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
摘要: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重心逐渐下移到学院层面。与此同时,出现了经费短缺、人员难派、计划执行不力、学科带头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成为制约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应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配套的激励、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为对口支援提供发展空间,从而持续地为西部高校补充新鲜血液,逐渐缩小东西部高校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 高校对口支援重心下移问题对策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4月,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实施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新疆所有高等院校(包括兵团高校)都纳入了对口支援计划。从2007年起至今,对口支援的重心下移到学院层面,这使得对口支援工作有了更大的进展,对口支援形式更加趋于灵活,内容更加贴近基层需要,支援与受援双方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支援的层面也越来越广。应该说,这一举措标志着对口支援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在提升受援高校办学水平、健全学科体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使对口支援更加富有成效。
一、对口支援下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不足。
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到学院后,出现了经费紧张问题,阻碍了该工作的深入开展。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财务情况。目前,面对本科生规模逐步缩小、成人教育严重萎缩、科研竞争日趋激烈、办学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许多学院的财政情况不容乐观,每一项经费支出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因此,考虑到学院的长远发展大计和国内高校间的竞争力,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相关学院在资金使用方面比较谨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支援学校政治方面的正收益最大,学术方面只有很小的正收益或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而经济方面则完全是负收益,不能弥补所付成本。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支援学校完全处于经济负收益即纯支出状况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长久的”。①受援学院本身就很困难,如果再承担相关的差旅费、招待费、对方交流人员的额外补助费、讲课费、考察费等经费支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不能实现对口支援的目的,反而会加重受援学院的负担。据了解,受援高校有许多学院正为支出较多的对口支援经费而暗自叫苦,而有些教师也对此颇有微词。
(二)支援人员难派。
对口支援是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是在双方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进行的。支援方要从教学人员安排中抽调教师或者管理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这势必影响学院的工作安排和支援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此外,受援学院急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支援学院恰恰也是紧俏的,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会选择放弃支援,一旦政治任务压下来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由于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相隔遥远,受援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各地习俗、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都有较大差异,支援者在报名前会经过数度权衡和思想斗争。因此,如果没有很强的激励因素,则恐怕很难吸引优秀的支援者。
(三)计划执行不力。
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各个学院都制订了相应的较为详细的对口支援计划,但是,由于学院事务繁杂,对口支援工作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和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学院里的其他工作随时可以临时取代它。目前,既没有一个指导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的文件或规章制度,又没有任何奖惩办法,对口支援工作抓得太松,使学院失去了约束和动力,以致出现了上级检查时临时抱佛脚做工作应付差事的情况。同时,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有些支援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任务而草率敷衍,选派的支援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不能真正起到支援和带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四)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受援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但是,对口支援第一阶段形成的北京大学“文化西援”模式、清华大学的教授团模式、浙江大学的联合科研模式、西南交通大学的重点学科突破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却没有形成规模,以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支援高校派出的学科带头人往往因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带动作用,工作还没开展起来就到了返回原单位的期限,导致支援工作的半途而废或成为“尾巴工程”。
除此之外,个别支援人员没有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给对口支援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根据教育部提出实施对口支援计划“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的要求,在对口支援重心下移时应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发挥出对口支援工作的应有作用。
(一)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西部地区缺乏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西部高校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西部高校的振兴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几代人的努力。国家相关部门应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中,使之制度化、常规化,保证该项工作长期、高效开展。
建议教育部加大对口支援资金支持力度,彻底解决对口支援中的经费短缺问题。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在划拨给高校的教育经费中也要单列对口支援经费,专款专用,以供支援高校开展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同时,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借助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团体捐助或资助对口支援工作。
(二)制定激励政策,定期进行交流。
在对口支援资金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时,应全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积极认真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予以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优先晋级,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申报校际、院际联合课题的,国家要优先照顾,鼓励支援一方在受援学院兼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对以受援学院名义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要予以支持和资助。
在制定激励政策的同时,各学院要制订长期的规划,轮流安排人员,把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个人,责任明确,确保每年都有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支援者来到西部相对落后的高校支教。同时,受援高校的各个学院也要制定长远规划,选拔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轮流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支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学习支援高校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
为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扎实、有效,要杜绝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对口支援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的对口支援办公室要对照各学院制订的工作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学院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检查,如实反映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认真研究对策,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工作中应付差事,敷衍塞责,不认真执行上级要求和学院工作计划的单位,要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切实把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
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相关部门要做好各学校、各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关系协调工作,使对口支援工作在良好、融洽、真诚、务实的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
(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
实践证明,我国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成效非常显著,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和运行模式,在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就成为今后对口支援工作的努力方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说:“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100年不动摇。”②就是着眼于长远,做好了将此项工作长期进行下去的打算。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的运行模式,整合相关政策,调整实施重点,由点及面,调动全国重点高校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铺开对口支援工作,使科学的教育和科研理念、技术、方法得以在西部欠发展的高校广泛应用,使东西部高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受援高校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态度改善支援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注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对口支援提供物质和后勤保障。
当然,随着对口支援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我们的经验和做法会越来越成熟,成果会越来越丰硕,东西差距会越来越小,校际、院际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资源的优势组合也将极大地提升双方在国内和国际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都是我们所期盼的,一定会实现。
注释:
①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01):6.
②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82.
参考文献:
[1]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2]陈国珠,徐剑.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3]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01).
[4]陈大柔,谢艳.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4,(03).
[5]刘晓光,董维春,唐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