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民生电视新闻的现状和发展

2012-04-29 18:17彭柳钟嘉荣
新闻爱好者 2012年9期
关键词:粤语

彭柳 钟嘉荣

【摘要】粤语在大众媒介中表达空间较广,被粤港澳地区及海外媒介普遍使用。粤语与电视民生新闻这种形式结合后相得益彰,传播效果好。本文以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节目为个案,对广州本土粤语民生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媒体观察,以期对其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今日最新闻》

由于粤语使用人群达1亿、海外影响力大、历史悠久、拥有较完善文字系统等原因,其在大众媒介中表达空间较我国其他方言广,并长期应用于电视节目中。粤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用语之一,功能分化的结果就是民生化、通俗化。因此,粤语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其位势特点,与电视民生新闻这种形式相结合后有很好的传播效果。结合朱寿桐对民生新闻的定义①,粤语民生电视新闻指的是用粤语播报从民众视角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当前,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靠前的绝大多数是粤语民生新闻节目,同时它又面临着受众群体相对单一、同类节目林立、行业竞争激烈等危机。

广州地区粤语民生电视新闻历史沿革及概况

粤语电视节目传播区域里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海外媒体包括香港媒体渗透严重,很长时间里香港翡翠台粤语新闻收视率雄踞第一,广东电视媒体在国内收视市场份额上居于香港两大电视台之后。为应对这种局面,1988年国家广电部批准珠江频道、广州频道使用粤语播出节目。2001年中国大陆第一个上星播出的粤语频道——南方电视台成立,广东电视市场形成了广东电视和南方电视两个省级电视台的特殊格局,至2005年广东、南方两个电视台收视占有率合起来多次超越香港电视无线与亚视之和。[1]据尼尔森公司统计,2006年这两家省级电视台在广东及广州等的收视率已从根本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②

广东各电视台均保持普语和粤语双语混合“双主流”覆盖趋势,并实践出多种并存模式,例如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普语)和都市频道(粤语),广州电视台主频道午间新闻(普语)和早晨、晚间时段新闻(粤语)等。目前广东新闻节目收视率排名前十的绝大部分是粤语新闻,如央视—索福瑞调查,2011年1月16日至2月15日所有频道新闻节目广州地区收视前十的全是粤语新闻。③

谭天教授认为:“‘民生新闻并非诞生于江苏而是广东,面对香港电视的民生化新闻,广东电视新闻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日趋民生,只可惜广东人务实低调,不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没有给广东电视新闻贴上‘民生新闻的标签。”[2]广州地区三大电视台影响力大的粤语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有:广州电视台资讯型民生新闻《今日报道》,评论型民生新闻《新闻日日睇》;广东电视台评论型民生新闻《今日关注》,资讯型民生新闻《新闻在线/最前线》;南方电视台评论型民生新闻《今日最新闻》。本土粤语民生新闻已完成起步期的成长,某些栏目已成为当地甚至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但如何延长栏目成熟期,在稳固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高媒体公信力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今日最新闻》现状分析

国内首个覆盖全球的粤语卫星电视频道——南方电视台TVS-2《今日最新闻》栏目虽开播较晚,但在形式和定位上参考借鉴了相对成熟的同类型节目经验又形成自身报道风格,精心打造特色栏目品牌,开播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南方电视台自办新闻节目中收视率长期位居前列,在2011年1月从30分钟延长至45分钟。

板块结构清晰紧凑。基于受众的视觉注意习惯和节目编排整体架构设计,《今日最新闻》分为三大板块,以配上简洁语言和音乐的节目预告连接。这种以多个板块搭建节目框架,主持人在每则新闻播报后作点评的模式,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结构紧凑。

今日最争议——特色互动环节,每天提出某一热点话题收集观众意见并进行现场点评。话题涉及市政或日常生活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直播中观众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投票序号及发表评论,投票情况实时显示,评论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节目尾声主持人公布投票结果,并就当日“最争议”话题发表评论。入选“百姓最金句”的短信评论在下一期节目结束放送字幕时被读出。

民生最热点——主体环节。以“看片+评论”形式报道公共决策、社会事件、公共事业、市民投诉、意外事故等新闻,关注每天的民生热点。节奏明快的新闻简讯“今日之最”盘点每日焦点。信息真实、及时,评论尖锐、深刻,多角度反映百姓心声。

发现最新鲜——搜罗各种新鲜有趣的人和事,也介绍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旅游信息等。已推出《粤剧人生》《寻找广州美食》《彭彭看澳门》《地道广州人》等专题报道。

采编播报本土化特色。《今日最新闻》以“同声同气自己人”和“今日最新闻,老友一齐品”为口号,彰显粤语播报和民生性强的特点。主持人和记者都用充满粤语特色的词汇、风格,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主持人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使用谈话式的评论,注重情感的传达。

《今日最新闻》对本土信息进行“实用化”处理,契合粤语文化强调实用性的特点。其选题不仅要涵盖本地热点事件和社会热点话题,还要求新闻稿件“有用”,让受众获得与自身相关、实用的信息。

栏目对非本土信息找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点,通过本地化解读进行深挖掘再行报道。如日本“3·11”大地震,《今日最新闻》的连续报道既有大量及时报道日本地震及核电站核泄漏的新闻,又有报道事件对本地各行业所产生的影响等新闻,还帮助本地居民联系在日亲人,传播实用信息如《地震急救包 自己做都没问题》,关注在日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的情况等。此种做法不仅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起到信息桥梁作用,还运用本土视角进行信息转化,将受众与事件关联起来,更好地实现议程设置的功能。

精心打造主持与记者特色品牌形象。《今日最新闻》力推主持、记者成为媒体品牌的象征符号和形象代言人。栏目组以主持人彭彭诙谐辛辣的点评为卖点进行大力推广,先后推出过4次以其为主角粤味十足的宣传片,还用他作词作曲的粤语歌曲为节目主题曲。彭彭以调侃的语气针砭时弊,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和说话方式,亲切的市井生活气息正是粤语民生新闻的风格优势。

《今日最新闻》有意识地以整体形象去包装记者,这比单打独斗的记者个体更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栏目有一系列规范,例如称市民作“老友”,旗下记者以“老友记”为头衔,着力从关键词出发打造“市民的朋友”品牌形象和栏目特色,记者在采访、出镜及撰稿时都保持与市民朋友般亲近的姿态。为彰显栏目代言人和节目负责人形象,记者和主持人全程负责采访、写稿、画面编辑、出镜。

走进民众中,注重传受互动。《今日最新闻》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市民,大量地街头现场采访普通老百姓,并启用微博、网站、手机信息以及DV记录等多种受众参与方式,建立了门户社区网站发布新闻视频,加入投票和活动公布等功能,观众成了新闻提供者和评论者。

栏目组跳出电视框架,通过开展活动走近民众,曾在广州老四区举办多场戶外大型观众见面会,主持人和一众“老友记”以及编辑、监制在现场与受众互动游戏、赠送礼品,还邀请本土说书人传播粤语文化、招募DV记者及配音员。

从《南方最新闻》看粤语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立足民生,做出本土特色。《今日最新闻》编辑顾铭、褚永生在访谈中提出要多留意身边的新闻资源,制作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小专题系列,构建具有特色的“老友记”品牌。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优势是新闻语言贴近性、取材本土化、叙述视角民众化,其民生性集中体现在对本土信息的绝对控制、深层挖掘和对非本土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例如,点评型粤语民生新闻的代表《新闻日日睇》不断拓展民生题材范围,节目以头条、冲突、交流、正义、灾难、趣闻等逐个分类,并适时插播配有新闻照片的本土粤语音乐MV。主持人将新闻事件转化为“拉家常”式聊天话题,以“粤味”十足的平民化视角和语言展开解读评说,表现出对草根民生的真实观照和深厚的本土文化情怀。

发展国际视野,服务港澳以及海外粤语观众群。粤语在港澳及海外有重大影响,但目前粤语电视新闻的内容供应商多来自香港新闻机構,这种格局不利于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并影响国际传播市场话语权的平衡。因此,粤语民生电视新闻在对全球化内容进行本土化解读的同时,注意报道地方化内容的全球化视野,内容本土但不琐碎,视角民生但不狭隘,并且加强节目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粤语圈新闻媒体集团化、多媒体的发展趋势也将使粤语民生新闻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适应受众群体及需求的变化,朝“公民新闻”转型。随着公民社会的初步建设、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各粤语民生新闻多次改版,改变初期“报忧不报喜”、版面充斥大量负面信息的做法,但多还停留在“小市民新闻”层次,不能真正反映百姓全面、完整的生存状态,报道内容过于灰色,报道取向过于市井甚至庸俗,选题琐碎甚至哗众取宠,对事件的解读表层化。粤语民生新闻要顺应受众心理需求进行调整,用大民生视角构建公共领域意识,提供更丰富深刻的社会热点信息,满足民众更多的社会表达及参与权,担当社会各群体沟通桥梁,“在吃喝拉撒、油盐酱醋茶之外,公民生活囊括了权利表达、权利实现、社会互动、社会参与、公民自治、文化自觉等无比丰富的内容,民生新闻应该把镜头更多地给予这些更为本质的生活领域”[3]。

多渠道搭建传受互动平台,扩展粤语民生电视新闻传播范围。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型视听传媒形态为粤语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节目品牌构建提供了更多渠道。《新闻日日睇》“G4出动”板块在广州公交车与的士移动电视播放,缩短与“街坊”的距离并让节目家喻户晓。众多粤语民生电视新闻把节目上传到官方网站,同时土豆网、优酷网等知名视频网站进行转载;观众通过选择、点播、发表评论实现与节目的互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成为粤语民生新闻推广节目、与受众互动的重要渠道。这无疑使节目的影响力扩大,受众面得以拓宽,促进节目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对新移民增多粤语人群减少、受众老龄化威胁下的粤语民生新闻培养非粤语及青年受众意义尤为重要。

粤语民生电视新闻要获得长足发展并保持强势媒体地位,须培养强烈的文化意识,不断打造节目的文化符号,以粤语为话语符号,以民生为报道视角,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广州地区粤语电视新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民生新闻概论:“简而言之,民生新闻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②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概况显示:“2006年上半年在境内外电视媒体竞争最激烈的广州地区,境内电视与境外电视的收视市场份额比例为64.8:35.2”,http://www.smc.gd.cn/smc3/smcje/index.shtml

③分别是《今日关注》《广视新闻》《630新闻》《新闻简报》《新闻日日睇》《至经济》《今日最新闻》《今日报道》《新闻快讯》《讲开又讲》.央视-索福瑞2011年1月16日-2月15日;全天;4岁以上所有人。

参考文献:

[1]区念中.以差异化战略构筑竞争优势——南方电视台的成长之路[J].中国记者,2006(2).

[2]杨卓兴,谭天.给力“珠江” 称雄南粤——关于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对话[J].南方电视学刊,2011(1).

[3]王雄.七年之痒: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J].新闻记者,2009(11).

(彭柳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钟嘉荣为广东南方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粤语
讲白话 我最叻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吟诵在广州地区中小学推广的学情可行性调查研究*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文化接触:粤语在外来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及其认同研究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2016广东省粤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