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刘诚香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后,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也采用了“体教结合”模式,但在实践中,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仍然处于失衡状态。通过从多个角度对我国高等体育运动学校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审视,以期为培养智体合一、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 体教结合 平衡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Equilibrium Point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ports Institutions
LIU Lin, LIU Chengxi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643000)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nto qu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physical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teaching" mode, but in practice, exercise training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s still in an unbalanced stat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think and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rts training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ports school,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to cultivate the unity of the chi-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y for sports excelle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ports institut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teaching; equilibrium point
0 前言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高度集中和封闭的“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三级训练体制,到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三级训练体制”造成的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等诸多问题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忽视文化教育导致运动员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后备人才短缺等等。基于此,相关部门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旨在建立一种全新体制,使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
1 “体教结合”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通知》,部分原有运动技术学院改名为体育职业学院,加上后继新成立的几所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我国共有15所体育职业技术院校。
现有的15所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宗旨大部分都是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发展,重视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为运动员退役后的二次择业提供发展空间。但由于运动员背负的“争金夺银”的使命,在实践中“重训轻教”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而造成的运动员二次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高等体育职业教育虽然在这几年的办学中,使运动员的学历得到了提升,但运动员真实的受教育程度、知识能力储备以及自身修养是否与学历匹配,脱离体育圈后能否在社会立足,这些问题是十分敏感和尖锐的。现在,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已不能通过分配渠道来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的需求,办学面临困难,有悖于办学初衷。随着成人教育萎缩,部分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规模日益缩减,发展前景暗淡,“体教结合”模式也受到了挑战。
2 寻求“体教结合”的平衡点
2.1 在办学宗旨和思想观念两者中寻求平衡
在考虑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时,首先要认真审视各院校在实践中出现的思想观念问题。尽管大部分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宗旨中体现出了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实际情况却不以为然。体育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平台,并且竞技体育商业色彩日益浓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益矛盾凸现出来,在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天平上,许多院校逐渐向竞技体育方向倾斜。在我国,在奥运金牌得主能得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奖励和各种荣誉以及很高的社会地位,名利双收的诱惑异化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思想观念,也打破了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平衡,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配置都偏向于竞技训练,与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国际大潮流下,要认真地在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宗旨和思想观念中寻求平衡,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平衡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为竞技体育后备资源做好充分准备,提升运动员自身文化素养,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在训练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导思想上寻求平衡
我国传统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三从一大”,其中“大”指的是大运动量训练。这种训练手段使运动员的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无法在高强度、大运动训练后专心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这种训练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正常时间和运动员的精力,对人才造成了一种浪费。同时,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也存在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法运用上一味模仿其他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模式,不符合体育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并且在教学安排上随意性较大,仍然过分关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因此,要寻求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如何使训练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导思想上有机结合显得十分重要。
2.3 在训练体制与教学体制上寻求平衡
训练与教学是体育职业院校的两翼,支撑二者的就是教学体制与训练体制,大多数的院校基本上实行的是院系两级管理。学院从宏观上把握好学院的发展全局,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做到合理规划布局;而系主要是对学生的训练、教学等事宜负责,在考虑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对他们做出最佳的安排,平衡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使其运动员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提升学院的办学效果,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院的管理职能,从教练员到运动员,对其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实现集约化管理,发挥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优势,发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后续功能,向两头延伸,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渠道,提高效益。同时为了让运动员二次择业做好准备,在保证运动训练最佳化的程度上,对文化教育的管理实施上也应该发挥最大的效益,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应该加强各自的教学与训练体制,学院和系的两级管理层都应认识到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之间实现平衡的重要性,全面发展运动员,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
2.4 在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课时安排上寻求平衡
“体教结合”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问题,使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两方面都能得到提升。有的院校为了单纯的追求竞技体育所带来的利益,不惜以牺牲文化教育的时间来延长运动训练的时间,但这种时间的延长并不能保证运动成绩的提高,相反,运动员对文化知识的缺失反而会成为运动成绩的绊脚石。因此,各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不能一味追求运动训练的短期效果而忽视文化学习,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在时间的安排上统筹兼顾,对运动员自身的长远发展做出利害分析。比如,安排运动员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接受文化知识学习,下午进行专业的运动训练,星期六全天进行专业训练,若有特殊情况,如比赛等所耽误的文化知识学习,则通过集中补课或自学来解决。类似这样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合理有效的安排,基本上实现了“体教结合”,很好的协调了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2.5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在运动员的两重身份中寻求平衡
在我国体育系统中办教育,体现了运动员学生的双重身份。目前建立的“体教结合”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其目标取向倾斜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过多考虑了竞技体育的价值,过分突出运动训练的效果,没有考虑到运动员还有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使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不断的深化,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无法得到贯彻和实施。近年来,虽然体工队逐渐学院化,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运动员文化素养的提高带来了契机,但是竞技体育各方面所获得的利益,譬如说短期的“金牌”利益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体教结合”的长期效益,几乎摒弃了运动员的学生身份,使得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寻求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之间的平衡点,依托职业教育,充分认真的考虑运动员还兼有学生这一特殊身份,努力提高运动员应该具备学生相应的文化素养,减少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与所获得的文凭之间的差距,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6 在教练员的双重身份中寻求平衡
教练员自身的水平结构是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前提之一,其知识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自身发展。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教练员的身份也将特殊化,开始兼顾教师的身份,像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一大亮点,教练员身份教师化成为了必然现实,既要有运动技术技能的指导能力,又要有传授文化知识的能力。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教练员,具有丰富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在运动技术技能方面是无可挑剔的,再通过对他们进行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达到合格的学历,有效的整合学校的有限资源,达到训练、教学的最大效果。
3 结论
目前,针对此学训矛盾问题提出的“体教结合”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还是没有很好的协调和平衡,造成运动员文化知识方面的缺失。因此,“体”与“教”之间不仅要做到“结合”,更要做到“融合”,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应认真审视竞技性、学术性和应用性三者的关系,努力在它们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优秀的学生,更应该是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成才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锡云.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50:86.
[2] 李锡云.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结合现状与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91-94.
[3] 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9-21.
[4] 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9-21.
[5] 蔡敬民.关于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42-43.
[6]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