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 肖建平
摘要: 《建筑工程基础》是中专工民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建筑工程基础》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工民建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员、资料员和技术员。因此,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建筑工程基础》是中专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又是后续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的引领性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校在工民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建筑工程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专学生的质量普遍偏低。
随着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专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入学者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继续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水平差距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只是将获得中专毕业文凭作为最终学习目标。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加上部分学生对工民建专业不太感兴趣,而且《建筑工程基础》又是工民建专业的第一门专门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专《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相对较少。
现行教材中,内容编排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例如在相应的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深入,而建筑力学的知识与工程结构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够紧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工民建专业《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应与高职高专专业使用的教材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同样的教材,对于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来讲,部分教学内容涉及过多、过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3.《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少,很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讲解透彻,部分内容因为学时的限制只能删掉或一带而过。而《建筑工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的学时数。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未来工民建专业的技术人员,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建筑结构理论知识。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技术性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建筑识图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知识,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知识。因此,《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剔除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有所侧重和取舍。“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为就业做准备,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努力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的教学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去校内实训基地参观学习,采用现场教学观摩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对《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提高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需要学校、系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本质上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培养出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自龙.工民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38-139.
[2]段作草.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67-71.
[3]童腊云.工民建专业的专业教学如何为就业服务[J].专题研讨,P83-84.
[4]鲁辉.浅谈工民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2007,(23):44-46.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