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天霞,张晓燕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培育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而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德育教育应如何融入专业教育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2-02
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国家教育部对发展中职教育的主要方针。教育部长袁贵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的指引下,中职学校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和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双高的高级蓝领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1.学校重技能轻德育。中等职业学校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无可厚非;但更多的学校是把工作重点和重心完全放至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从而轻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在如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该如何评价等方面缺少规划,也不清晰;学生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对他们说教这些枯燥的东西,上课没兴趣;教师也不清楚德育教育到底应该达到何种目的,怎样才能上好德育课。学校德育教育规划也就是每周两节德育课,德育课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但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仅仅靠每周两节德育课是远远不够的,且更多的学生也并不认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德育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学生从思想上并没意识到具备良好德育对其未来的重要性。
2.老师重管理轻教育。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列出诸多管理条例和扣分项目,规定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很多学生并不一定会按照规定去做,一些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隐性的、全面性的抽象教育,整体周期长,其效果也并非如专业课教学那么明显;且中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针对教学本身,并没有把学生品行的改变和德育的提高放到考核内容和标准上去。因此,从教师角度而言,他们更加注重一些看得见的教学和管理要求,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改变。
3.德育教学效果欠佳。进入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这种质量不仅仅指学习上,也指行为习惯和品质上。他们多是课堂教学模式,更期望能多些实践实训课,少些理论课,边做边学,在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年龄段大多在16至18周岁之间,此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必须接受德育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教育效果欠佳的课堂式德育教育模式与他们对德育的迫切需求产生了矛盾,使得学生认为德育课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而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德育课也感到乏味,因而整体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加强科学管理和建立合理的经济体制,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来达到经济增长目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对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欲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必须要有一流的产品生产者,也就需要产品生产者不仅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和水平,更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踏实工作作风作为基石;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基础,即便有高的生产技术,也未必能生产出好的产品。
2.企业单位的客观需求。“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无才弃之不用”,这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用人观念,也更加证明了企业更看重职工品德、能力这些“软实力”,也只有这些“软实力”才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中职生就业前实习基本上均是去企业,如交通行业,其实习企业工作环境大多较为艰苦,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谈及对学生的要求时,会坦率地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没关系,我们可以手把手地教,但学生品行要好,要肯干、肯学,不怕吃苦;如果品行不好,不肯学、不肯做、不踏实,我们就没办法了。这充分说明中职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中职学生大都还处于青春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判断是非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都很欠缺,且可塑性较强。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业不理想,不能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这种状况可以概括为:一是学习缺乏信心。经过了初中升入高中的挫败,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自信心,不愿再继续学习;二是生活目标不明确。进入中职学校后,虽然选择了专业,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并不明确,较为迷茫;三是行为习惯较差。这种行为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纪律习惯、与人相处方式等;四是自制力较差,判断是非能力欠缺。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使其更好地步入社会。
三、德育教育应从五大方面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求
1.思想理念上重视德育教育。国家近几年颁发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均指出: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待职业教育。但具体到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何为科学发展观?我个人理解即是用科学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规划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而非用主观的、短浅的目光来对待德育工作。学校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石,这种个人的品德、观念、素质、能力等品质是高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它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内在的、稳定的、持久的、具有内驱力的品质,是与人共存且可以终身受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大文学家韩愈早在千年之前,在《师说》中就写到了这句话,且是把“传道”放在第一位的,可见古人对具备良好品行的重视。因此,无论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学校、学生的角度,都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
2.专业课教学上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360度全方位的教育,它并不局限在德育课上,更要扩展到对学生教育的每个环节,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及专业课教学上,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课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占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在专业课教学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首当其冲就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教学要求及自身品行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授课方式、学术水平不仅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水平,也决定了学生的品行和水平。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学生心目中起到表率、引领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起到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在对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把职业道德、职业要求、行为习惯等与专业知识、未来工作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教育,达到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和境界。
3.实训实习课上融入德育教育。职业教育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实践能力,实训实习课成为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模式。在整个中职教育中有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去企业参加实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实训课。因此,可以在学生实训实习课中加强他们的职业化程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能体验到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及工作态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不断强调他们的服务意识、敬业意识、责任心意识以及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原则。这种边实践边教育的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化素养和职业竞争力,也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具备这种素质的必要性,其教育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4.教学评价体系纳入德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工作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对教师教学方式及水平要求的最终落脚点应落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上。因此,在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及标准上,应把纠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课堂管理、职业道德教育等德育内容纳入进去,其方式可采用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而教师的最终考核结果应与教师的经济收入相挂钩,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德育教育应该是全体教师的职责,而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可让专业课教育更加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在专业课教育中很好地融入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整体素质。
5.校园文化建设上增强德育教育氛围。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凝聚点,是一个学校的魂。优良的校园文化虽是抽象的,却有着很强大的气魄,具有导向、启迪、凝聚等功能和作用,对学生也会产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和陶冶作用。校园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中,应增强德育教育的氛围,创设育人环境,把德育的内容融入到展示的内容中来;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更好地加入教风和学风,使教学融为一体,以更有利于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朱宝英.浅谈如何在专业教育育中参透德育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2]陈再新.浅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J].视野,2011,(1).
[3]董静.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M].科技信息,2010,(29).
[4]文向前.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16).
[5]王彩霞.试论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林业教育,2010,(5).
[6]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交通类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