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西英才心理教育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磨,创造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己的课堂理念、课堂文化和教师操作技能。这套系统的教师操作技能,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管理策略、导学案设计策略、教案设计策略,以及课堂上的预习管理策略、展示环节管理策略、教师精讲点拨策略、当堂测评策略等。到目前为止,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广西15所中职、中学、小学进行试验,并取得良好效益。本刊特约合作课堂首席培训师林洁菁分专题讲解合作课堂教师操作技能,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并非学生一旦进入小组,就能自然地适应小组合作式学习,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困难,常常来自学习小组的内部矛盾、小组学习效率低、小组中的个别成员无法融入小组,等等。
●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从打造团队开始。
●合作课堂的小组建设,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教的,不仅是书,而且是“人”。
小组是合作课堂的物理基础,高效率的小组建设是合作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一切合作式学习绕不过的一道坎儿。
在合作课堂的教师操作技能体系中,小组建设的策略包括小组组建的策略、小组建设的一般策略和小组建设的高级策略。一般策略主要是解决小组组建后的凝聚力及成员的合作意识、合作情感的问题。当小组完成基本建设进入合作学习阶段后,小组建设的任务便是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包括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这个阶段小组建设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合作课堂小组建设的高级策略。
“高级策略”,实际上是一个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效能进行全面提升的策略体系,是全面建设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团队理念
(一)合作课堂不主张随意使用竞争
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们最初都喜欢使用小组和小组间竞争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小组的评分或其他方式的“利益”,的确可以更积极地投入竞赛。但是,从激发学生的持久动力以及小组的长期建设来分析,竞争的方法是弊多利少的。
首先,竞争的动力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学生个体和小组为了竞争,却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本身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是紧张、焦虑的。无论是为胜利而喜悦,还是为失败而沮丧,这类情绪体验,相对于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言,都是过于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的,因此并不是积极的动力之源。
其次,竞争虽然可以使学生迅速产生对小组的责任和义务感,但是,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失败或者常常失败的小组而言,他们的小组成员更容易对小组或对小组中的某些成员失望、怀疑,甚至会相互不满、猜疑、抱怨,而这对于小组的生命力及其成员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许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家不主张随意使用竞争,只在除非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团队中谨慎使用竞争。
(二)合作课堂积极引领并深入渗透“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团队理念
1.在分配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使用“非竞争”的策略。例如在作文课上分享了各组间的作文提纲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份评改练习。“请相邻的小组相互点评作文提纲,要求:①找出你们认可(或认为值得学习)的2处优点,并说明理由;②找到1~3处不解的地方,请被评的小组解答;③为这份提纲作2处必要的修改或补充。”这个学习过程,不求排名,没有竞争,只为促成相互的理解和帮助,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全部的心思和注意力用在对学习任务的关注上,而不是在“获取得分”或“相互比较”中展开角逐,既保证了学习的高效,又巧妙地将课堂学习活动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支持由多个小组组成的大团队——班集体的建设,而且其更大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这件事本身对于自身的吸引力,更多地感受到了投身于学习和探究中时的快乐。学生常常使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的小组互评方式,久之便会形成在学习中不是相互排斥和竞争,而是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识。
2.在课堂反馈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而非竞争的理念。课堂的反馈,不应仅仅关注所获知识的正确与否。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应通过对合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强化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例如老师使用这样的引导语:“在今天的背诵检测中,第3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老师想请他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转向第3组),你们是如何做得这么好的?老师观察到,你们每一位都说得非常流利,同样的时间内,你们做到了比大家更快更好,你们组内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老师这样的引导语,便可以启发学生对合作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分享与交流。我们认为,有效的合作是讲究方法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合作,除了可以直接把合作的技巧教给学生,还可以像上面例子中的教师一样,巧妙利用课堂反馈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合作的技巧。当然,与此同时,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也可以因之得到强化。
3.在合作课堂中使用“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课堂评价,是充分体现“非竞争”团队理念的重要方式。如著名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udentTeams-AchievementDivisions,简称STAD),以小组成员个人的分数相加构成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如此课堂评价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传授人际交往及合作学习的技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有各种方式、各种程度的合作,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是他们在合作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合作课堂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把若干个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时,他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与别人相处,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学习。要使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技能,以保证相处时情绪的愉悦和学习的有效。
(一)在与人交往的诸多技能中,合作课堂特别重视沟通及情绪管理技能的培训
1.有效地表达。虽然沟通的技能包括许多方面,但“有效地表达”是我们培训的重点。表达,既可以是语言的有声表达,也可以是动作、表情等肢体的无声表达。在合作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有效的表达技能:一是用关键词表达情绪、情感和主要观点的技能;二是用短句子简洁表达的技能;三是只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评判他人的表达技能;四是陈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评判他人的观点的表达技能;等等。为达成以上技能,我们会特别培训学生学习运用微笑、鼓励、感谢、内部语言和默契关系、消除误会和原谅等表达方式。
(1)微笑。微笑是表示友好的最通用表情,它可以使合作学习的过程更为顺畅、高效。发言者面带微笑,不但能够提升自信,而且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倾听者面带微笑,不仅能让讲述者感觉到友好和信任,还能让自己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境。
(2)鼓励。鼓励既可以是用语言和欢呼直接表达赞赏和支持,也可以是运用点头、微笑、鼓掌等无声的语言起到相同的作用。有些班级用举纸牌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对同伴的鼓励,也很有创意。
(3)感谢。感谢的要领是及时和真诚。表达感谢的方式可以多样:言语、微笑、握手、击掌、纸条、信件、绘画,等等。
(4)内部语言和默契关系。合作课堂鼓励学习小组使用各种独特的内部语言来建立或提升合作的默契。内部语言的使用,是小组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内部语言可能是表示安静或完成任务的信号、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方式等。
(5)消除误会和原谅。在团队中,误会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误会的消除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误会并且学会消除误会的方法,我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来明晰误会产生的原委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对造成误会的双方或多方提出劝解、表示原谅,还可以组织大家探讨避免产生误会的经验和方法等。
2.有效地控制情绪。合作课堂格外重视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比如“停、看、听、想”,作为一种阻断行为训练,便可有效控制我们的愤怒情绪。当被试(A)情绪即将爆发与同伴产生冲突时,指导者发出口令“停”,A马上停下,接下来的连贯动作是把自己的视线从刺激物(冲突的对象)上转移到另外比较远的事物上(如远处的风景等),然后听从指导者的话(“放松”“没什么过不去的”“请离开这里远一点”诸如此类)放松,最后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值得吗”,等等。
(二)在合作学习的技能中,合作课堂尤其重视参与和促进讨论的技能
1.发起话题并邀请大家加入讨论,是一项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训练该项技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用绕圈发言的方式进行讨论。我们是否可以每人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观点呢?首先,我的看法是……”
2.训练学生专注地倾听,我们使用的是“同理心的倾听”和“聚焦式高效倾听”的训练法则。“同理心的倾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思考、情绪平和、在未听完之前不急于作出判断等),积极地回应(以适当的语速和语调保持声音的积极、适当重复、即时澄清、表达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等),同时配合适当的身体语言(必要时示意周围安静、使用笔和笔记本、保持眼神交流等)。“聚焦式高效倾听”则要求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能明确表达者的中心意思、能抓住关键词、能概述、能迅速进行比较、能与相关知识点建立链接、能选择听与自己的思考最有关联的内容、能辨别表达者表达内容和方式的鲜明特点。
此外,专注地倾听,不仅要求会听,而且要求会问、会说。
3.积极互动的技能有多种训练方式,这里着重介绍几种。
(1)比较。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经验、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的差异,因此,学会比较并常常利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利于促进积极的互动,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选的方法快速达成目标,并发现自我的认知风格,培养自信心。比如要求学生将前后发言人的主要观点作比较,将不同的思维方法作比较,相似的现象作比较,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作比较,近期印象和远期印象作比较,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作比较,不同的展示方式(如板书上、演讲者、投影者)的展示思路作比较,等等。
(2)提问。一般说来,合作课堂对学生进行提问技能的训练内容通常有:应该在什么时候提出疑问?针对什么要点提出疑问?对不同的疑问方式如何作出适当的解答?等等。如开放式提问,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等句式询问原因和过程;封闭式提问,可以用“是否、对错、好不好”等句式询问并确认结果;用“请举一个例子”“请概括一下”“请重复刚才那句话”“请将……和……作比较”等,要求举例说明、概要、重复或进行比较,等等。提出疑问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合作课堂的合作学习技能训练中,提问的技术是训练的重点。
(3)中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有适当的中断来保证学习的高效。合作课堂中的中断技术包括在发言过于冗长时予以中断,重要问题听不清楚希望确认时予以中断,有重要思考希望提问时予以中断,组内发生冲突时予以中断,思维遇到困难不能继续进行时予以中断,等等。中断技术的要领,是把握合适的时机、使用恰当的语气、配合恰当的非言语技术,而且要求中断后能快速联接。
4.合作课堂主张在组内讨论时小声,在全班展示时大声,因此低声讨论和大声发言便成了需要专门训练的一项合作学习的技能。通常情况,我们规定组内的音量以组内成员刚好听清楚为宜,全班展示的音量以保证坐在距离展示人最远的座位上的同学能够听清为宜。
(三)合作课堂中人际交往的技能与合作学习的技能是相通的
合作课堂中常用的相处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还包括赞美和批评、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解释和重复、检查别人是否理解、将不同观点加以整合、保证小组专心工作、利用幽默使小组工作顺畅、提示活动时间、耐心等待,等等。
三、建立组内依存关系
(一)设计并成功运作依存关系是小组建设的高级技能之一
依存关系作为团体的本质,是小组有效运作的保证。我们认为,在小组这种小团体中,每一个组员的努力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且,所有组员的这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努力都将有助于小组以及个人的成功。
小组内依存关系的产生,最初有赖于教师的激发。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各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和程序的精心设计和使用,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依存关系之中,以确保其高效地学习并高效地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当小组成员的自主意识和小组的自主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种依存关系便更多地体现为组员之间感情的深化、配合的默契以及完成任务的自觉、高效等。
(二)几种常见的依存关系
有效的依存关系有目标的依存、资源的依存、角色的依存、认同的依存、序列的依存、想象或模拟的依存、外部力量的依存等。在实践中,最常用的依存关系有以下三种。
1.目标的相互依存。目标的依存常常建立在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之后。建立目标的相互依存的方法是创建共同的愿景。合作课堂鼓励各学习小组在设计制订“五定”契约的时候,便确立小组发展的目标意识,比如在组名和口号中融入全体组员共同认可的愿望等。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彼此更紧密地配合和合作,教师还要想方设法鼓励各学习小组不断设立阶段性的愿景目标。
另外,目标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既要采用差异目标来适应学生个体学习的多样性,为学生个体制订适当的个体学习目标,又要利用不同的反应模式,或通过调整小组总任务的负担方式或时间,来区别设置并调整学生的个体目标。
2.资源的相互依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把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生字生词和重要的词句”“写作顺序”“写作的方法”“人物的情感”“主题”等多个任务,然后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在经过若干时间(如:10分钟)的学习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各留下一位同学在“家”(即本组内),负责向前来学习的其他小组的“游学”成员教授本组负责的那部分内容,其他的5人则分别前往其他小组去“游学”其他组所负责的学习任务;又经过若干时间后,全部学生归位本组,5位“游学”回来的成员再分别把自己的“游学”内容“教授”给本组成员。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全体学生说:现在,你们中的每一位就是你所选择的这个任务的“专家”,你们都有责任和义务精通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同时有责任帮助你所在的小组成员同样精通这个任务的要领。为了让“专家”们的探究更为深入,各组执有相同任务的“专家”可以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临时组成一个6—8人的“专家组”,进行“专家研讨”,讨论他们所负责的学习模块,待形成共识后再回到各自的“常规组”,和本组的学员轮流介绍自己所负责的这部分内容。
以上学习活动是合作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人留下,五人离开”的学习方式。这个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对学习任务更为投入,彼此之间的合作更紧密、有序,而这种效果的获得,便是运用了“资源依存”的原理。
设立和运用“资源依存”类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体和团体的动机水平,它通常适用于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且建设良好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机水平——通过外力的推动即资源学习任务的推动,使每个人都对学习任务更为负责任。
3.角色的相互依存。在小组学习中使用角色,既是使学生之间产生依存关系的小组建设策略,同时又是一种有效提升学习责任感的任务分配策略。合作课堂中经常使用的角色有:组长、讨论负责人、积极的倾听者、记录员、板书员、发言人、观察员、评论员、提问者、总结者、鼓励者。有时会用到的角色(根据学科或特别任务的需要)有:朗读者(语文、英语等)、讲故事的老人家(叙事性课堂)、验算员(数学计算课)、技术把关员(体育课)、计时员(速度类练习课堂)等。在使用角色策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直接对使用角色的方法进行指导和示范。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特别需要在分配任务时直接对学生进行角色的指定和说明。如“各组的组长请在组内指定一位讨论负责人,由他(她)负责组织大家对需要讨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另外,你们还需要一位记录员,负责记下每位成员发言的重点以及大家最终形成的共识,必要时还要记录下共识是如何达成、意见是如何统一的;还有,建议各组设一位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的工作进度,同时观察本组的工作效率,包括各位是否专心、是否需要一点提示等等。最后,你们当然还需要一位板书人和一位发言人。对了,以上各个角色组长最好都不要充当,你只当组长就好了。”
(2)确定一些常用或备用的角色,强化学生通过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起为本班级、本学科的学习设计一些可供使用的角色,如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而为了强化角色的使用意识,并且方便学生使用,建议在合作课堂初期,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常用的角色名称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或者把写有各种常用角色名称的彩纸(颜色鲜艳的)制作成小卡片放在小组学习的公共空间或悬挂在教室里的某个地方,当学习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某种活泼的方式激励小组迅速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角色。
(3)在班级及学校文化建设中使用角色。使用角色,实际上是给予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而,可以把角色的使用策略扩展到更宽泛的领域,比如,可以给小组赋予某个角色,甚至给班级赋予某种角色,以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力量驱动小组和班级按照角色的内涵去自主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比如在班级中,可以为小组准备英语领读小组、文言文疑难专家、数学高手小组、历史学家组、地理探索者小组等;在学校开发校内阅读文化时,可以赋予各班不同的角色,如唐诗班、宋词班、清代戏曲班、红楼梦班、三国演义班、现代诗歌班等。
(4)使用角色的注意事项。不宜把同一角色长时间分配给同一名学生,也不宜把某一角色分给特别擅长此角色所需技能的学生。使用角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潜能,而不是让学生“表现”其所擅长的技能。
一个秉承自主和合作学习理念的教师,既不应狭隘地将自主合作学习理解为单纯地提高学业成绩的工具,也不应为小组的建设花费了不菲的时间而感到惋惜。
合作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业目标,还有社会目标,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形成彼此信任、尊重和关爱的人际关系,具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在一个良好的小组氛围中进行合作和自主式的学习,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责编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