思”的四段式模式来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预习
学生的预习需要教师以一定的要求或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以“无机化合物性质和制备实验”为例,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了解溶解度随各种条件变化的性质、掌握几种常用的配制溶液方法、熟悉浓度计算”,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试验过程需准备哪些实验器材?”教师提出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要点,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开展实验,为学生课堂实验打下基础。
(二)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便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溶解度变化、溶液配制方法、浓度计算和实验器材准备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进行质疑,或让学生进行相互质疑。如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讨论中,在蒸馏水中加入NaCl和NaNo3后震荡加热,他们的数量会如何变化?提出疑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试验中去验证,相当于一种假设。
(三)实验
传统实验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吩咐”下一步步地进行。笔者认为,当学生在讨论后进行实验时,教师需要做的是保护学生安全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按照教师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不要“命令”学生要怎样做。
(四)反思
以往实验教学都会随着实验的结束而结束,缺乏对实验过程的反思。想和做之间有差距,做后和做也有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验后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利弊进行反思。对实验的成功点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而对实验中学生的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分析对策以便在今后实验中得以改进。
四段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索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退居幕后,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四、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过多注重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和考核,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为此,笔者提出多元化评价方式:
(一)教师鼓励式评价
大学生在年龄和心智上基本趋于成熟,但从心理来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褒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性的评价,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实验中的不足,教师可用委婉的方式进行指导,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验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过程,而结果只是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一个结论,无法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要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向定量评价推进,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郑维能,张新位,刘梦友.基础化学实验室体制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861.
[2]姚子鹏.化学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39.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