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12-04-29 19:52叶良铨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

叶良铨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允许“节外生枝”,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关键词:课前预设;课堂生成;推证;教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0-02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允许“节外生枝”,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讨过程中获取意外收获,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一堂高三复习课上的意外收获,现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

案例:以下是我在一堂高三解几复习课上的教学片段。

例题 已知椭圆■+y2=1内一点P(1,■),过点P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点P恰好把弦AB平分,求弦AB所在的直线方程。

课前预设

因为如果设A(x1,y1),B(x2,y2);则有x1+x2=2y1+y2=1这自然就与韦达定理联系上了,因此我备课时的预设解法是用通法——韦达定理来求解,快速收场再讲其他的题型,结果是……

课堂生成

在我写出题目之后,让学生思考了片刻,主动去探求解题的思路,我并没有直接抛出课前的预设。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求一下这道题的解法,同学们有何思路?(这时就有很多同学纷纷举手)

【生成1】生1:设A(x1,y1),B(x2,y2),因为A,B两点均在椭圆上,将其代入椭圆方程x2+4y2=4得:

x12+4y12=4 ①x22+4y22=4 ②①-②得:

x12-x22=-4(y12-y22)?圯-■=■·■

∴-■=■·kAB,故kAB=-■,lAB又过点P(1,■)

所以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可得lAB:x+2y-2=0

板演过后我很惊讶,也暗喜,因为课前我没想到学生能这么快就得到了此题的一个特法(点差法)解法,看来只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能绽放智慧的光芒。

【生成2】生2:老师,刚才前一位同学计算到:-■=■·■,这个表达式从图形上看,不就是-■=kAB·kOP吗?

师:哦?是吗?大家说是不是?果真如此。这位同学观察力真够敏锐的。

【生成3】生3:从这个式子看:-■=kAB·kOP,也就是说kAB·kOP是一个定值。那么更一般情况下也应该成立的。(这时我有点忐忑不安,课前根本没考虑到,不知能否解答这个问题)

师:那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索一下!

【生成4】师生共同协作:原问题的一般情况是:已知椭圆■+■=1(a>b>0)内一点P(x0,y0),过点P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点P恰好把弦AB平分,求弦AB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设A(x1,y1),B(x2,y2),因为A,B两点均在椭圆上,将其代入椭圆方程得b2x2+a2y2=a2b2:

b2x12+a2y12=a2b2①b2x22+a2y22=a2b2② ①-②得:

-■=■·■

∴-■=■·kAB

kOP·kAB=-■(定值)

可见同学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生成5】生4:因为双曲线方程■-■=1(a>0,b>0)的结构与椭圆方程■+■=1(a>b>0)的结构类似,我猜想在双曲线方程中也应该有类似的结论。(我简直不敢相信,居然在这个地方同学们用上了类比推理,太不可思议了!)

师:果真如此吗?那我们一起来推证一下:

设双曲线?祝:■-■=1(a>0,b>0)内一点P(x0,y0),过点P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点P恰好把弦AB平分,求弦AB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设A(x1,y1),B(x2,y2),因为A,B两点均在椭圆上,将其代入椭圆方程双曲线?祝:b2x2-a2y=a2b2得:

b2x12-a2y12=a2b2①b2x22-a2y22=a2b2②①-②得:

■=■·■

∴■=■·kABkop·kAB=■(定值)

可见这个类比,通过我们的证明也是正确的,太妙了!

【生成6】生5:老师,这一结论是在圆锥曲线这同一类中得到的,我想它们应该有共性的地方。从结论的结构上来看,我感觉跟它们的离心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纵同学猜疑的眼光)

师:是圆锥曲线这同一类的,确实不假,有没有共性的东西呢?我们不妨一起来推证下它们的离心率:

椭圆:e=■?圯e2=■=■=1-■?圯-■=e2-1

双曲线:e=■?圯e2=■=■=1+■?圯-■=e2-1

∴kop·kAB=e2-1(e指的是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

太精彩了!!!原来无论是在椭圆,还是在双曲线中kop·kAB都等于各自的离心率的平方减一,这正是它们共性的地方。

【生成7】生6:老师,我刚才悄悄推导了一下当圆锥曲线为抛物线时也有一个结论。

师:是吗?确实在圆锥曲线中,我们还差了一个抛物线,请写出您的结论好吗?(这位学生兴奋、自信地快歩上到讲台进行了板演)

解:设抛物线方程y2=2px(p>0)内一点P(x0,y0),过点P的直线交椭圆于A(x1,y2),B(x2,y2),两点,将其代入方程得:

y12=2px1①y22=2px2②

①-②得:■=2P

∴2y0·kAB=2p

故kAB=■(此时全班同学都向他投出了惊羡的目光)

教后反思

学生们的出色表现,让我深深感到,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就看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意识、乐意把这些潜力给挖掘出来,而要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把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需要我们去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们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让他们张扬,让他们“表演”。虽然有的时候,学生的想法在老师看来似乎很幼稚,甚至是可笑的,但是我们却要像呵护幼苗一样去保护它,不能让它葬送在我们手里。也许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冷漠的眼神,就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相反,一句激励的话语,就可能让学生因此而爱上数学。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
把握品德课堂生成, 促进灵动高效教学
把握灵动资源 打造动态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智慧理答,破解课堂生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