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许锐
摘要: 党风是指党的风格和作风,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作风的总称,反映党的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及道德行为。它既是党员党性的表现,又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在党员行动中的综合表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既作为党员的个人意识和行为而独立存在,又作为党的整体的多数党员的共同思想作风而外在表现。执政党党风的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党风宗旨世界观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贯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的培育、形成和发展。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时,就对共产党人应有的品德和作风做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他们指出,共产党人要无条件掌握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符合党的目的和人民的利益。但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同时由于共产党当时没有执政,他们没有对党风的概念在理论上做详尽的、全面的论述。
到了20世纪初,列宁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风的概念做了必要的补充和发挥。他特别关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认为执政党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他强调执政党一定要保持同群众的联系,要反对官僚主义作风。他认为,党风就是党员的品格和道德,它好比一面镜子,反映着党的风貌。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在同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斗争中,锻炼和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最先提出“党风”这一概念,并概括出党风的主要内容。他指出,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他当时把学风和文风都列为党风。1945年,党召开了七大,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党风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夕,毛泽东根据党的地位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党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并以独特风格和光辉篇章载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
党执政以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到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能够巧用天时、发挥地利、促进人和,犹如鱼之得水,迅速开创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对全党仍然不断地进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再教育。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同时雷锋精神、焦裕禄事迹、孔繁森等党的干部的作风和形象为党群关系的鱼水情再谱新篇章。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陈云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深刻地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就把党风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之所以重要,关键体现在“执政”二字上。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由执政党的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的执政党,而是一党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党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一党长期执政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一党长期执政,使执政党长期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其权力之大,是其他政党和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执政党的力量强大,很容易造成权力的失衡。
建国60多年的历史事实已经表明,党风正,社会风气就好,我们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党风不正,社会风气就差,我们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倒退。建国初期,党中央对党风党纪的教育抓得很紧,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由于党风正、社会风气好,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祖国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党的形象和威望日益高涨,党赢得了全国人民无比的信赖和崇高的评价,从而激发和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而许多党员又都是各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他们的作风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大。如果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能够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会给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人民群众也会学习这种好的作风。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实生活中,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看主要领导干部。“树欲茂必先固其本,流欲长必先疏其源”,抓党风也是如此。端正党风建设是实现社会风气好转的根本保证。党风的好坏关系到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决定着党的命运。如果说在民主革命时期,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存、发展和革命能否取得胜利,那么,当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风问题就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健康发展,政权能否得以巩固的问题。周恩来在民主革命时期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掉人心,失掉人心是万劫不复的。”(《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这个道理无疑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因为对执政党来说,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民觉察到的就是党风的问题。党风好,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党风不好,势必会失掉人心。而失掉人心,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则将一事无成。可见,人心向党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
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使思想作风差的人有所约束,使胆大妄为者有所顾忌,使处于错误边缘的人有所警惕。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三大亮点,对加强党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亮点之一:发展党内民主是主线。在党内建立一个健康、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对人民民主起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条例的一个突出亮点。亮点之二:“一把手”成为监督重点。《党内监督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亮点之三:突出党内、党外监督相结合。条例在对加强党内监督作出一系列制度设计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党外监督,特别是单列一节“舆论监督”。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些新亮点,是我党长期以来拒腐防变建设经验的总结,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