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轶
教学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普通高中教育即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研究高效课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解读优秀教育传统
我国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我们的先贤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教学规律反复认识、归纳和实践,得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相长、有教无类、长善救失等。它们既是中国优秀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教育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教学原则或者教学方法有些已经被固化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教学常规,有些则需要传承、改良和创新。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围绕教学的有效、高效,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名目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这些模式无非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某些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或对个别教学观念的强化突出。比如,对教与学先后顺序的优化组合,有先教后学、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等;对各环节时间分割的优化组合,有限时训练、当堂反馈等;对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有意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对各环节两个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的优化组合,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教生、生教生、生教师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效课堂的出路,并不在于抛弃优秀的教育传统另起炉灶,而在于对优秀教育传统加以传承、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改良、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创新。先传承、后改良、再创新,传承是基础,改良是关键,创新是目标。
当我们回归教育经典与本源之后,便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在实践中研究高效课堂
(一)我校高效课堂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自2009年以来,我校对高效课堂的研究经历了打磨家常课、开展课题研究、开辟实验班、打造高效课堂节四个发展阶段。
1.打磨家常课
打磨家常课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同课多磨,属于纵向磨课。教研组确定课题,同一课题同一个人反复磨课,教研组反复评课,在反复中寻求高效。二是同课异构,属于横向磨课。教研组确定课题,同一课题多名教师作课,教研组评课,在比较中寻求高效。
2.开展课题研究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且诸因素间关系复杂。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模式或者几项规定就能做到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每个理念、每条措施都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把高效课堂作为课题研究就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是立项市级课题。2009年,我校获得立项南宁市B类课题“高效课堂与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2012年升级为南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滚动式研究,针对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高效课堂的评价策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策略等开展进一步的行动研究。
二是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人人要有微型课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中选题(如课堂讲解技能的行动研究),也可以从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中选题(如课堂组织技能的行动研究),还可以从教育教学的细节中选题(如市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等。微型课题的选题遵循从话题到问题到专题到课题的思维模式。
三是每年开展一次高效课堂主题研讨会。
3.开辟实验班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们在新高一年级开设了两个“高效课堂实验班”,主要任务有三个:
一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各个学段、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实验课等)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是开展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导学案是学生实施学习的方案。通过把知识分解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学习的拓展性知识、需要老师讲解的疑难性知识、需要通过训练加以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等,来设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实现高效学习、高效反思、高效总结。
三是开展互助小组建设的实验研究。强调异质分组,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定期对小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班主任颁发进位证书和保位证书。目前互助小组建设已经从学习小组发展到德育小组,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基本上实现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
4.打造高效课堂节
高效课堂节每年一届,2012年为第一届,研究的课型统一设定为新授课,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为抓手,探究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我们的理论假设是:对课堂教学常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高效课堂节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广泛参与。参与者为三个团队:作课教师团队9人,校内评课专家团队每个学科5人共45人,教研组文化展示团队每组1—2人共12人。要求每个教研组至少要进行3次磨课,在这个过程中,全组教师基本上都参与了这3次磨课。
二是深度参与。高效课堂节的任务是立体式的,作课教师首先要学习提炼本学科新授课课堂教学的环节,其次要在反复磨课中实现优化,最后还要形成课后书面反思,在教研组评课或者在学术沙龙上交流,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提炼”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校内评课专家听课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提炼”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教研组文化展示团队要全程跟踪作课、听课、评课等磨课的过程,与作课教师、评课专家进行深度交流,解读本组的教研文化,提炼优化环节的策略并形成成果,在板报上展示或者在学术沙龙上交流。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提炼”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效课堂节使参与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实现了深度参与,有利于推动我校高效课堂研究的校本化进程。
三是持久参与。高效课堂节持续一周时间,作课、听课、评课,磨课的次数多、时间长,除了半天对外开放,其他时间都是校内研修,着眼点更多的是瞄准内部修炼、内涵修炼、内功修炼。本届高效课堂节的主题是新授课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此后要相继开展对其他课型如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实验课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的研究,并根据课堂实践的实际确定新的研究主题。高效课堂节的目的是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以及发展上的文化自觉,力争使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达到自省、自悟、自为的发展境界。
(二)高效课堂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倡导“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论教”的指导思想,主要以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以及教学效果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高效。
1.拳击比赛评分的启示
拳击比赛是身体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是人与人的直接对话,是通过对人的肢体与大脑的合理运用、高效运用,使对手无法继续比赛或者得分超过对手来获取胜利的。这是一种直接的胜利。不仅追求胜利,而且追求获得胜利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为了准确地反映拳击手的比赛成绩,拳击比赛的裁判分为台上裁判和台下评判员两类。台上裁判由1人承担,主要负责对两名选手动作规范性和比赛是否继续进行裁决,是对时间(效率)和直接结果(显性效果)的评判;台下评判员由3人组成,分坐在拳坛的三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测台上比赛的情况,主要负责对选手比赛的效益和间接效果进行裁决。
2.高效课堂理想的评价模式
高效课堂也是高强度、高速度思维碰撞的活动,是一个人与多个人以及多个人相互之间的“对话”。
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情感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以及生命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作为这个互动场中的两个主体,都参与了肢体与大脑的高速度、高强度、高效度的互动,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变换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担当。因此,高效课堂理想的评价模式应该是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分头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活动的评价包括:导学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反馈、教学基本功等十项内容。
学生活动的评价包括:聆听(听)、阅读(读)、讨论(议)、展示(说)、练习(做)等五项内容。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赖限时训练完成。限时训练要紧扣学习重点、难点,要恰当反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要求,要掌握好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层次,力争当堂反馈。
3.评价的实践难度
高效课堂的预设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成目标是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的评价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来检测生成目标与预设目标的剪刀差,剪刀差越小,课堂教学越高效。实际操作中有三个难度:
一是显性行为与隐性指标难以匹配。师生行为、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等是显性指标,容易检测;教学效益、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隐性指标,难以检测。
二是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知识特点不同、课时不同,高效课堂的评价指标应该有所不同,很难制订一个统一的量表,因此,需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制订学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三是高效课堂是一个思维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场所,从参与的对象看有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从课的结构来看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部分,从课的目标来看有预设的三维目标和生成的三高目标,如何从这些众多的因素中提炼易操作的关键因素来评价课堂是否高效,是今后高效课堂研究的一个艰巨任务。
三、在新授课上修炼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某些项目的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这些程序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尽管每个学科的特点不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但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新授课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即新课导入、新知探究、练习反馈、总结拓展、作业巩固等必不可少。针对新授课,我们主张修炼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逐渐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一)第一重境界:坚守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技术”势必要求教师以“学科素养”的严谨和教学设计的严密来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并非限于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与认真的程度,关键是教师教学的策略与技能是否使用到位。
对教学策略和技能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是决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它同时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手必须熟悉课堂教学的这些基本环节,洞悉各个环节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功能,并在教学设计时娴熟地运用。熟悉各环节的要求,洞悉各环节的功能,娴熟各环节的运用,我们称之为坚守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坚守环节可以训练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坚守环节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有迹可循;坚守环节可以使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好各项物质准备,也可以使教师建立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便于依据课堂反馈或者作业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坚守环节,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敬畏,是对课堂教学技术的修炼,是教学新手的成长之路。
(二)第二重境界:优化环节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思合一”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学思合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思考并建立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的过程。思维带动行为,行为产生变化,变化带来发展。教学者与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历变化。
上述新授课的五个环节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五个环节的运用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灵活掌控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优化。所谓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教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造出教学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就是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优化环节,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经典,这既是对课堂教学技术的优化,也是教师教学由技术走向艺术的桥梁,是教学老手的成熟之路。
(三)第三重境界:驾驭环节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个人品质与个性的展现,需要生命彰显与激情迸发。“艺术”使教师以“审美”的高度和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的实质决定了高质量的教学必然会引发师生间的互动,同时也必须依赖师生间的互动,互动是随机的。因此,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缺少预设的课堂,教学随心所欲,效果必定不佳;缺少生成的课堂,则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由于课堂具有预设与生成的特点,所以大多数的课堂都不是完全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完成的。
对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水平和控制的分寸,体现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水平。这里说“驾驭”,就是说教师不是刻板地执行教学的几个环节,而是弹性地适应课堂教学的变化,然后达到一种对课堂的有效的、创造性的控制。
驾驭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驾驭,是教学高手的修行之路。
1.驾驭课堂引导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有三层意思:带领,领导,导引。用在课堂教学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里强调的是引导的作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苦思未果叫“愤”;若有所悟,但无法用言语表达叫“悱”。这里强调的是引导的时机。
华罗庚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这里强调的也是引导的时机。
驾驭课堂引导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相机引导,引导的着力点——长善救失,引导的境界——高屋建瓴。
引导包括新课引导、课中引导和课后引导。
引导的质量与课堂达标的难度成反比。引导的质量高,教学环节的清晰度、目的性和衔接的自然程度就会提高,课堂达标的难度则会相应降低,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引导是教师角色的核心任务,引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条明线。
2.驾驭学生的思维
思考是智慧的第一要素。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课堂教学的环节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按照教师组织教学的进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课导入、新知探究、练习反馈、总结拓展、作业巩固五个基本环节;如果按照学生学习的步骤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聆听、阅读、讨论、展示、练习五个基本环节。这后五个基本环节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外显特征:聆听包括生听师、生听生、师听生等多种形式,阅读包括对文本的阅读、对同伴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阅读、对课堂文化与情感升华的阅读等。
学生的思维是真正贯穿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一条暗线。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学生思维的驾驭。
3.驾驭知识巩固
巩固与练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强化措施。巩固更多地指向教师的教,练习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巩固是课堂教学强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措施。
运用巩固措施要把握好巩固的时机与巩固的策略两个方面。
一是巩固时机的选择。如复习提问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新知识的记忆、理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课堂总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课后测验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等等。
二是巩固策略的运用。如运用复习进行巩固,运用提问进行巩固,运用辅导进行巩固,运用检测进行巩固,运用讲解进行巩固等。
巩固是由教师掌控的课堂教学的另一条明线。
我们期待这样的改革,从学习走向传承,从传承走向改良,从改良走向创新;我们期待这样的课堂,从平淡走向智慧,从独奏走向合奏,从低效走向高效;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师,从自由走向自省,从自省走向自悟,从自悟走向自为。
(责编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