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行为协调研究

2012-04-29 00:44王艳秋等
经济与管理 2012年9期
关键词: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

王艳秋等

摘要: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主要行为主体,即政府和企业的特点及利益目标。从微观行为主体视角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推进转型和企业拒绝转型的利益冲突。采用多维博弈模型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和企业两个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的难题。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多维博弈;行为协调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05—04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复杂且特殊的过程。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不可再生资源而生的城市,因此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资源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这样使得政府为了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失灵。为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需要进行绿色转型,而绿色转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涉及到多种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资源、城市的区域特点、城市的利益相关者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造成城市绿色转型的困境[1]。本文将采用多维博弈模型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和企业两个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的难题。

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行为主体的特点

龙如银和汪飞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包括三层:第一层是宏观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第二层是政府、企业、公众及其他城市影响系统;第三层是城市能力、产业系统。城市宏观环境的变化(即一层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状况、城市社会保障能力、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城市资源状况等都会影响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进行[2];政府的有序管理会决定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败;城市内部环境、城市功能及产业系统状况影响城市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向的确定必须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规划、考虑城市资源状况、考虑政府、企业和公众、考虑城市能力等三层因素。而政府、企业、公众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主要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他们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为特殊、复杂。政府、企业、公众这些利益主体间的社会保障机制、资源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税收和再分配机制、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协调和不畅通现象导致了资源型城市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出现,给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带来了许多困境。

国外实现成功转型的国家有很多,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些国家通过有效协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使得政府、企业、公众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体力量。这些国家的城市转型主要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人员培训及安置,企业控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德国通过专职委员会负责鲁尔区的总体规划,引导鲁尔区的转型,德国成立专职委员会,委员会作为公众代表为鲁尔区的转型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3]。日本在产业转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日本重视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缩小了因产业衰退而产生的区域差异,并且采用进口机制来促进产业转型。

(一)政府

资源型城市中的政府主要指进行城市转型的资源型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推进城市转型,所以政府和企业是平等的行为主体。在资源型城市,政府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保障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城市绿色转型,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公共事业、限制污染、治理环境等;二是政府的协调作用,如宏观经济调控、行业管理、监督经济运作、疏导经济关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供公共服务等[4]。

(二)企业

资源型城市中的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单位。而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需要市场机制调节,由企业自主决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虽然发挥主导作用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企业规模庞大,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支柱。资源产业链升级、替代产业选择、产业创新等都需要企业做出决策,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过程中,当政府的转型目标和行为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政府和企业两大利益行为主体就会产生竞争关系。因此需要协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三)公众

在资源型城市中,公众对当地资源的生存依赖性很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公众。公众对城市的发展有很高的要求,如公众需要多样化的需求目标、优美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高的物质收入、低的资源消耗。因此,公众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利益主体,其目标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最优化。另外,公众要提高参与利益协调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强调积极参与,目的是保障公众自身利益,而公众的作用就是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能否积极配合。

三、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资源型城市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大多在大强度开采、挖掘条件下发展,而且国家会给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企业各种倾斜政策,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极高,因而转型难度大,任务艰巨。我国的专家学者重点研究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演化过程、产业转型、转型的方式、模式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相互影响及转型系统研究的较少,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很难顺利实施完成。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系统而繁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资源型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减弱,地位逐渐降低,对城市的财政控制减弱,因此企业会拒绝转型,但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推进转型,这两者的冲突日渐凸显,利益格局需要进行重要调整[5]。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府发展战略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有部分资源型城市自身产业发展能力低,而财政投入和相关政策是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收益来源。一些资源型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国家的倾斜政策。而国家的发展战略及优惠政策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它取决于城市吸引投资的条件。如果资源型城市不具备条件,可能不能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目前,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我国政府提出资源、环境、人口和谐发展战略。各地方政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各种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给长期依赖资源发展的资源型城市提出挑战。作为资源型城市中的政府追求城市长远发展,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社会长远发展与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制约下无法得到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以该冲突为背景。

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行为选择的多维博弈分析

宋冬林,汤吉军(2004)[6]指出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型企业由于巨大的沉没成本使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很大。资源型城市中的政府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城市转型,而资源型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经营业绩、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大量投资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资源型企业需要政府有力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原来政府给予资源型企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倾斜逐渐减少,这种传统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

政府在城市发展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政府特定的功能,政府是以社会发展为目标,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和企业的目标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理性差异。本文采用多维博弈模型[7]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的行为选择。首先提出假设:

假设1:资源型城市中政府和企业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它们都以各自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2:资源型城市中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通过资金配置表现。

假设3:资源型城市中政府和企业的资金用于三方面:产业转型、产业维持、环境保护。

在三种假设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在三个方面同时发生。笔者采用多维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

(1)构建政府、企业生产函数的总效用函数。

(4)加入拉格朗日乘子[8],求最优策略。

最优策略:

(5)求解

五、结论

本文在三种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多维博弈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行为选择,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在产业维持和产业转型两大冲突中,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在成长型城市中,企业愿意维持原有产业规模,因为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成本仍能维持原有的生产发展,而政府资金主要投入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引进、产业转移,限制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从分析结果看,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很重要。在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企业的作用,城市转型中宏观、综合、有序、高效的政府行为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涉及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就业形势、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很多问题。政府必须扮演城市转型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统筹规划,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晨,刘纯彬.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本分析与时机选择[J].生态经济,2009,(6):33.

[2]龙如银,汪飞.基于系统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探[J].管理学报,2008,(5):729—732.

[3]田苗,武友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6,(4):585—588.

[4]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钱勇,于左.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难题与破解[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l):36—39.

[6]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6):58—64.

[7]王川红.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82—85.

[8]黄安胜.环境导向的循环经济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6):94—95.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猜你喜欢
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破茧成蝶”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障碍与发展建议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模式、面临障碍与对策
并购重组: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进器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