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评价多一点“形而下”的关怀

2012-04-29 00:44陈思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针对性关怀课文

陈思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然是一堂评价课的典范。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场面屡屡见到,每一次的邂逅,就是一次茫然、困惑与忧思。

直面:课堂评价的“三种姿态”

场面一:空泛型的表扬

一位老师在教学《蜜蜂》一课时,在一个交流反馈的环节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1: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

师:嗯,很好。

生2:我也认为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而且我还知道它回到家不是靠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师:哦,你很棒。

生3:老师,我觉得法布尔太粗心了,课文中说“我”带出去的蜜蜂有20只,可只飞回来17只,那还有3只去了哪儿,竟然没有提到。我想它们是迷路了,我认为法布尔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你真聪明!

【反思】课堂上教师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泛化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不是“好”“很好”,就是“真聪明”之类的评价语言。“法布尔是粗心了吗?还有3只去了哪儿?”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课堂生成点,可老师却一笑而过,一味程式化的表扬。廉价的表扬和赏识不能产生激励的功效,反而会适得其反。

场面二:盲目型的赞赏

一位教师在上《春雨的色彩》一文时。

师:谁能把课文读一读?

生1:(结结巴巴地读完课文)

师:你读得真好!你知道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

师:现在我们这儿是什么季节?

生2:现在是春天。(当时是春天,该生答对了)

师:(不假思索地)你真聪明!(其余学生听了一脸不屑的神色,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声嘀咕:“这么简单,我也会。”)

【反思】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在读课文时,教师并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第一位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自然段,教师还表扬他读得真好。试问,他读得好吗?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很有可能会误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而对第二位同学的激励更是让人脸红。

场面三:浮华型的激励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上《秋天的果园》。课已接近尾声了,教师在指导小朋友们背诵。课文只有两句话,学生们轻而易举就能背出,有的甚至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能是教师为了再次掀起一个教学高潮,于是捧出一大把新鲜的水果:“谁背出了,老师就奖励一串葡萄!”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不亦乐乎,教室里上演着“礼品大派送”。

【反思】课上奖励一个水果,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著名的“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真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降低活动本身对他的吸引力。因此,从长远来看,物质奖励过多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持续发展。

从以上三个案例不难看出,老师评价语言的空泛、盲目、浮华已经让课堂评价失去了它的激励功效。

把握:课堂评价的“三种性质”

如今的课堂上很难听见“不对”“错了”之类的批评性评价。诚然,激励性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矫枉过正,一味地使用那些空泛的、盲目的、浮华的激励性评价语言。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以鼓励性评价?《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笔者以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中应该多些“形而下”,也就是多些具体感性的富有针对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评价。

1.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

福建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能起到鼓励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关注学生的统一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了解本来的自己。评价如果缺乏针对性,那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贾志敏老师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他的渐进性评价语言精彩而富有针对性。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投影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

师:哦,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

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

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特别慢。)

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

生4:老师,我和他们读的不一样。(读句子)

师:呀,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心里多着急呀!

师:同一句话,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哪!

同样的一句话,四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贾老师及时的评价语言也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语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受到启发,学会了如何思考、感悟,提升的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2.课堂评价要真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必须动情。真诚的评价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情与情的碰撞。所以,我们在课堂评价中,应多些真诚,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己。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赞赏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能真诚评价学生的于老师。

在课堂中,针对朗读有感情的同学,如果老师说:“你读得生动、有趣,我们听你读书就像听小故事一样。”对于写字不整齐的学生,当他偶尔写好了一个字时,如果老师说:“你的进步真大!原来你是可以写好字的呀!继续努力!”听了这样发自内心的赞赏和评价,学生的心里将是怎样一种激动呢?这种激动又将化作怎样的一种动力呢?反之,那种盲目的、言不由衷的评价语,不仅无实效性,而且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心灵。

3.课堂评价要有客观性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激励性的评价更要注意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正因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一位老师教《生命 生命》时,有这样一段评价:一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是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老师又请学生在黑板听写四个词语,一个学生写错了一个,下面的同学喊起来:“错了,错了,老师,他写错了。”上台听写的同学脸一下涨得通红,老师却不紧不慢地说:“是啊,他最后一个写错了,可是,你们没发现他前面三个都对了吗?”那个听写的同学羞愧地笑了。

老师客观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客观的评价,教师关注了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教师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尤其是当那位学生上黑板写错字时,老师那诙谐有趣的评价,就像一味上好的调料,不但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巧妙地调和了学生的心理,使课堂高潮迭起,使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结语:关怀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黏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针对性的评价挖掘学生沉睡的潜力,用真实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用客观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给课堂评价一点“形而下”的关怀,就是给学生以人性的生命关怀。拥有这份关怀的教学是一种高境界,一种大智慧。

让我们每位教师的评价语言都似春日的花香、夏日的清风、秋日的金黄、冬日的暖阳,让我们去关怀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针对性关怀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背课文的小偷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背课文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