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省玉环县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使其地名具有自己的特征。本文通过历史背景、地理特征、民风习俗、社会语言和其他地名等不同的角度透视玉环在动植物地名、水域地名、山川地名、军事地名、宗族地名、信仰地名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以期浓缩玉环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地名特征为我们昭示了玉环的区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玉环地名特色历史文化
地名是人类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名早已超越了它作为指代性符号的最初定义,成为了继承该地历史文脉和民生记忆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是民俗心态的形象反映。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印记,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交融。一地之名,保存了所代表土地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同时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包含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从而能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存状态、风俗习惯、活动轨迹等社会文化特征。
“地名受到历史、地理、习俗、语言、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等多方面的限制或影响。其得名都是有原因的,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义、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各有规律。”(杨小法,1990)玉环地名也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剖析探讨玉环的地名特色,寻究其脉络,可以折射出玉环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历史背景
玉环县的历史就是移民聚集、筑塘建闸、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认为:“玉环的移民和开发是政府组织移民的一个成功案例,整个过程有序和平静。”
据考古获悉,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环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个朝代,玉环为“扬州之域”;自唐至元朝归乐清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玉环厅,隶属温州府;民国元年,废厅设县,改称玉环县。《太平寰宇记》记载:玉环因“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而得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玉环这一台瓯之间的“海中一抹”(徐霞客语),在明代嘉庆年间,作为乡都保留了下来,至今继续使用。
在《嘉靖太平县·志卷之二·地舆志下·乡都》中,玉环乡有33都,辖地是玉环本岛的分水山至桃花岭北侧、楚门半岛以及温岭横山与岙环、江绾等地,其中的“三山、芳杜、徐都、蒲田、清港、渡头、田岙、小闾、后湾”等一直沿袭使用。古地名中的“竹岗”现在成了“小竹岗”,“樊塘”简作“凡塘”,“羊坑”改作“洋坑”,“水动”改作“水桶岙”,“陵门”改作“灵门”,“芦殊”改作“芦岙”,“箬岙”简化成“日岙”。今人在阅读地方志和历史典籍时往往会发现写法不同的地名,其实这些不同写法的地名并非误记,而是各有各的渊源来历。
(一)地名方言化
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历史、地理、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共同语言。这里的方言地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玉环的方言对地名命名及其演变的影响和作用,二是玉环方言特有的构词法在地名命名上的表现。雍正六年,雍正帝批准户部议奏,复垦玉环山,由桐庐知县张坦熊管垦,招徕太平(今温岭,下同)、乐清、平阳、永嘉、瑞安等5县百姓入籍开垦,编入保甲,此过程见于雍正《特开玉环志》。故玉环的地名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且有特定的土话土音。如:
垟,音yáng,《集韵》:余章切。系吴方言俗字,指宽广、平坦的田野、田地而言。
坦,音tǎn,《广韵》:他但切。宽广义。《辞海》:平而宽广,多指地面而言,也形容世道。
厝,音cuò,《汉语字典》:〈方〉:房屋。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也就是说这个字在闽南语是“房屋”的意思,引申为“家”。
浦,音pǔ,《说文解字》:水濒也。指的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1.复杂的语言使地名读音繁杂
“由于地名主要是基于当地居民代代传承,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般不易受外来语的影响,地名读音采用的多是本地语言,即白读音。”(李仙娟,2005:90~91)玉环在清雍正年间建厅设治时,居民多由太平、乐清、永嘉、平阳等县及福建省迁入,祖籍不同,语言各异,其中玉环岛居民多操福建话、平阳话、温州话,楚门半岛居民多操太平话(即温岭话,下同)。在这样复杂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地名的读音更显繁杂,各地都具特色。以坎门方言为例,会以“仔”音发“口”,如“岙口”一词,在坎门话中便成了“岙仔”。又如“海岸”在鲜迭话中发音为“海边”。楚门半岛移民大多从台州一地迁入,但也有闽南、温州及其他地方迁入的,在今干江镇下礁门村,有一自然村叫“下更”,闽北方言为“小岙”。可见此地先人为闽北人,但因杂居相处多年,不再使用闽北方言。
2.谐音变形对地名演变的影响
除了地名命名之外,方言语言对于地名的沿革也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谐音对地名演变的影响——由于地名的传递多是民间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为书写方便,或为使地名显得典雅含蓄,或为依附人们趋吉祥避凶的社会心态,地名便逐渐因音变而形变了。如古顺这一地名便是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所建的谷顺院,“古顺”之名便是由“谷顺”音变而来。再如大小洞精古称“童礁”,后作“铜镜”,最后就其音为“洞精”(“古”“谷”“童礁”“铜镜”“洞精”在当地方言中是近音字词)。在古代还有因发音相似,为避讳而变更地名的情况,如玉环古称“榴屿”,因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改今名。“榴屿何年改玉环?望中犹是旧青山。遗民不记当年事,唯有潮声日往还。”南宋乐成县(今乐清,下同)状元王十朋的《次韵宝印叔观海》一诗在概叹历史变迁之中,也佐证了玉环县名变更这一历史事实。玉环孤悬于巨海之中,境内群山环抱,烟霞轻笼,树木葱葱,流水淙淙,更名为“玉环”似乎更能生动地反映出其地貌特征。
3.方言构词法在地名上的表现
再以方言构词而言,玉环方言有在词尾附加词缀的构词方式。在楚门话中,就有在名词后加“头”的构词习惯,颇具乡土气息。在以楚门话为主要语言的清港镇就有“大雷头、礁头、塘头、水埠头、陡门头”等诸多“名词+头”构成的地名。就全县境域而言,有“后塘头、井头、岭头、礁头、甸山头、道头、桥头”等,在行政村与自然村中,就有180多个。它们反映了玉环民俗文化和大众语言对其命名的影响,以及这些地区的人民因地势低洼而择高西居的历史。
(二)地名宗族化
移民的缘故使得宗族观念更为深入人心,玉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在全县占将近五分之一。如珠港街道的柯家、肖家、李家、掌家、谢家、卓家、马家、童家、姚家、前杨、前李、前陈、朝阳陈家、苏家山头、叶家山头、陈家里、赵家里、庄家内、骆家内、刘园、张宅、王宅、骆厝、后曾、后杨、下庄、上黄、内叶、外叶、赫后、林家前;楚门的孙家、泮家、林家、戴家、冯家、上陈、上赵、下赵、董家里、徐家里、彭宅、赵家屋、吴罗王、丁岙、下余等。上述地名在词语构成上,大多数采用与通名相结合。除了与村名直接有关的通名构成外,结合其他各类通名用字(词)、方位、地形、建筑等,如“家”“岭”“宅”及一些方位词,这些地名多与当地的姓氏大族有关,寓意宗族发扬光大。还有一些姓氏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与该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相融合,如邱家岭、丁岙等。历史上,许多同姓的族人长期聚居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村落,以姓氏命名自己的聚居地,既易于和周围其他地名进行区别,命名规则简单易行,又能反映汉民族的宗族观念。玉环移民的宗族观念、族第文化特别深入人心,所以宗族姓氏地名表现得尤其突出。
(三)地名人文化
以与玉环关系紧密的人文为例,即便一些不再常用的地名,提起背后的故事,仍令人津津乐道。
普青乡山地西北部旧名“苦竹山”,位于西南麓苦竹岙。相传东晋时乐成县隐士张荐,家有苦竹数十顷,王羲之曾来拜访,张荐避竹中不见。清光绪《玉环厅志》引《永嘉郡记》载:“乐成县民张荐者,隐居颐志,不应辟命。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恒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荐逃避竹中不与相见。一郡号为高士。”并加按语称:“玉环有大小苦竹岙,其地多竹,一名普竹。近接西青山,旁有仙人洞,又称少霞洞,相传张少霞隐此飞升,或疑即张荐也。附识俟考。”上述关于王羲之寻访张荐不遇的文字,被引载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三《竹部引》,吴淑《事类赋》、无名氏《五色线》、明万历《温州府志》也同样引载。
漩港以南,有一山麓,西与芦浦大山衔接,东达漩门头山直抵海边,即琛浦山;山头为寿星山,又名谢公山,俗称谢家山头;相传谢灵运曾到这里游山而名之。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贬永嘉以后,不理政事,遍游名山,曾到玉环境内寿星山游览,玉环当时隶属于永嘉郡的乐成县。他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游名山志》,有“地肺山谓之木榴屿”的记载,而且把“地脉山”(“玉环山”又名,见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列入永嘉郡名山之一,可惜他没有大肆铺写,因此后人只知地脉山是名山,而不知地脉山的妙旨之所在。
又如,元末中原多变故,建宁路(今福建省)总管徐尹坤逼居芦岙,其居址后人称“大宅基”。再如,在城关采桑村,古时桑树极多,相传周六将军与其妻徐五娘在此采过桑叶,故名其采桑岭。再如古城,称之为老城头,来历说法有三:一为南宋建炎年间所置北监兵寨;二为传说元末明初温州方汝宾,为朱元璋大军所败,退居玉环岛,立寨为王;三为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其部将陈文达屯兵玉环山,于是处筑土城。
二、地理特征
玉环位于浙江东海之滨,属于长三角城市群南翼,既是台州地域的“好望角”,又是温州隔湾的延伸港。辖地东海西湾,海门隔地,海湾交流,海陆兼融,造就了玉环地域海陆文化融汇并蓄。玉环各地常有因辖地的特殊地理地形而得名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即玉环县名,是源于其海岛奇观: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玉环由此得名。还有因古时夹海港而立呈坑谷状而得名的垟坑。这些地名或为喻指,或为白描,以泼墨山水的形式绘下了玉环各地的风姿,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
(一)山如环兮络绎,壮丽千秋——山川地名
玉环地处浙江东南丘陵地带,全县低山丘陵占47%,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明显的地形特征也影响了玉环的地名。在全县276个行政村村名中,就有120个左右反映地表高低的地势特征,占了40%以上,如“南山、南山岙、玉峰、岭脚、玉峰、水桶岙、塘墩、芦岙坑、筠岗、岭头”等,成为玉环地名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而沙门镇表现得尤其明显,23个行政村村名中,反映地貌的村名便达15个,约占65%。这类地名中,以“岙”“坑”“岭”“山”为最多。
这里以典型的“岙”为例。岙,音ào,《汉语大字典》: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也作嶴。基于玉环特殊的地理位置,此处的“岙”也可称“岙口”,有“海岸小湾”之义。据雍正《玉环志》记载:今城关环山一带,大多村取名为“岙”。玉环地名中以“岙”作地名的有“后岙、张岙、断岙、渔岙、南大岙、西岙、西青岙”等近30个村名。如“应捕岙”是个沿海渔岙,因渔民多以近海定筐张网捕鱼虾(网具的名称叫鹰捕),早先写作鹰捕岙,后来因繁化简,便作“应捕岙”;“梅岙”,旧时该岙盛产梅,故名梅岙。
(二)水似玉兮晶莹,瑰奇万状——水域地名
玉环从村落开始,便是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的,民生民情由着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玉环的地名又因以水文化为滥觞而产生,丰厚的水域背景酝酿了玉环诸多近水、亲水的地名。在玉环8个乡镇中,便有“清港、沙门、干江、龙溪、芦浦、海山”6个弥漫着水气的地名。在全县的276个行政村村名中,以“水”“湾”“滩”“沙”“渔”“礁”“塘”等水域词汇为通名的不下70个,占了26%。此外还有众多地名是以水域词汇来构成专名的。在这些水域地名中,以“塘”来构词的村名最多,仅珠港街道便有“塘里、新塘、后塘洋、前塘洋、上青塘、下青塘、小塘、西青塘、鳝塘、塘墩”等10个地名。加上玉环县境兼具有内陆水系和海洋水系的特征,地名中既有“水”“江”“塘”“井”“潭”“溪”等一般性水域词汇,更有“渔”“滩”“湾”“海” “港”“浦”等反映沿海水系特征的水域词汇,如“渔岙、东渔、西滩、海边、大沙湾、鳝湾、清港、环海、凡海”等。此外,与海洋有关的“岩”“屿”“礁”等命名的地名亦有出现,其地名词义也与“水”密切关联,如“洋屿、小麦屿、连屿、乌岩、白岩、小塘岩、上岩、鹭鸶礁、环礁、上礁门、下礁门”等。
这些水域地名渊源系于玉环历史,也映射了玉环河川、水陆变迁的历史。如清港、干江、沙门等地名,无不沿袭了水系的历史沉淀。清港因清澈的同善河而得名;干江古时境内有一条自东而西的横港,因年久淤塞,故名乾江,后作干江;沙门因旧时驻地村为海涂,村外有山门,门口积有大量海砂,故名。历史上,玉环曾于清朝较大规模地筑塘建闸、开始沧海变桑田的围垦活动。据光绪《玉环厅志》记载,“雍正五年间知张坦熊建筑‘西起天保塘,北至密莺塘。”有西安塘,“东至盐场(密莺盐场)西接小岙,东北山麓建闸,以御咸潮。”有密莺塘,“西南界天开塘,山麓建陡门,於春水生时引流入塘内。”有海边塘,“在小埠岙前沿海围小塘置闸。”这其中有许多地名尚延留至今。
(三)凝碧潭前风雨吟,珠帘岛畔烟云起——景观地名
景观命名法是根据村落、岛屿所反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植被,特殊的地貌等地理景观命名的方法,如:天然桥、山洞、奇岩、沙滩、怪石。以景观作为第一次序命名的如玉环县名、城关玉水、玉潭、流水岩头、黄泥坎、扇子山、响岩等。作为第二次序命名的,如“花岩浦”因一花色岩石,“高田”因地势之高,“道头”因是码道头, “鸡山”因“鸡冠山”简称,“水龙”因筑双庙水库并铺设水管蜿蜒似龙,“鲜迭”而产海鲜较多简写等。以颜色命名就是根据某些岛屿具有的独特颜色取名。主要有“乌岩、白岩、红山、大青、小青、赤土岗、白碇、红岗”等;以颜色作第二次序命名有“乌岩嘴、烟墩头、花岩礁、黄沙头、黄岩厂、乌岩下”等。
(四)历尽东西浙海边,宦途时恐积尤愆——方位地名
玉环地名指向性强,方位地名在玉环地名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前”“后”“里”“外”“上”“下”“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及“脚”“嘴”“角”“头”“根”“边”等表示地理位置的字(词)命名的村名约为38%,仅次于地形地名。以鸡山乡为例,6个行政村村名中就有“鸡南、鸡北、后岙”3个方位地名。在玉环的方位地名中采用以表征方向的常规词“东”“南”“西”“北”最为普遍,如“南山、北山、东青、环东、东渔、南山岙、抛西、鸡北、北岙”。方位地名多以地理实体为坐标,和地理通名结合,方位词用以标明地理实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南山、北山、南山岙、南滩、上青塘、下青塘、东里、后排、前路、西岙、东门、后岙”等。其中有相当部分方位地名呈对应关系,如“上礁门、下礁门、鸡南、鸡北;里山、外山、上栈台、下栈台”,都是以方位词得知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使得两者的相对位置更为明晰。如“白岩下、白岩上”这两个地名就是以该地一块白色的岩石为界,在岩上方的称为白岩上,下方的称为白岩下。方位地名的盛行和玉环以农业、海港、海洋等为主要作业的生产特征也不无关联,是其对具备指向性地理符号的需求使然,也是其对地形地貌的依赖性引发的重视心理使然。方位地名的产生不但为先民生产作业提供了诸多方便,也以其浅显明晰的规律使得后人识记这些地名。
三、民风习俗
地名除了其地理特征、历史背景所就,更可以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美好愿望和固有的民风习俗。比如现今坎门属地应捕岙、钓艚岙村,雍正时属南乡七都,居民大多是渔民,但祖籍和方言都不同。一个来自温州——“清雍正六年,永加沧湖乡民徙居应东。”一个来自闽南——“康熙年间,福建惠安渔民徙居坎门(钓艚岙)。”他们捕鱼的作业方式不同,渔船的造型也不一样。“应捕”是尖头的定筐张网船,“钓艚”是方头大钓鱼船。每当归来,排列港湾,村便因此得名。因民俗衍生的地名往往带有企望、信仰、典故等综合特性。
(一)企望式地名
企望式地名多不拘泥于一个特定领域,涵盖了人们多项自发的意识,这类地名,有企人民幸福,企社会安定,还有企国民经济发展的:如灯塔村,是以“灯塔光芒四射,照亮了大海航行前进的方向”的意义得名的;红旗村,是以“争先进,夺红旗”之意命名;联升村,于1961年成立大队时,吸收了当地外来人员和临时工等联合组织起来,村民希望生产上升,故名联升。
地名往往还阐述了当地居民的美好愿望和期盼,如楚门的南兴街因在南门,故取名“南兴”,含有希望“兴旺”之意。又如“石坞”,相传古时有十户人家在此开荒种地和捕鱼,原名“十户”,后因“十户”一词对村庄的发展意义不好,故改成当地方言同音的“石坞”。美好的愿望通常都与众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所期望的都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实在景象。以“上旺”为例,地名源于古时,因人丁稀少,当地居民希望人丁兴旺,故称坑东的村为“上旺”,坑西的村为“下旺”。还有“鲜迭”,因其位于小叠山南麓,故原名“小叠”,后因生产鲜鱼较多,为指望渔业年年丰收,鲜鱼堆叠如山,故名鲜叠。后因“叠”与“迭”同音近义,又名“鲜迭”。
“企望式”地名在玉环所表现的一个特殊性是其地名的渊源往往与某个传说或故事相关,如瑶岙村,愿名遥岙,以往返县城路途遥远得名。据传,后因该处山头出了两名秀才,村人以其为美事,将“遥”字该成“瑶”字,象征山头出了“美玉”,故名瑶岙。类似的,还有“瑶坑”这一地名,该山依棋盘山,神话传说,曾有仙人在此下棋,山下称棋盘坑,是仙人所居的山坑,曾为“琼瑶之坑”,古称瑶坑。这些地名的涌现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极为相关的,可以说是对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信仰崇拜式地名
“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玉环先民对龙的崇拜,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形成,可以说是民间最早的信仰。渔民认为,龙王是海的统治者,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龙王手上,唯有向龙王祈求才能趋福避祸。对龙的崇拜可以窥视出渔民对自然、对大海的敬畏。在全县区域内,龙的传说处处皆有,无不以地名的形式流传于世。
以“龙”来命名的地名,如珠港街道的龙潭坑、龙泉头、龟龙头、龙角尖、下龙湾;沙门镇的坑龙,大毛洋西龙,楚门镇的龙王里、龙王、小龙王,沙门镇的坑龙、大毛洋西龙,龙溪乡的龙山头、龙攻门、龙王坑……构词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由此窥见先民对图腾崇拜的痕迹和祈福求善的心理。以“龟”来命名的地名,在行政村与自然片地名中就有6处,其中的“龟山”就有2处。乌龟耐饥渴性好,寿命长,也象征寿长福多,自然也是当地民间的崇拜。
在地名中,有的体现出对粮食和水的崇拜。以全县行政村、自然片以及岛屿的地名为例,有“冷饭堂、饭庇山、饭筚屿、大麦屿、小麦屿、荞麦坑、米桶、谷坦、仓坑、仓里”等。与粮食有关的地名,本质上是与对粮食的崇拜有关。对水的崇拜,最为贴近的就是水、潭、井、泉、湖等。例如:玉水、水桶坑、冷水潭、水埠头、水井头、吃水窟、枫水坑、小水埠、水口、水龙、水潭头、谷水、水门、水井里、分水、水桶、下水窟、分水坑、水桶坑、滴水岩、水嘴头、玉潭、三事潭、龙潭坑、下潭、水潭头、石井、上井头、井头、井头应、龙泉头等。
另外,因当地人崇拜神明,故大兴寺院,寺院地名也比较多。如:柯家庙、庙后、庙湾、双庙、关庙边、东寺基、观音堂、双庙底、娘娘堂、朝阳堂、寺堂皇、庙垟塘、后皇堂等。再如灵山寺,据《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后晋天富二年,有僧启爽于筠岗结庵,晏坐诵经,侧闻山南有钟鼓声,因至其处,见海潮直抵山下,僧祷曰:我意即此创佛刹,若山有灵,潮水不复浸,遂以石限之,后潮果不复至,刹已成焉。至宋有僧名法成、法敬筑海涂,成田七顷。以事闻于朝廷,宋熙元年赐额灵山寺。
(三)依典故、传说命名
绚烂多彩的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的热爱之情。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一事一物,至于一种风俗,一些传承,都能形成形象的典故、神奇的传说。典故、传说,一方面具备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凸显了本土特色和海疆情韵,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包容共存,形成了玉环地名的久远魅力。
1.依典故命名
在坎门南排山与黄山之间,有一干礁,闽南渔民怀念故土,祈佑妈祖,称为妈祖印礁。“妈祖”古越语,意为女主、女王。这里特指北宋时曾任莆天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林默(960—987年),她经常在海上营救遇险渔民,逝世后,渔民感其恩,说她升天为神,尊称妈祖。
2.依传说命名
传说济理寺原名济嫠堂,民间称“祭礼堂”。相传很久以前,楚门半岛十九年干旱,东海龙女目睹民间疾苦,私到人间降雨赐福。龙女在竹岗小溪源头行云播雨,进进出出,把长长的一道峡谷游磨得光润滑溜。后人将其居住的两个水潭和出行的通衢称为“里龙潭”“外龙潭”“龙游街”。不久,龙王召回龙女,龙女从“龙功门”破山入海。后人在龙潭边建庙祭祀,取名“祭祀堂”,后改建为“济理寺”。在这一民间故事中就衍生出了济理寺、里龙潭、外龙潭、龙游街和龙门等地名。
四、社会语言
(一)大军消息近,故里尚堪回——军事地名
地名研究往往可以洞悉历史,对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的研究很有帮助。玉环虽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地处东南海域,军事上具备一定的防守价值,所以属于防守重地。通过解读与军事有关的地名,可以了解玉环历史上的战事。考证这些地名,便能了解有关玉环的军事布防情况,比较古今军事设施的明显差异。
1.营房和教场
清朝的营房很多,但时至今日大多只留其名或只留其址。如芦浦井头的营房前和营房下;道头的营房下;坎门钓艚岙的营房后;以天后宫为界的东营房和西营房等,都是与营房有关的军事基址。教场是与兵勇操练有关的场所。清朝玉环营在厅治辟有三个教场,大教场在永清门外的演武厅,两个小教场一个在参将旧署后,一个在左营守备署东。另外干江与坎门各有一个教场,坎门至今还留有“教场头”这一地名。
2.炮台
在目前全县的行政村与自然片当中,还有陈屿的炮台下,干江的炮台顶、炮台、炮台下、上炮台,珠港街道的炮台头,龙溪的炮台山,老炮台等。这些炮台的具体情况多无从知晓,仅坎门应捕岙山咀头的炮台尚有据可查,为清同治十年所筑,高一丈三尺,长十八尺,深四尺,炮眼高五尺,安有六位。
3.烟墩
烟墩就是古代的“烽堠”“烽燧”“狼烟”。坎门应捕岙山顶有一烟墩岗,旧时以火为讯,传递海匪出没的信息。现在以烟墩命名的尚有陈屿的烟墩山,其他如寿星山麓、鲜迭山麓、古顺南台山顶、西台文笔山西北等地都曾有过烟墩,但今惟余遗址。
(二)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产业地名
玉环地名的沿革也紧扣着产业发展的脉络。玉环岛地域得天独厚,具有山丘、湾地、塘田、海涂、浦叉、海港与海域,适宜发展农业、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海盐生产等多种产业。这些产业形态积淀在地名上,可以观察相关地名形成时期的产业状态。如反映农业生产的“采桑、小屿、桔场、蒲田”;反映渔民作业的“渔蚕、鳝塘、东渔、龙岩”等,反映盐场的凡塘盐业。此类地名在地一级的自然村村名中也为数不少:如“毛竹园、樟树园、荞麦坑、毛竹园下、杨梅坑里、南滩、盐场头角、盐坊行”等,除了这些农林渔业的产业地名外,还有反映玉环人副业生产的“烧瓦厂、搓面店、天字号”等地名。
玉环历代居民“以海为田”,产业的发祥历史悠久。珠港街道的环城古时为外洋海湾水域,其“渔岙”一带为舟渔者栖居地,后因泥沙涨淤,小水潮渔舟归港湾难进,就泊靠于外口双峰山外,故有“小水埠”之名。再如“坎门”之名的由来,因东山头有“钓艚岙”,反映了渔民的捕鱼作业方式,可见当年玉环先民以海为田、行渔舟之利的状况。
地名变更同样因袭了当地的产业兴衰。如设置于北宋时期的密莺盐场,在今城关密杏村一带。古时海水能进滩地,晒灰煎盐,市肆繁荣。南宋的自然灾害、明朝的移民政策以及废滩为田的措施,使得当地产业废止,此地名消亡。又如鸡山乡的洋屿村,因古时闵人移居岛上,以养羊为业,逐称“羊屿”,后延为“洋屿”。
地名不但记录了玉环的产业作业,而且记录了历代先人为便利民生作业而开展的海事工程。南宋宝佑年间进士樊汝舟在今下樊塘村处筑拦海塘堤,地因人名,曾称“樊塘”,今简为“凡塘”。1954年,玉环政府发动民工筑塘,围涂3000亩,这是建国后第一条海塘,故名“解放塘”。其实,诸多以“塘”命名的地名,同样反映了玉环筑塘历史悠久的围垦文化。
五、其他地名
(一)动植物地名
植被动物是地理因素的重要组成。玉环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宜人的气候和适宜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生态信息可以从地名中加以解读。以行政村村名为例,有“桃花岭、密杏、采桑、鳝鱼头、沙鳝、小麦屿、鳝湾、鸳鸯礁、鹤新、樟岙、桔场、龙泉头、龙湾、龟山、大龙湾、马山头、白马岙”等二十几处地名。
“西台有个岙称‘玉岙,古时,该村岙口黄沙甚多,人称黄沙滩。滩中有蛲仔(既牡蛎),故称蛲岙,因蛲与‘玉方言同音,改称玉岙。”(支超明,2006)如西台的“墨贼屿头”便是因其形酷似墨鱼而称;里岙的“鲎尾屿”像鲎的尾巴;因形似鸡冠而得名的鸡冠山(今叫鸡山);大麦屿因浮于水面点点,宛茹大麦,故而得名。再如大雷山下古时因为杜树繁多而得名的“芳杜”,因为元朝筑塘围垦后曾有楚树(牧荆)丛生之故而名的“楚门”等等。这一切间接地记录并折射了特定时期的生态现象与自然风光。以与文化关系紧密的竹子为例,在全县的行政村、自然片中,有“毛竹园、毛竹园下、小竹岗、竹节坑、竹坑岭头、小普竹、普竹塘河、竹岗岩、竹丝门”等与竹有关的地名。
这类动植物地名的命名方式多样,或借以比喻形状,都忠实地记录了玉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自然环境和生物情况,是玉环自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字地名
如珠港街道,有“二条岗、九子岙、十八湾、三合潭、第六份、十八都、三户头、八万、半山、亩七、五一、八万、三股塘、十五亩、七坵田、下七坵田、十字路”等;如楚门与清港,有“三联、三退、十亩龙、三山里、三眼斗门”等。由此可见,玉环村落、岛屿的名称,大多以最直接、最简单的直观形象加数字取名,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命名方法。
“蓬莱清浅在人间,海上千春住玉环。”玉环厮守着碧海蓝天的淼远,夹带着浪遏飞舟的泰然,透射着民间渔俗的纯朴,定格了漪旎风光的恢宏,点缀着璧玉金石文化的高雅,彰显着海纳百川的豪迈,浸润了亲水文化的灵动,熏染了草木文化的精华,捎带着数字文化的机巧与风水文化的奥妙,地名中无不表现了文化的独特与奇妙。仔细品味这些特色鲜明、风趣幽默、历史悠久的地名,我们仍可清晰寻找到玉环历史变迁的发展轨迹。
(本文系2012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2012YJX95]。)
参考文献:
[1]玉环县志编撰委员会.玉环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2]王建富.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特征浅谈[DB/OL].http://www.zhoushan.
cn/hywh/qdsh/200608/t20060812_245868.htm,2006—08—12.
[3]玉环县地名办公室.玉环县地名志[Z].玉环:玉环县地名办公
室,1986.
[4]温俞.温州地名中典型的方言用字[J].中国地名,2011,(2).
[5]浙江省玉环县地名办公室.玉环县地图册[M].杭州:浙江省测绘
大队,1998.
[6]支超明.趣谈玉环古代小地名(第3版)[N].今日玉环,2006—02—24.
[7]钱张帆.岱山岛民间信仰与渔民生活海岛文化民俗学[D].华东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8]朱雯.浙江省嘉善县水域名文化初探.[J].现代语文(下旬刊),
2011,(12).
[9]陈桥驿.浙江古今地名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10]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1).
[11]张晓涛.地名中的文化现象浅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5).
[12]刘向政.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J].船山学刊,2006,(2).
[13]杨小法.地名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省新闻出版局,
1990.
[14]李仙娟.地名的文化内涵——临猗地名折射出的文化信息[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李丽媛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