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把官场称为“政治舞台”,这个称呼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个意义,即官员就是政治领域的表演者
官员“秀”事百出
最近一段时间,有几名官员很受关注。
一位是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2012年5月27日晚,在西安钟鼓楼广场,陈里邀请一批特殊的客人一起吃了羊肉泡馍。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些客人都是农民工,而且是看到陈里微博“想请几名农民工兄弟吃饭”的信息后报名参加的。八名农民工参加宴请时,有人还带着老婆、孩子,这让陈里很是感动,觉得农民工兄弟没把自己当外人。
另一位是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6月1日,一位网友将等红绿灯时随手抓拍的照片发到微博,照片上一位穿条纹短袖和卡其色休闲裤的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小姑娘坐在车后座上,车框里放着粉色书包。网友爆料,这是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送女儿上学。这张照片被海量转发。面对关注,这位副市长坦然以“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回应。
再一位是参加《天籁之声》选秀的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开发区招商局赵局长。因连续参加山东卫视《天籁之声》选秀比赛,且晋级杭州选区60强,赵局长声名鹊起,他表示“想借此平台为家乡招商引资”。
相继红遍网络的这几件事之所以引人注目,与当事人的头衔不无关系。父亲骑车送女儿上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过,因为这位父亲是副厅级官员,在公众眼里这就变得不普通了。选秀者不是平头百姓,而是招商局局长,“中国第一位参加选秀的政府官员”,一下就有了新闻点。
在铺天盖地的热议中,赞誉声、拍砖声皆有。支持者说“向这样的官员致敬”,“盼望这样的官员多一些”;拍砖的则认为“这纯属作秀”,“官员作秀多半为了炒作自己”……
“官员秀”,这样的提法近两年并不鲜见,对官员作秀的讨论和质疑声也日渐增多。比如,市长不坐专车乘公交,会被说成作秀;领导到灾区体察灾情,会被说成作秀;逢年过节官员去慰问看望困难群众,会被说成作秀;讲话时引两句网络用语,也会被说成作秀。总之,但凡官员做了什么非常态的表情和动作,都可能被舆论贴上作秀的标签。
质疑缘于非常态
官員到底该不该秀?
多年来,公众或许早已习惯了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平面”的官员,他们所说所做皆有板有眼、墨守成规。如今,冷不丁儿有个别领导走下神坛,群众一下瞅见“活的”了,心理上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但是,静下心来看看这些官员“秀”的本质和初衷,其实大可不必惊呼“狼来了”。
以前面提到的“秀”为例,公安厅副厅长请农民工吃饭,客观地看待这种做法,这场“秀”很有价值,此举可以让官员收获“一手材料”,直接了解农民工的诉求,为其以后决策提供帮助。再听听这位官员的初衷——“想近距离感受农民工朋友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有,想交几个真正的农民工朋友”。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难道不值得提倡吗?
那位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副市长,坚持这样做早就不是一天两天,而且紧接着有网友爆料,经常见到这位副市长进市场买菜。
这样的初衷,这样的行为,其实都切合了老百姓对官员的期盼。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当前有这样想法和做法的官员太少了,少到人们“不敢相信”。
当前,人们对官员有着难以消除的负面印象。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不是新闻,骑自行车、自掏腰包请客反倒成了新闻。在职权滥用没有受到应有规范和限制的情况下,“正常”反而成为“另类”。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本来官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应该是一种常态,如今却因为着实罕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想象不一样,以致被看成作秀。骑车送女儿上学的高级别官员确实不多,这让老百姓觉得很亲切,“这实际上也反映出老百姓对于官员的期待,期待他们能更加廉洁、更加亲民,更多地表现出他们温情的一面”。
“秀”是对民意期盼的回应
其实,官员要面对群众,要和群众打交道,必要的形象展示是不可避免的。“官员秀”也绝非我国仅有。相比我国的初级秀,国外政要作起秀来更加花样繁出、技艺娴熟。
美国总统不论走到哪儿,都要找个小孩抱着上上镜,当总统一家同时出现时,总是修修花枝、剪剪草坪,呈现出浓浓的家庭氛围;俄罗斯总统普京驾驶飞机灭火、教授柔道,成功地向公众展示了其“硬汉”形象;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在北京普通饭馆吃炸酱面,生动地向公众传递了其亲民的形象。
这都属于“官员秀”,而且是由官场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须秀”。在国外,官员要参加竞选,没有公众认知度是拉不来选票的,于是乎,当官的必须要秀出政治决策和生活作风,秀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能不能吃上这碗官饭。当选后,也要让纳税人觉得自己的官饷没有白领,这才能在位子上坐得舒坦。
为什么在国外轻车熟路、也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官员秀”,到了国内就有些水土不服呢?
细究原因,在于我们的官员“秀”得还实在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官员来“秀”,使其形成一种风气。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秀是政治家和官员们经常做的一门功课,老百姓也很熟悉。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我国的党政领导在公开场合的行为和语言,相对比较严肃,个性化不太突出。官员似乎就应该是社会的表率,其行为和语言必须绝对正确。因此,官员通常表现得很谨慎,一些政治活动常常要事先进行周密的安排,以防出错。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把官场称为“政治舞台”,这个称呼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个意义,即官员就是政治领域的表演者。在纠正官场不正之风的共识下,如果有更多的官员能从自己做起,把自己抵制腐败的决心、廉政亲民的施政意识“秀”一把,以此逐步改变民众对官场的“惯性思维”,纠正群众对官员评价的“约定俗成”,这何尝不是彰显良性政治生态的良好契机?当更多官员走上廉政亲民的“秀场”,当官场透明化成为常态,如今的官员秀也许根本就不算“秀”了。
“秀”出良性政治生态
对于“官员秀”,人们的理解千差万别,有人认为其目的是向公众传递某种信息,表明某种态度或者立场,有人则认为是官员在标榜自己。其实,我们不必去追究官员心里到底想什么,只需看其是否秀得符合民意期待,是否秀得长久。
以前不久遭到热议的“公务员为民擦鞋”为例,之所以引来板砖无数,并不是百姓不希望公务员为民服务,而是人们担心这股热情仅仅止步于“秀”,质疑公务员能否将这贴心服务纳税人的态度,带到其日常工作中去,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始终。
积极引导中国官员政治秀的方向已成为当前应关注的问题。
许光建表示,政治秀是政治家和官员展示自己优秀一面的行为艺术,如果其表现和动机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即使秀得再好,也于事无补。从政府部门或官员个人的角度来看,要发挥政治秀的积极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时代的脉搏,掌握社会的热点和难点,秀的是重要的事情,秀的是群众真正关心的事情。前几年,广州市长为了表示治理珠江污染问题的决心和成效,多次下水游泳,颇为生动有效。即使是一个明显的作秀事件,其意义仍不可低估。
官员立体化时代来临
“官员秀”频频上演,和当代信息传播多媒体化不无关系。有专家指出,随着“发声”工具的多样化,政治秀将成为官员执政的一个必要手段。
网络时代提供了施展“秀”的通途,官民交流的形式将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网络的便捷与互动,使官员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官员也可以利用恰当的政治秀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决心、施政纲领等。
同时,“官员秀”的质量也将直接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验。以那位“选秀局长”为例,才下“秀”坛,这位局长即被网友和媒体全方位“扒”清——“与同事合租生活简朴”,“为省租金住处远离市區”,“每见客户要坐一小时公共汽车”……这些后续报道,远比开始那条“为招商参加选秀”的新闻更能安慰和鼓舞人心。
而那些表面亲民背后官僚的“秀”,看似简朴掩藏腐败的“秀”,只说空话不办实事的“秀”,也将失去其生存的土壤。搞不好,经过网络的高速发酵和放大,还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国家行政学院刘峰教授表示,“秀”是官员与民众沟通的一种必要能力和素质。这种“秀”是基于事实、尊重民众和法治精神、巧用媒介的一种“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众沟通,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官员的美誉度,有利于科学和民主决策,有利于宣传和落实政府政策,有利于官员掌握民情民意。
如何更好地通过“秀”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除了用心尽责为群众服务之外,还要敢于接受群众监督。请农民工吃饭后,面对众多质疑,陈里在其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表示“希望大家多支持监督”,还回应了网友关于“微博是秘书代为打理”的质疑,此举大大增强了群众对他的认同感和好感。
由此可见,被质疑作秀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待质疑的做法。如果一受到质疑,原来的做法不管好坏都取消作废,那就真成作秀了。
客观而论,作为一个英译词,“秀”本身并无贬损的意味。作秀本身并不是坏事,只要它能起到正面效果,只要它能持之以恒。王小波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导演”。我们不妨套用一下,那就是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看,官场上的作秀来得再猛烈些才好。
(王景义荐自《中华儿女》2012年第12期)