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怜
油画产生于欧洲,明万历年间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其后郎世宁等一批西方画家来到中国,使得油画开始进入上流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油画曾在广州等口岸热闹了一番,因为购买者多是外国人,所以称为“外销画”。直到20世纪前期,大批美术专业留学生回国,油画才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与中国画分庭抗礼。
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油画的中国化探索就开始了。百年之前的留学生们在创作中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中国元素,不遗余力地为油画的中国化而奋斗。徐悲鸿在这一过程中贡献巨大,他继承了西方古典油画的优良传统,并且把它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徐悲鸿的成名大作《田横五百士》是油画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以巨幅油画反映中国人的气节、生活,抒写中国人的感情和理想。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画家特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画在人物形象上有了很大突破,人物造型既具有古典造型艺术的整体性、力量感和体积感,同时又极具简约概括的流畅、清新和雅致之感。同以往的油画人物相比,给人感觉更亲近、更富情感和激情。
在色彩上这幅画融合中西,巧妙地使用了具有一定光泽感的偏向于中国水墨感觉的色素。这种色彩使用复杂微妙,使此画不失古典油画色质而整体上又蕴含有一种东方神韵,十分契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此外,该画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法用笔。徐悲鸿的油画笔法注重写,正如中国书法一样。他将写法用笔与西方的摆法用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油画笔触严谨中流露出豪放,厚重中流露出轻捷。
《田横五百士》甫一问世,立即使徐悲鸿名望大升。这种融合中国题材和中国绘画要素于油画创作中的做法符合了中国人的艺术欣赏需求,反映出油画中国化在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是一种必然趋势。
徐悲鸿还创作了许多风景画,也都具有中国风情和传统趣味。西洋明暗法和中国渲染法的结合运用,在其风景油画作品的细部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浩漫空阔的如《天目山风景》,郁郁苍苍,有渺然百里之势;明丽爽朗的如《桂林风景》,山水相映,秀丽可餐;雄伟奇幻的如《喜马拉雅山》,别出新意,隽永豪迈。这些油画用笔简洁,笔意周密,甚至已经迥然不同于西方油画的风格了。
虽然徐悲鸿并没有提出油画的中国化问题,但是他的油画在题材、构图、人物造型、色彩、透视等各个方面都为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根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画像
布面油画61.5×45.5cm徐悲鸿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