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
香港是个很容易让人倾倒的城市。全球大概有一半人口居住在距此飞机航程五个小时以内的地方,这里700万人口当中8%拥有护照。在某个国际赛马日,有超过10亿人通过20多家电视台将目光停留在沙田马场。九龙的旺角区,每天平均每平方公里会有13万人次在此驻足,为世界之最。
但这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香港,却有着另一番景象。
媒体只要申请就可以采访官员
2012年5月底,26位来自内地不同媒体的记者组成一个赴港采访团,我在其中。
抵达香港后,当我们来到中区政府合署大楼,准备采访候任特首梁振英时,刚一进门,便听见有闪光灯“咔嚓咔嚓”声响起。
在大厅西侧的角落,几排香港记者正扛着“长枪短炮”,在他们面前一米多高的案台上,摆着印有不同电视台标志的牌子。我想,曾荫权2005年双手插着裤兜吹着口哨走进政府总部的经典镜头,大概就是被这些同行抓拍到的。
“一有人走进大楼他们就会拍啦。”陪同我们采访的香港公务员小黄很镇静地告诉大家。他是香港政府新闻处一位年轻的助理新闻主任,也是这次陪同我们采访的三位“导游”之一。
“这难道不会受到管制?”一位来自上海的记者好奇地问。
“不会喔,只要申请就可以了,记者喜欢什么时候来都可以。”小黄的普通话还带有明显的粤语腔。
“那你们烦他们吗?”另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开玩笑地问。
小黄略感纳闷地说:“不会喔,这是他们的自由嘛。”
小黄介绍说,即使知名度很小的报纸,只要提出采访要求,他们都会尽快给出书面答复并尽量安排采访。
大部分政府部门无自己的办公大楼
在政府新闻处会议室里,新闻处的高级新闻主任谭主任接待了我们。
谭主任为我们发放了五页纸的行程安排,大部分日程与香港的高速发展有关。“各个部门会提供新闻通稿作参考吗?”有人问道。谭主任微笑着摇了摇头。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香港政府机构驻地,尽管它有一个似乎并不搭调的名字——美利大厦。它是一栋老旧的写字楼,大楼外的白色墙面有点掉皮,一层没有大厅,进门右手边就是电梯。楼道只有一米多宽,铺着灰色地毯,每隔几十米便挂有一叠火警疏散路线图,纸很旧,背面是过去的新闻简报。
我探头看了看办公室:公务员们的办公空间是开放式的,除了新闻处处长外,再没有人有独立的办公室。大部分人的桌上都堆着厚厚的文件。
谭主任告诉我,这里曾经有七八个政府部门联合办公,如今除了新闻处外,其他机构都已经搬入特区政府新总部大楼。
其实放眼整个香港,大部分政府部门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大楼。更有“窘迫”者,如位于旺角的贸易署大楼曾为了开源节流,将一楼沿街的门面房租给超市和小店。作为“公私界限”,一楼到二楼是扶梯,二楼以上才是厢式电梯。
网上有特首收受的礼品清单
在去采访地点的途中,我常坐在大巴车的最后一排,正好挨着小黄。他刚进新闻处工作半年多,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戴一副黑框眼镜。
香港有15万余名公务员,分布在12个决策局、61个部门和机构。
我问小黄,做公务员之前对特区政府是什么印象。
“清廉。”他的回答简明扼要。
事实上,作为普通香港公务员,如果获赠的礼物价值不超过50港元——这相当于在香港买八份报纸的钱,可以私人保留礼品,但仍须填写申报表,供部门存档。
如今打开梁振英的个人网站,能清晰地查到这位新任特首在过去几个月收受的公务礼品清单——四盆兰花、三只花篮、一瓶香槟酒、一本书、千套光碟及七套学习卡。至于处理方式,他要么到政府物流服务署估价后把钟爱的礼物买下来,要么将礼物交给政府。
作为香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适度与保守”的原则已经渗入到这个官僚体系的一举一动中。
截至去年7月,香港拥有6343辆政府公车,但如果算上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和立法会主席,能够享有专车待遇的公职人员不到40人。
香港的公务接待标准分别是午餐人均350港元与晚宴人均450港元,菜品原则上不超过六道。
2008年,时任特首曾荫权赴美国旧金山出公差,彼时他恰好有私人前往美国休假的计划,结果,公家没给报销,特首自掏腰包。
在香港公务员系统内,《公务员品行总则》往往被视为一份比法律要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公务员不得有任何令人怀疑公务员队伍是否公正,或令政府声誉受损的活动或行为,否则将受到纪律处分。
简单、透明、有人情味
香港是简单的。在香港开店的商人会发现这里的税负很低,没有复杂的政府表格,每年大概只需要缴纳三次税款。这里的官员往往不会插手他的生意,或揩他的油,因为法律不会对这样的行为网开一面。前车之鉴包括一个接受了2000元港币月饼券即被判囚三年,并赔偿一万元的水务署助理督察,另一个退休警长更倒霉,他因为接受免费住宿而招来15个月的牢狱之灾。
香港是透明的。新的地铁线即将穿过一个街区,这里每个街角处会多出四叠塑封的地铁3D效果图,上面会详细标明地铁的工程进展。这些信息公开文件会细致到标明工程范围内有几百棵树,其中多少棵予以保留并要再种植多少棵这样的地步。只要登录香港特区政府網站,你可以轻松找到包括梁振英在内的所有政府人员的联系方式。
香港也是有人情味的。无论在富人区还是平民区,步行十分钟总能找到一个锻炼身体的公园以及一条弯弯曲曲的塑胶跑道;残疾人出门不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红灯亮起前,总会有“叮叮叮”的提示音响起,而过街天桥下,也往往设有升降式电梯。
香港并不缺少物质上的骄傲。这里有全球第二的上市交易所和全球第二稳健的银行,有一条通往广州的高速铁路,还将有一座连通港珠澳的大桥。但它也需要立法会的吵闹,需要廉政公署的“请喝咖啡”,需要代表法治精神的泰美斯女神雕像,需要审计署的报告。它需要一个良善的特区政府——那个一心谨慎持家的贤惠女人。
如果没有这些,香港很难被称为香港。
(摘自2012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