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
【摘要】加强正面人物报道,深度发掘、高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让人性的光辉绽放得更加灿烂,应该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优良职业操守的记者们的重要选择。本文以安徽在“中国好人榜”“三连冠”为例,提出了创新人物报道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人物报道改革创新传播环境传播效果
当有违社会公德、悖离人类良知的恶人恶行不时曝光刺痛人心的时候,在炒作盛行不惜“博丑”吸引眼球的时候,在明星八卦绯闻丑闻满天飞占据大量版面的时候,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如何让去舒解“审丑疲劳”、抚慰疲倦心灵?如何凝聚人心、催人向善、弥合“道德裂缝”?加强正面人物报道,深度发掘、高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让人性的光辉绽放得更加灿烂,成为一些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以及优良职业操守的记者们的重要选择。
中央文明委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三年来,安徽共有27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三连冠”的实现,原因很多,安徽媒体人的努力功不可没。沈浩、王坤友、胡承霖、吴群……,一位位给人以希望、给人力量的“安徽好人”,正从安徽媒体人的笔下和镜头前走向全国,个中经验值得总结、规律值得探究。
一、在众说纷纭的复杂语境下去伪存真定格真实影像
众声喧哗、人人手持麦克风,这是人们对当下传播环境、信息生态的形象说法。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即时、交互传播信息,传播载体、渠道、模式的巨变,带来信息数据量爆炸性增长、光速般传播。有专家认为,人类社会正步入“大数据时代”:人类现在两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有文明史以来到2003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据权威机构统计,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如果将这些数据都刻录在DVD上,把这些DVD碟片叠起来的长度,足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在“大数据时代”纷繁无际的信息海洋里,媒体如何保持自身独特优势,点亮一盏令人信任的航灯?记者如何更好履职尽责,发出让人信服、乐意倾听的声音?秉承冷静、客观、全面、准确、真实的职业化素养,恪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信条,在众说纷纭时快速赶赴现场冷静调查、真实记录、客观报道,是致胜的良方。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在不幸猝逝后,事件未被扭曲、误解,沈浩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褒奖,正是得益于此。
沈浩去世当天,一则“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小岗村干部沈浩疑因陪客商大量饮酒猝死”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有的海外媒体据此发出报道或言论,批评中国官场生态。这则消息没有提供可靠的消息来源,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是真的吗?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在全国媒体中第一个赶到小岗村实地调查采访。人们含泪讲述的关于沈浩的事迹让记者们深为感动,新华社记者有责任尽快还原、记录一位真实的沈浩。稿件发出当天,即被胡锦涛总书记批示,随后,新华社又连续发出《请让我们为他塑座雕像》、《小岗村痛失好书记》等多篇报道,包括意在澄清疑问的《沈浩生命中的最后六天》,用白描手法真实再现沈浩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复旦黄山门事件:3次报警无人应 1条短信惊两地高层”。2010年12月12日上海复旦大学18名学生被困黄山求救,此帖在网上广为流传、激起无数网友热议。安徽黄山警方立即身陷“趋炎附势、漠视百姓”的指责漩涡。这则消息是否真实可信,当时仍无定论,但事发后几天,舆论风向突转:由指责警方不作为变为责难当事学生冷漠无情。在《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媒体的努力下,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宁海的牺牲经过、光辉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4岁的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下山途中不幸坠崖牺牲,“请跟我走,我来为大家照亮……”,这是火热心肠的张宁海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张宁海的报道,不仅扭转了当时莫衷一是、是非难辨的不利舆情,也成功发掘了一位新时期安徽青年的优秀代表。
二、在炒作成风的浮躁环境中激浊扬清聚焦“沉默人群”
有论者认为,中国已进入消费主义时代、“愚乐”时代,拒绝沉重、消解崇高已成时尚。此论虽有失偏颇,但“媚俗、低俗、庸俗”之风盛行、娱乐化倾向明显已是不争事实。一些名人、明星为“博出位”,利用较强的资源调动能力热衷炒作,千万百计制造新闻效应抢夺眼球,一些媒体为了收视率、发行量也顺水推舟、默契配合,铺天盖地的名人、明星琐闻、绯闻、丑闻不断刺激受众神经。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但不论变革如何广泛、剧烈,人性中真善美的永恒感召力都不会改变,在价值多元、观念多样的时代,用人性的光辉守护心灵家园更显弥足珍贵。媒体在炒作成风的浮躁环境中关注“草根”,聚焦不想炒作、不会表演的“沉默人群”,潜心从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中汲取人性之美滋养受众心灵,既是职责所在,也必受大众欢迎。
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安徽人,绝大多数都来自“草根”,身份平凡、事迹不凡。义务摆渡半世纪的老农“老邦”、“板车女孩”黄凤、“守墓老兵”欧兴田、“以德报德”农妇李孝香和刘士圣、“最坚强母亲”许张氏……,一位位安徽普通百姓登上“中国好人榜”、感动亿万中国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95岁老人许张氏拖着病弱的身体,数十年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新华社安徽分社派出由文字、摄影、视频记者组成的采访组,经过采访向总社发出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仅文字稿《那口人间最温暖的粥啊——95岁“最坚强母亲”的母爱》全国就有100多家报纸采用,网民跟帖数万。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放弃天伦之乐,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为2400多位牺牲的战友们守墓30年。欧兴田的故事通过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后广为传播,感动了无数网民,被网民投票选为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并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
“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媒体人只有像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大地一样,深深融入群众中,才能更好地捕捉在普通人身上蕴含的人性之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芸芸众生中人性光辉都不会泯灭,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光、传播美的能量,而“三贴近”就是媒体防治“三俗”的天然良方。
三、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顺势而为提升传播效果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古话所揭示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愈发凸显:负面新闻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正面报道则较难取得同等传播效果。以人物报道为例,负面人物报道、人物丑闻经常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而正面人物典型,如未切中受众“泪点”,即使多家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也是应者廖廖、行之不远。而现在的新闻竞争,不仅在不同的新闻机构间展开,传统媒体还面临着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和“自媒体”、“公民记者”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挑战,只有更好地把握当今信息传播规律,对人物报道的传统理念、形式、手法等不断改革创新、顺势而为,才能让正面人物报道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力戒宣传味,增强新闻性,摒弃“高大全”、脸谱化写作心态,用真诚、平实心态讲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新闻传播环境、受众心态、阅读习惯等都已发生巨变,传统的模式化、脸谱化的宣教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需要,灌输式的宣传很难产生真正的舆论引导力。不少新闻单位费心费力写出的典型报道,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改变一味吹捧、表扬的典型报道手法和高、大、全模式,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和逆反心理。媒体必须不断进行典型报道的创新,在人物选择和报道方式上更注重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人们的情感需求,报道平民化、客观化、人性化,少叙述、多讲述、重记录,力求真实还原、发掘普通人物身上的不凡之处,将道理与观点融入故事讲述,从一个个真实、本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中提炼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安徽媒体在报道欧心田、许张氏等人时,没有拉开架势、下笔万言,而是用不长的篇幅、白描的手法讲述他们的故事,没有拔高、没有灌输,却真正打动了人们的内心。
密切关注社会舆情、网络热点,第一时间捕捉新闻热点,或借力发力、或对症下药扩大“新闻效应”。网络已是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源、记者最重要的新闻线索获取渠道,但仅仅被动获取信息、甄别真伪、快速跟进已很难完全发挥网络对新闻报道的巨大促进功能,必须在全流程监控、全天候搜集的同时,从科学研判舆情中寻找到潜在的新闻热点,采取不同报道方式、手段扩大新闻效应。众多上榜“中国好人榜”的安徽人,其事迹有不少是网民在微博、论坛发帖,有的甚至是只言片语,被媒体记者敏锐发现,实地采访、核实后发出报道而引起关注。在报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蚌埠市检察官吴群时,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没按传统方式先采写人物通讯、特写等,而是集纳大量网民“好评”成文上报,这篇舆情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吴群被列为重要先进典型,众多媒体随后进行了大量深入报道,吴群先后获得“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模范检察官”等多项殊荣。今年5月17日,安徽日报社记者陈巍、安徽电视台记者周全报在新疆艰苦地区采访时遭遇车祸不幸殉职,新华社安徽分社立即安排人员专门关注、搜集网上关于此事的帖子、微博等,发现网上对两人的遇难深为惋惜,对他们平时的为人、工作高度肯定,综合网友帖文、采访知情者后,迅速向总社发稿,中央领导很快批示,要求大力宣传两位记者的感人事迹,新华社随后播发的通稿也被全国多家媒体采用。在全国发生多起“以怨报德”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孩子受伤救不救成了热门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时,“合肥好人”刘士圣、李孝香“以德报德”的故事引起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高度关注,深入采访后发出通稿,中央领导在稿件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以德报德”的人与事,“合肥好人”、“以德报德”在“以怨报德”事件多发引发众人反思的背景下迅速“走红”。□
(作者: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